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台词怎么写 编剧要怎么写剧本,才能出金句

本站作者 2024-03-12 17:51:00

剧本台词怎么写

个人认为编剧不能有这种想法,但凡憋着一股劲想要写金句的,最后一定是落得个“不讲人话”的下场。

除了演讲等少数场合,人类的对话其实是比较零散碎片化的,在进行影视化创作的时候,已经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美化和编排。如果这时候还刻意插入一些文绉绉的话语,必定会让人出戏,意识到这并非人物的正常对话,而是导演或编剧刻意强加给角色,想借演员之口强行表达的话语。

当然少数人例外,比如墨镜王,因为他给角色的设定就是“不讲人话”,所以久而久之大家就习惯了,当成一种风格,你可以说是大师的特权。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创作偏现实主义的内容时,一定要时刻反问自己:这是人话吗?如果不是,则改之。真正好的台词,应该没有台词的痕迹;真正好的表达,不应让观众觉得这是导演强加给我的说教。

在讲人话的前提下,金句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呢?一般这句话一定是浓缩了整个作品的核心主题,或者说人物的成长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我经常会用的比喻是,人物不是硬写出来的,而是你给了他一个基础设定,想象他在你设定的世界里会如何生长,生活,跟别人互动,人物是自己“长”出来的。

而所谓的金句,其实也是同样道理。我的习惯,第一稿的时候台词真的就是把意思写到就行了,快速撸完全稿,然后再回过头来调前面的细节。有的时候你写到后面某一场,就会对前半段的某句台词如何改有了想法,这不是灵光乍现,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你是走心的,其实你会跟着人物一起成长,久而久之你就能很轻松感受到他是怎么“说话”、“生活”的。所以我一直主张写剧本不要老是在前几场追求精修,而是在一次次完稿中逐渐找到写作的节奏和感觉。

说了很多虚的,我可以举一个最近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秦昊在《隐秘的角落》里的这句台词。

这句台词,单拎出来,看似平平无奇,肯定比不上那种“如果有机会,我还想重来...”之类的文艺。但是这句台词为什么能火出圈呢?因为他高度浓缩了全剧的主题,以及契合秦昊这个人物的设定:一个即将被离婚的中年loser。同时还要加上秦昊这段精湛的表演,才组成了这一金句。

(有兴趣的人可以对比紫金陈的《坏小孩》原著,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写法。因为编剧这句台词的出现,其实是完全改变了人物的犯罪动机,但是瞬间把整个人物给立住了,可以说是剧本改编工作中一个值得反复拿来说的成功案例。)

所以我的结论是,不要想着去写金句,而是把精力花在人物和整体情节的构架上,做好这些工作,金句自然会出现。就算没有,其实也不一定就会降低你作品的质量,同时也能避免落得一个不讲人话的尴尬评价。

以上

谢邀。为了思考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按照重要性排列一下构成剧本的不同元素:

创作剧本,首要考虑的是设定(premise)。如果是商业电影,最好是一句话能概括。这就是所谓的 Elevator pitch: 如果你能在电梯里碰到一位电影公司老板,能否在电梯里短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故事表达出来,吸引他的投资?那就看你能否精辟的把自己的故事表达出来了。

有了牛逼的设定后,就要看你怎么表达这个设定。約翰.特魯比John Truby的《故事寫作大師班》 (THE ANATOMY OF STORY)有一个不错的词,叫 “设计原则*(Design Principle)(*这是我的翻译,我看的是英文版,具体翻译得看中文版):这个设计原则包括故事结构、人物关系、节奏、场景设计、气氛、等等。

上面两点怎么辨别呢?设定是 What,设计原则是 How。比如说:《记忆碎片》的设定是:一个只有短暂记忆的人要找出杀妻凶手。它的设计原则是:整片用倒叙手法。

跟罗伯特麦基、悉德·菲尔德 (Syd field) 一样,特鲁比也是一位所谓“剧本大师”(script guru)。不可否认,他们的作品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可是同时,也要切忌教条化。毕竟,他们是分析剧本的,与创作者不属于一个维度。或者,就如《大鱼》的编剧 John August 所说:“他们不是盖房子的人,是拆房子的。

而在设计原则当中,首要看故事结构。不要纠结于三幕、还是四幕*、还是二十四个故事点...说到底,无非就是一千七百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诗集》说的:故事需要有“开始、中间、结尾” (Beginning, Middle, And End)。超过三幕的模式,只是把这三部分拆分成更小的单元而已。

(*四幕结构其实就是把第二幕分为两半(act 1, act 2A, act 2B, act 3)--可能就是“起、承、转、合”里的“承”、和“转”?有些电影,比如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左耳》,是两幕结构,但其实就是两个三幕结构拼在一起。我是一个剧本的 “结构主义者”,故事结构是我剧本创作中的首要工具,有机会再细聊。)

亚里士多德的《诗集》,美国所有戏剧本科生都要读的一本书。我在大学期间读的古希腊文学基本都还给老师了,但这本还是能记住。它的内容其实比较深入浅出,充满common sense。这是我纽约大学的一位编剧教授写的,一本少有的讲另类故事结构的书。对于两幕结构的分析,我只在这本书里看过。可惜没有中文翻译本。

(**更新一下,感谢 @2001室的库布里克 告诉我:上面那本 ALTERNATIVE SCRIPTWRITING 有中文版了,叫《超越套路的剧作法》,大家可以找找看。)

跟结构同样重要的是人设:首先要知道主角要什么,为什么得不到,也就是说,ta的核心戏剧冲突。其次,就是次要人物的戏剧冲突(包括次要人物个人的冲突,但更重要的是,与主角之间的冲突)。

有了这些,就要看构成故事的“砖头”:场景。设计一场戏首先要想什么时候进入、什么时候离开。按照好莱坞编剧先锋威廉·高德曼 William Goldman的说法,最好的原则是”Enter late, leave early”:场景进入的时间越晚越好,离开场景则越早越好—这样,就能保证没有废话,因为场景本身也需要精炼成清晰的小三幕结构。

高德曼是现代好莱坞编剧的先驱,SUNDANCE 电影节就是以他写的《虎豹小霸王》( 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 )命名。这本书描述了他在好莱坞的经历,还有他对于写剧本的看法,非常好笑、有趣。说到金句,里面倒是有一句:在好莱坞,“Nobody knows anything”(“大家都是啥都不懂”)。

然后就是构成场景的“砖头”:比对白重要的是角色们的行动,因为电影是个视觉媒体,大原则是 “Show, Dont tell”:电影是拍给观众“看”,不是讲给观众“听”的。

所以,按照电影剧本中的重要性去排列(我肯定还说漏了一些),最后,终于排到了对白。而对白当中,最重要的是能反映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还有能反应人物本性的对白。其次,就是用以“揭示”(exposition)的对白:交代剧情的。

最后,才是好听的“金句”。

电影中的金句,或许有点像西服外套上的纽扣:好看的天然牛角扣、骨扣、果壳做的扣、blazer 上的铜扣(一聊起西服就停不下来...),等,说不定能成为衣服的一个亮点,但绝不是做一件衣服的目的。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把上述列出的所有功夫做完,所有基建都铺垫好,就可以赢得写“金句”的机会。但到了那时候,可能你已经没那么在意它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