少些套路多些真诚说说 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
“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这句话,往往作为“被套路”的人的一句口号被大声呼吁广而告之,用法通常分为“痛心疾首”和“语重心长”两种,区别则在于说话的人到底中没中套。这句话细想一下其实非常有意思, 看似很有道理但又极不严肃,多半带着戏谑的成分在里面。不过,不严肃归不严肃,道理我们还是要讲的。这句话之所以被那么多人说了千百遍,自然有它的理由。理由在哪里?
假设一下这么一个场景吧。甲乙两个人合伙做生意,一共赚了100元钱。如果两人对彼此都以诚相待,那么很显然一人能分50元。但是,在分钱的时候,甲想出了一个套路,这个套路只需花费10元,就能够把所有的钱都据为己有。于是我们就有了如下的一张表格:
很显然,对于甲来说,相比彼此真诚,出个套路只需花费10元的成本,就能够获得高得多的收益,不用简直就是傻子。
然而另一方面:乙也不是傻子。甲能想出的套路,乙也同样能想出。如果是套路对套路,那就彼此心照不宣,还是平分这笔钱。如果是这样,那么表格就变成这样:
从这张表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一方设套路而另一方选择真诚,那自然是设套的一方赚大钱而真诚的一方只能当冤大头了。此外,由于如果使用了套路,那么花在设套的10元钱支出就不可避免,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两方都玩套路,那么甲乙都只能各分40元钱,而如果彼此真诚,是能各分50元的。这也是“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这个口号的存在理由,更少的套路可以帮助我们节约花在套路上的成本,从而提高整体的收益。
但是,既然这句话这么有道理,为什么却是一句口号呢?要清楚,口号之所以是口号,是因为口号里的东西仅仅符合人们的理想,却不符合现实世界的规则。符合规则的东西,也无需变成口号。“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显然不符合现实世界的规则。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看似不好理解,但其实很好解决,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就行了。假设,你就是甲,你要和乙分这笔钱,面临在你面前的有两种情况:
1:乙很真诚。如果我也真诚,那么我能赚50元;如果我耍套路,那么我能赚90元。既然耍套路赚得多,我为什么不用呢?
2:乙不老实,会耍套路。如果我真诚,那么我一分钱也赚不到;如果我也跟他耍套路,至少我还赚40元。真诚?谁真诚谁就是傻蛋。
看到了没?对于你来说,不管乙是真诚还是套路,你用套路永远都会赚的多。所以最优的选择永远都是玩套路。然而问题也出在这——乙也是这么想的。只要甲乙两人智商正常,最终的结果几乎总是各拿40元,而非看起来更加美好的双方以诚相待然后各拿50元。
好吧,既然双方都会玩套路,那么我们就又进了一个死胡同。怎么从胡同里面出来?有一种方法,比套路更深的手段,就是套上加套的连环套。当然,相应的,连环套由于多一层套,因此成本也要比单套路高10元。好了,让我们再假设一下,如果连环套可以稳胜单套路,那么结果会变成什么呢?
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分析方法。假设你就是甲,这是面临在你面前的情况:
1:乙很耿直的只用了一个套路。如果我也只用一个套路,那么我能赚40元;如果我耍连环套,那么我能赚80元。为啥不用连环套呢? 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分析方法。假设你就是甲,这是面临在你面前的情况:
2:乙很狡猾的布下了连环套。如果我单套路,那么我不但一分没有,还得把花在单套路上的10元钱搭进去;如果我也跟他耍连环套,我还能有30元的收益。看来,单套路是万万不可了。
这样一来,甲乙双方都采取连环套的策略看来是无法避免了,本来双方能分50元,到这里只能以双方各分30元收场了,因为双方各自在套路上浪费了20元。同时大家也看到了,虽然套路的成本升高了,但甲乙双方依然会选择下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利益。
看到这里,各位会不会感到脊背一凉?如果是这样,就成了套路竞赛了,谁的套路越多,谁更舍得在套路上花钱,谁就更有可能获利。如果甲和乙可以继续在套路上加套路,那么恐怕只会不可避免的陷入越来越深的“套路陷阱”中了。好吧,假设甲和乙已经到了该使用4层套还是5层套的阶段,这时候结果会怎么样呢?
依然假设你就是甲,这是面临在你面前的情况:
1:好家伙,乙用了4层套路。如果我也用4层套路,那么我能只赚10元;如果我更狠一点用5层套,那么我能赚50元。5层套看来是个好选择。但回头看,如果我两彼此都不下套,我一样能赚50元。问题是现在有回头路可走吗?我万一服软,那损失可就大了。 假设你就是甲,这是面临在你面前的情况:
2:天哪,乙居然用了5层套路。如果我只用4层,那么我得亏掉花在套路上的40元钱;如果我也跟他一样五层套,我也一分钱都赚不到,但还不至于亏本,多一层套总是比少一层要好些。不过如果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什么都不干呢。
或许到了这个程度,甲乙两个人都会后悔当初相互下套的决定。但很不幸的是,这几乎是必然的结局,因为他们从相互下套的第一步起,就再没有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了,如果有一方要服软,服软的一方就要承受巨大的损失,如果不想承受损失,就只能在“套路陷阱”中越陷越深。除非,甲和乙都能预见这样的结果,那么在一开始,就不应该合伙做生意。
为什么甲和乙会掉入“套路陷阱”中?
