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对白是哪首歌【精选】

本站作者 2023-03-12 09:30:00

不喜欢条条框框的台词怎么说

导言

很多人都能写出优美、漂亮的对白,但优美、漂亮的对白不一定是好的对白。

相反,一个简单朴素的句子,只要在恰当的场景,由恰当的人物,在恰当的时机说出,却有可能成一句经典的台词。

词汇、修辞只是对白的外在形式。对白内在的力量,首先来自于冲突。

冲突能让一句简单的台词焕发迷人的光彩;没有冲突,再华丽的辞藻也不过是无病呻吟。失去了冲突的加持,再优美的对白都只会令人生厌,它们唯一的作用就是催眠。

对白的力量不仅来自于冲突,还来自于情节和人物。更具体地说,对白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在极端的冲突下,在合适的情节节点,人物所做出的选择。

例1:《七武士》中,勘兵卫在答应农民,帮助他们抵抗山贼时,只说了一句"我不会白吃这碗饭的",简简单单一句话,却包含了巨大的力量,这是一句真正的好台词。这句话的力量,首先来自于冲突,没有冲突,这就是一句普通的对话。说出这句话,意味着勘兵卫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要豁出性命,选择去面对40骑穷凶极恶的山贼。所以,冲突的力量有多大,选择的力量就有多大;选择的力量有多大,对白的力量就有多大。

一、对白的灵魂在于冲突

对白应该发生于冲突之中。只有冲突之中的对白,才具有戏剧性的力量。

所以在进行对白的写作或修改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整个故事的主导冲突以及场景中的具体冲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冲突是情节、人物与对白的统一。

一方面,情节是靠冲突推动的,对白如果脱离了冲突,也就脱离了情节,就不能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人物真正的性格是靠冲突来展现的,对白如果脱离了冲突,也就脱离了人物,就不能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只有将对白植根于冲突的深处,才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示人物的性格。只有以冲突为三味真火,将情节、人物、对白融炼于一炉,整个故事才能自然而然,浑然天成。

例2:《三国演义》的许多对白,对剧本创作极具借鉴意义。我们来看《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开篇。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对白完全发生于冲突之中:

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刘备打算第三次寻访诸葛庐,关羽、张飞对此行则不以为然。关羽首先向刘备“发难”,开启了二弟、三弟与大哥之间的冲突: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

关羽用两个理由“进攻”刘备,一是刘备对诸葛亮“其礼太过”,二是“诸葛亮名不副实”。且看刘备如何“反击”:

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

刘备指出,关羽的理由都不成立。再看张飞怎样向刘备发起“进攻”:

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需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关羽只是对刘备晓之以理,张飞直接将冲突升级为暴力冲突。他提议将诸葛亮缚来,刘备当然不会同意。来看刘备如何“反击”:

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通过这段对话,三人之间的冲突得到了解决,刘备以理服人,取得了争论的胜利,情节得以向前发展。

我们看到,这段对白紧紧地织入冲突之中,与整个故事融为一体,既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又充分地展示了人物性格,如刘备的爱才如命,求贤若渴、关羽的恃才傲物,自视甚高、张飞的性如烈火,粗暴鲁莽等,可以说是对白写作的教科书。

我们可以据此提出一个对白写作的原则:好的对白,应当植根于冲突,一方面推动情节发展,一方面展示人物性格。当然,虽然把它叫做“原则”,但其实只是一个强烈的建议。极端地说,作者是作品的上帝,他拥有绝对的自由,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用理会任何人提出来的任何所谓“原则”。

二、对白的种类

电影对白必然分为三类: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白;人物对自身的独白;人物向观众的对白。

1.最常见的是人物之间的对白。

人物之间的对白,最主要的功能是: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之间的对白,应该唇枪舌剑,就像一场激烈的战斗。无论是敌人、朋友、父母、路人,他们之间的对话都应该具有或大或小的“攻击性”,就算是如胶似漆的恋人,也应该让他们之间的对话充满了“火药味”。一片和谐的对白,是毫无趣味、琐碎且无意义的对白。

例3:《蝙蝠侠2:黑暗骑士》中阿福和蝙蝠侠的对话。阿福略带埋怨的同时,也不忘小小地嘲讽蝙蝠侠一把:

