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工作原理
今日辰识人物:李冰
李冰,号称陆海,战国时期著名水利学家。秦昭襄王时,李冰出任蜀郡太守,负责治理岷江。到任后,他历时多年,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都江堰由鱼嘴分水堰、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三大主体部分组成,成功解决了江水分流、控制进水量和自动排沙的问题。此后两千多年,都江堰一直发挥着灌溉、防洪和航行的作用,保障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为蜀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李冰也因其功绩,名垂青史。
大家好
今天给大家讲讲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
正式开始之前,先做一点知识补充:
首先,讲一下“水利工程”的定义——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从定义可以看出,水利工程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在于除害兴利;
其次,由于水利工程涉及许多专业知识和术语,要全部讲清楚的话会花费很多时间,所以大家只需要明白其中的原理即可,对于论述中出现的的公式、定理和专业术语,不用过于深究;最后一点,之所以称都江堰为“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①巧妙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
②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且至今仍在发挥效用;
③自动调节水量、自动分流、自动排沙。
知识补充完毕,下面开始正题:
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大主体工程,分别是——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首先,岷江水流至鱼嘴时,被分水堤分为内江和外江,实现自动分流。
这里顺便简单说说内江与外江,
①内江位于东面,在玉垒山脚下,用于灌溉成都平原;
②外江用于泄洪,从都江堰到新津这一段称“金马河”,流至新津城区附近时,先后有西河、南河水流汇入,复称岷江。再流至乐山时与青衣江、大渡河汇合,继续流至宜宾时汇入长江。
为了帮助后续的理解,在这里需要引入两点专业知识;
①《水力学》中的流量公式:Q(流量)=A(过水断面面积)*U(断面平均流速);
②水流动力轴线具有“低水傍岸,高水居中”的特点。
根据上述两点知识,可以推得:
在枯水期,由于内江河床比外江河床低,水往低处流,A(内江)>A(外江);
“低水傍岸”,枯水期时流速最大处偏于岸边(内江),U(内江)>U(外江);
A与U的乘积一对比,Q(内江)>Q(外江)。
在洪水期,水位升高,由于内江河道比外江河道窄,即A(内江)<A(外江);
“高水居中”,洪水期时流速最大处偏于中间(外江),U(内江)<U(外江);
A与U的乘积一对比,Q(内江)<Q(外江)。
上述公式推导看不懂没关系,只需要记住——
枯水期时,岷江有六成水流入内江,四成水排向外江;
洪水期时,岷江有四成水流入内江,六成水排向外江。
水量的自动调节,保证了成都平原的水量稳定。这是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级自动分流。
由于河道是弯曲的,根据环道环流原理,岷江表层清水会流向河流凹岸(内江),而含沙石的底层水会流向河流凸岸(外江),岷江水流中大部分的沙石被外江巨大的水流带走。这是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级自动排沙。
到这里还没完,内江的水流依然会携带部分沙石,接下来就轮到飞沙堰、宝瓶口、离堆出场了。
飞沙堰主要作用是排内江的沙石;
宝瓶口主要作用是控制内江水量;
离堆原为玉垒山山脉,因开凿宝瓶口,与玉垒山分离;
由于宝瓶口比内江狭窄,内江水流至此处时,河道突然变窄,再加上离堆对水流的阻拦,会形成回流,水中的沙石被甩至飞沙堰。这是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级自动排沙。
剩余的少量沙石沉淀在飞沙堰对面的凤栖窝,每年由河工掏出。
同时,当洪水到来,内江水流过大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被宝瓶口控制,多余的水经过飞沙堰排向外江。这是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级自动分流。
通过两级的自动分流、两级的自动排沙,保证了成都平原河道的安全。
说到这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本原理就讲完了。
李冰在建造这座水利工程时,因地制宜,利用特殊地形,充分顺应了都江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
并且将华夏文化中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思想,应用在工程之中,使其成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躯体,而非冰冷的人造建筑。
这大概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两千余年依旧生生不息、发挥效益的重要原因吧。
从中我们也能认识到,要彻底、高效地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难题,实现改造自然,变害为利,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华夏文化,需要中国智慧。
同时,在李冰的身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蜀郡成为秦国粮仓,为大秦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他所留下的水利工程两千多年经久不衰,造福子孙后代。何为专家,这才是真正的专家,这才是华夏子孙应该争相效仿学习的对象!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朋友们共勉!
院长修远
欢迎大家扫描二维码,加院长修远,一起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你可以通过三辰阁公众号了解国家政策解析、华夏圣贤经典解读、健康养生知识、社会生活热点分析、国际热点问题畅谈等,也可以查阅首席讲师玄微子的精彩聊录。另外,还有丰富多彩的公开课、专辑课和群知识分享等。加入三辰书院,和30万书友一起读书成长,穿越思想的迷雾,做一个聪明又强大的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