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季常说的话(苏轼的好友陈季常历史上实有其人吗)

本站作者 2023-12-28 20:19:00

陈季常说的话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

更多人熟悉陈季常是因为那个“家有悍妇,河东狮吼”的有趣典故,而我对于陈季常的最深刻的印象是来自那篇《方山子传》。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又会因为什么而知心相与,成为挚友?

当我们回首悠悠历史长河,回望元丰三年的那个冬天,或许我们恰好看到苏东坡先生顶着扬扬的风雪离开汴京。

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的苏轼内心也许是满是失落吧。蹒跚的舟车劳顿走过了河南冬季的苍凉,渡过冰冷刺骨的淮水,湖北黄州,被贬的目的地终于到达了。

当他的脚步到达一个叫“岐亭”的小山坡时,他忽然发现,出来相迎的居然是自己的老朋友陈季常。

“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猝然相遇的是多年未见的故人,两个人同时都很惊讶。

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两的反应“俯首悲凉,仰而笑”。

突然觉得,辛酸苦楚,人生万般滋味都在一悲一笑中无言呈现。

一个是进士及第的当朝政坛新秀,由凤翔签判回京后,官至差判官诰院兼尚书祠部,深受皇帝重视。

但由于与变法派政见不合,百般波折和贬谪,被下放到黄州做一个小小的团练副使。

一个是曾经心怀着天下,想要仗剑走天涯的陈氏名门之后,那个年少意气风发的小子也有过驰骋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是在岁月打磨后却消磨了曾经的 豪情,默默地来到麻城隐居于山水之间。

当年“好酒使剑,用财如粪土”的潇洒少年,如今在他身上却找不到一点影子了,他不与世相闻,徒步来往山中,别人也不知道他是什么人,甚至连他姓什么、叫什么也不知道,乡人只凭他戴一顶“方屋而高”的古帽戏称他为“方山子”。

两人都有曾经的雄心壮志,两个人都有过心底闪闪发光的梦想,年少时说好了要各自闯天下,恣意奔放,千回百转,却在小小的岐亭猝然相遇。

你是那个曾经要仗剑天涯的陈季常吗?你怎么窝在了这个小地方了?

你是那个曾经要大展宏图的苏东坡吗?你怎么落魄成这个样子了?

两个失意的人的相遇,【俯首悲凉,仰而笑】的反应也可想而知了。

不知怎么的,我每读到这里总会忍不住辛酸难过,原来世界上最真挚的友谊在于共鸣,那种感同身受的人生感悟,人事变迁让两个人的产生了共鸣,这样的友谊才难能可贵。

岐亭相遇时,苏东坡还是戴罪之身,陈季常一点也不嫌弃,请他到家里住了五天。刚死里逃了、又在异乡举目无亲的苏东坡对陈季常这份朋友情谊非常感动。

贬到黄州后,陈季常去看望他了7次,陈季常当时在江湖上也很有名气,黄州很多人想宴请他,陈季常一概不见,跑到苏东坡住的临皋亭,和他挤在酷热的小屋一起住。陈季常的经常到访也帮助苏东坡改善了当时身处的环境,陈季常在物质上也尽量接济苏东坡。

元丰七年,苏东坡被特赦离开黄州,陈季常转程过来送行,并且一路送到江西九江,这才依依不舍的告别,此后,两个人书信不断。

后来苏东坡又被贬到更远的惠州,陈季常也和他关系不变,当时北宋党派政治斗争也是非常残酷,很多人都回避谈苏东坡,陈季常还亲自帮忙刊刻苏东坡的诗集。

古人之间这种友情是非常令人感动的,患难之中更见真情。不因贫穷、富贵、遭遇横祸而刻意疏远一个人,今天这个人情淡薄的时代更显得非常难得。

苏轼写下的《岐亭五首》中有那么几句话:

两穷相值遇,相哀莫相湿。

不知我与君,交游竟何得。

心法幸相语,头然未为急。

愿为穿云鹘,莫作将雏鸭。

穷途相遇,你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了,我也不是那个挥斥方遒的小子。

如果我又遇见你,隔着岁月悠长,我将如何向你致意?以眼泪,还是以沉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