阿福:Whenever you stich yourself up, you do make a bloody mess. (每次你自己缝伤口,都搞得一塌糊涂。)

(吃一堑,长一智嘛。)

阿福:You ought to be pretty knowledgeable by now ,then.(那你现在知识应该很渊博了。)

例4:《教父》中,迈克跟他的意大利老丈人的对白,迈克软硬兼施,用极具攻击性的话,给自己认了一个岳父:

迈克:I apologize if I offended you(我若冒犯了你,我道歉).I'm a stranger in this country(我初到贵地),and I meant no disrespect to you or your daughter(我无意对您和令嫒不敬).I'm an American hiding in Sicily(我是个美国人,到西西里避风头).My name is Michael Corleone(我的名字是麦克柯里昂). There are people who would pay a lot of money for that information(有人肯花一大笔钱买这个消息).But then your daughter would lose a father,instead of gaining a husband.I want to meet your daughter,with your permission,and under the supervison of your family,with all respect(但这样的话,令嫒就会失去父亲,而不是得到一个丈夫。带着所有的敬意,我想在你的允许以及你的家庭的监督下和令嫒交往).

岳父:星期天早上到我家里来,我叫维提。

2.其次是人物对自身的独白。

独白可以直接说出,也可以只是人物心中的声音。一般的电影更多的是人物之间的对白,只有少数几个场景出现独白。但也有例外,如《记忆碎片》大量地使用了人物独白,这是由故事的冲突决定的。《记忆碎片》的主导冲突,发生在主人公的头脑里,因此更多地是主人公内心的冲突,外在冲突只具有从属的地位。因此主人公不断地在跟自己对话,其实是为了解决主人公记忆中、内心中的冲突。

3.最后是面向观众的对白。这种对白,是一种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增强电影的文学性,但却会削弱电影的情节性和戏剧性。一般而言,这种对白主要用在节奏舒缓的静态场景:一是电影的开场,这时候,电影处于铺垫阶段,节奏较为舒缓,情节性不是很强,可以将故事的背景、人物处境等向观众稍作描述。二是某些段落、场景的衔接段、末尾,起到衔接过渡或总结的作用。三是故事的终场画面,可以向观众做意味深长的叙述,引起观众的回味,启迪观众的智慧等。这种对白的使用一定要节制谨慎。电影主要诉诸于观众的视觉,向观众长篇累牍地说话,会影响观众对电影的观看,严重的会让观众彻底失去耐心,溜出影院。尤其是在一些戏剧性、情节性、动作性强的场面,使用这样的对白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因为动作、情节主要诉诸于观众的视觉,但对着观众说话,却是强迫观众去听,去搜集信息,增加观众耳朵和头脑的负担,影响对电影的观看。总而言之,对观众的独白,应该用于节奏舒缓的静态场景、静态情节,而不能用于动作性强的戏剧性场面,否则会影响电影的视觉性和情节的连续性。在不影响电影的情节性、视觉性的前提下,用好这样的对白,可以增强电影的文学性,话语的趣味性,并启迪观众的思考,带给观众回味。

例:《阿甘正传》有许多面向观众的对白。这些对白都发生在节奏较为舒缓、较为静态的场景,不会影响电影的情节性,而且许多句子优美隽永,饱含人生体验,值得观众玩味。

三、对白写作的建议

1.对白的灵魂是冲突

如果你的对白没有力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它没有与冲突结合在一起,它失去了自身力量的源泉。这时需要问的是:整个故事的主导冲突是什么?这个场景的冲突是什么?人物的对白与冲突的关系是什么?最主要问题是:它能建立冲突吗,它能将人物卷入冲突吗?它能将人物之间的冲突升级吗?它能解决什么冲突吗?