我相信读到这里,肯定会有读者抛出“人性本恶”来为这个问题下结论了,然后开始对这个社会的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痛心疾首恨铁不成钢。
作为读者而言这么想也许没问题,但如果作者在这里轻率的给出“人性本恶”这个结论,那就实在太偷懒了。对一个问题如此迅速而又草率的给出结论并不符合科学的思维。我们也许应该再多想想,甲和乙掉入“套路陷阱”会不会还有其他原因?
事实上,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使用套路的收益高于真诚的收益,多使用套路的收益高于少使用套路的收益。“套路陷阱”这个问题有解决的方法吗?当然有。如果我们有办法让使用套路的收益低于真诚的收益,那么自然就不会落入“套路陷阱”中了。
什么办法?很简单。假设,有这么一个监督机构,负责监督甲乙两人的行为,如果发现有任何一方用套路,那么就没收所得的全部收益给受害的另一方。不幸的是,这个监督机构办事并不那么靠谱,违规行为的发现几率只有50%。
好了,多了这么一个监督机构,让我们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让我继续使用设身处地法来解决问题。假设,你就是甲,面临在你面前的有两种情况:
1:乙很真诚。如果我也真诚,那么我能赚50元;如果我耍套路,那么我能有一半的可能赚90元,还有一半的可能倒贴10元,平均下来只有40元。既然真诚赚得多,我为什么要耍套路?
2:乙不老实,会耍套路。如果我真诚,那么我虽然有一半的可能一分钱也赚不到,但也有一半的可能拿到全部的100元,平均下来还是能赚到50元;如果我也跟他耍套路,我就只能赚40元了。耍套路?耍套路的人才是真傻子。
于是,甲必然会选择真诚,当然对于乙来说也是一样。高高兴兴的一人分50元,又省心思又赚钱。
看到了没有?即使这个监督机构不太靠谱,但也比没有监督机构要好得多。监督机构的存在可以大大提高使用套路的成本,从而让使用套路的收益低于真诚的收益。事实上,我们的方法远不止设立监督机构这一种,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方法后所导致的结果,究竟是真诚的收益高,还是套路的收益高。如果真诚比套路赚的多,那套路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于是,对于甲和乙到底是真诚还是套路这个问题,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更为清晰的解答:管他真诚还是套路,怎么能赚的多,那就怎么来。而这个解答的核心,那就是“利益最大化”。
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真诚?套路?都不是。解决这个问题可没那么简单,问题的重点,在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如果真诚的收益比套路高,那么人们自然会选择真诚;如果套路的收益比真诚高,那么人们自然更愿意去玩套路。在选择真诚还是套路的问题中,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才是至关重要的。
不知道读到这里,会不会有读者不服气:不管是真诚还是套路,人才是行动的主体,凭什么是环境至关重要而不是人呢?我们的道德呢?良知呢?难道这些不是至关重要的吗?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只能遗憾的说,道德,良知,这些看起来很美好的东西,只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点缀罢了。在一个套路比真诚收益高的环境中,所谓的道德和良知根本就没有意义——这不但不会感化那些喜欢下套的人,反而会让这些人赚的盆满钵满,而那些真诚的人则会血本无归。相反,在一个真诚比套路收益高的环境中,也犯不着费神去谈什么道德与良知——因为人们都知道,谁玩套路谁就是是傻子。
其实话题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解释如下这个更为深奥的问题:人性究竟是本善还是本恶?这个问题困扰了哲学家们几千年,直到现在还在争论不休。然而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已经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人性既非善,也非恶,人的本性是逐利。而人的行为究竟是向善还是向恶,则取决于人们所处的环境——如果这个环境中善行比恶行获得的利益更多,那么人们就会趋善;如果这个环境中恶行比善行获得的利益更多,那么人们就会趋恶。善恶只是表象,环境才是根本。
这个结论似乎有些令人沮丧,因为这意味着希望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来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从而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的做法实在是太过天真,完全就在白费力气。然而,这个结论也给了我们指引出另一条方向,那就是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人性,但我们或许可以去改变环境。既然一个好环境可以引人向善,一个坏环境可以教人作恶,那么如果我们所希望的世界是一个人人为善的世界,我们就必须对这个世界做出改变,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成为一条铁律,而不仅仅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不要让这个世界改变你”这是个耳熟能详的名言,如今,或许可以再加一句,“我们要去改变这个世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