“我不会白吃这碗饭的”,这句话将勘兵卫卷入了可怕的冲突(当然是出于他主动的选择),他不仅得不到任何报酬,还可能失去性命,所以这是一句有力量的台词。首先,这句建立了勘兵卫与山贼的冲突;其次,这句话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勘兵卫与农民之间的某些冲突。

2.对白要与情节的发展阶段相匹配

有些对白,过早地说出,会削弱它们的力量,尤其对于关键性的对白来说。最好的做法是,根据情节的发展阶段来创作对白,因为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冲突的激烈程度是不一样的,对白必须与此相适应。对于关键性的对白,正确的做法是先激化人物之间的矛盾,让人物在矛盾的高潮和顶峰,说出对他们而言最关键的对白。

3.对白体现人物的选择。

人物的性格,取决于人物的选择。人怎样选择,就具有怎样的性格。

而人物说的每一句话,都意味着他的一个选择。因此展示人物性格很重要的一面,就是通过他所说的话,另一方面是通过行动。

人物说的每一个词语,都意味着选择。轻佻的人与稳重的人,他们选择的词语不会一样,他们选择的说话方式也不会一样。农民与学者,商人与政治家,他们选择的词语,他们说话的方式都会不一样。他们面对同一个话题,能说出的内容也会不一样。

谈论同一棵树,画家,摄影家,木匠,商人,他们会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这时候就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性格。

说话能体现人物的性格。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行动和选择体现人物的性格。按哲学家奥斯汀的观点,说话也是一种行动,即以言行事,所以说话也能体现人物的性格。这里涉及的哲学观点过于深入,不再展开论述。

4.对白要自然、简练

一般而言,电影对白需要自然,需要有烟火气,有生活的气息,但又必须是精雕细琢的。这是一个矛盾。因为太讲究精雕细琢,容易导致对白的书面化、正式化;而直接从生活中照搬的台词,大多数又是琐碎、无价值、无意义的。要写出既自然又有戏剧性的台词,必须对生活和戏剧都有真切的深刻体验。一方面,必须深入观察生活,从生活的素材中提炼有价值的对白;另一方面,又要深入研究戏剧、电影,从冲突、情节和人物性格等戏剧要素出发,对人物的台词进行推敲。

电影对白还讲究简练。电影主要诉诸于视觉,听觉只是居于从属的地位。冗长的对白,会削弱对白的力量。越振聋发聩的对白,越是简练、清晰。

只有简短的对白,才能直接送入观众的耳中,进入观众的心里。

当然,对白的长短,还受成本的制约。一般来说,成本越低,动作场面越少,越需要好的对白来支撑。很多剧情片、电视剧都会出现很长的对白,这时候对白就必须清楚、有力,或者说,具有“颗粒感”。就像弹钢琴一样,乐曲可以长,但每一个音,都必须清晰,每一粒都必须饱满。

5.对白要形象化

不要让人物使用抽象的词语,就算这个人物是个科学家或者哲学家也不行。这是电影,不是论文答辩。

6.重要的信息放在后面

一般来说,最重要的话,要放在最后才能说出。

场景中最重要的一句话,要在场景的结尾说出。

一段话中最重要的一句,要放在段末说出。

一句话中最重要的词,要放在句末说出。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7.对白要前后呼应

开场说出的一个词,一句话,到了电影的尾声,也许会获得更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星际穿越》中的“鬼魂”这个词,一开始,主人公只是用这个词调侃父亲年纪大了,但到影片的结尾,主人公意识到,那个鬼魂就是他自己。

8.为人物构思标志性台词

比如《权力的游戏》里面的阿多(Hodor),他只会说一个词,那就是“Hodor”。这个词就成为他的标志台词。在阿多死的时候,我们还知道了这个词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Hold the door”。这个意义是在冲突的场景中显现出来的,这使得“Hodor”这个词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相信看过《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五集的小伙伴都深有体会。这也是我们说的:冲突能让一个普普通通的词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9.潜台词

最糟糕的台词,就是它真正的意思等于字面意思,或者说字面意思就是它的全部。

想一想《教父》中”家父给他开了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这句话中隐藏了多少信息?

首先,这句话隐含着双方强烈的冲突,并且这个冲突以普通的方式是无法解决的。

其次,这句话隐含了迈克的父亲黑社会的身份,因为普通人无法开出”无法拒绝“的条件。

再次,它暗示教父不惜使用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

这样的台词才具有戏剧性的张力。它的字面意思很普通,但背后却隐含了大量的信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