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教导康熙经典台词 康熙王朝:孝庄的这句话,道出了康熙成功的奥秘

本站作者 2024-01-05 21:22:00

孝庄教导康熙经典台词

大剧《康熙王朝》中,孝庄太皇太后对康熙无疑是一个重要人物:她在康熙很小的时候就担负起他的养育重任,康熙亲政之后又时不时地在重大事件上给予教诲与引导。

正是在孝庄的教育引导之下,康熙才慢慢成长为一代英明帝王:他并不是天生英明,他也急躁、鲁莽,偶尔还会任性,但是在他每一个即将走向错误的节点时,总会有孝庄的手及时把他拉回来,于是这祖孙二人一起经历王朝权力的跌宕起伏,一起险中求生,最终又一起走向王朝的辉煌。

孝庄和少年康熙的影视形象,网络图

在《康熙王朝》第26集中,康熙从盛京回来之后,把周培公绘制的《皇舆全图》呈给孝庄看,衰老的孝庄坐在地图上急切地寻找着故乡科尔沁大草原,找到之后激动不已,赞叹周培公绘制此图的良苦用心。

赞叹之余,孝庄询问周培公的情况,当她得知周培公已经去世了之后,对康熙把周培公派遣到那天寒地冻的地方十分不满,认为康熙这样对待汉臣不妥,忍不住埋怨了几句。

孝庄是经历了清朝入关前后几十年历史的老人,她的见识、眼光以及所处的地位,使她能够及时纠正康熙不时犯下的错误:她知道满人要想在关内站住脚,必须要团结汉人,大胆地任用汉人中的有识之士。

为了康熙朝的大治,孝庄当时对康熙说了一句话:“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可以说这句话是康熙能够以王道治天下,取得康熙盛世的关键所在。

《康熙王朝》中的孝庄,网络图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出自《道德经》一书,这部道家经典成书于战国时期,距离清朝康熙朝将近2000年的时间。

考虑到古汉语的难度,以及满语和汉语的差别,无论是孝庄还是康熙阅读这本书都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孝庄显然读进去了,不仅读了进去,还随时能够把其中的思想灵活运用。

这其中自然有汉臣为他们讲解的功劳,但是同时也说明,从孝庄到康熙都很注重学习:他们虚心向汉人学习,不仅学习汉文化,也学习汉人经典,从其中汲取知识和智慧,以应用到社会治理和国家统治之中。

在《康熙王朝》前半部,鳌拜还没有被康熙除掉的时候,他曾经处心积虑地为康熙找来一位老学究济世,试图让他做自己的眼线,监视康熙的行动,控制康熙的思想。

这位济世老态龙钟,看上去十分惹人生厌,不过人虽老,学问却是好的,人家还是明朝状元,在顺治朝时就做过顺治的老师,但是因为他年龄太大、思想守旧,为人古板,动不动就把康熙的老爹顺治搬出来吓康熙,康熙为此厌烦得不得了,跑到孝庄跟前去诉苦,请求免去这位老师。

济世的影视形象,网络图

孝庄此时说的一番话尤其关键,她听了康熙的诉苦之后,居然很高兴地认可了济世,认为他正可以作为康熙的“磨刀石”,有了他的耐心磨砺康熙才能更成器。

经过孝庄一顿数说,康熙这才压住自己的性子,开始认真地和济世学习。

这时的康熙不过十几岁,正是青春逆反、有点无法无天的时候,即便如此,他仍然很好地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通过细聊了解到济世的学问之后,居然对这位老先生生出了敬畏之心,开始严格地按照他的教导学习。

而济世,显然也并非看起来那样只是古板的老学究,以他的性情也绝对不肯做鳌拜的耳目,他在教授康熙学问的同时,也教之以王道,告诉他自己能接受邀请做顺治和康熙的老师,所起到的效果绝不只是做帝师那样简单,而是:“一介书生入朝,带来天下归心!”

天下归心,对康熙朝很重要,对之前的顺治朝更重要。

“要用人,先要收服其心!”孝庄也曾经这样对康熙说过,同样的话再从济世的角度说出来,让康熙更透彻地领会了帝王之道。

青年康熙的影视形象,网络图

有孝庄和济世的引导,少年康熙的学习进展得很顺利,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虽然济世认为康熙不过是秀才的水平,但是没想到康熙以假名参加科举考试时,居然考中了探花。

济世这才领教到康熙的学习能力之强,作为老师,他当然乐得见到康熙学有所成,同时也知道自己再留下来已经没有用了,于是主动辞职,准备回故里隐居。

康熙送别济世的这场戏尤其动人:他先是诚挚地挽留济世留在宫中养老,见实在挽留不住,于是就把济世非常尊崇的顺治画像送给济世,然后千叮咛万嘱咐地送别这位授业恩师。

少年皇帝这一番言行,把白发苍苍的济世感动得不行,临别之时忍不住再一次对康熙谆谆教诲。

此时剧中的孝庄当然还没有对康熙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句话,但是在她平时的言传身教之中,在多位汉人老师的教导之中,康熙显然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并自然而然地做到了。

注重学习,不断吸收别人的长处,这行为几乎贯穿了康熙一生。

中年康熙的影视形象,网络图

有了这样稳固的思想基础,康熙才能在朝中的满臣索额图、明珠齐力排挤汉臣姚启圣的时候,仍然很坚定地信任他、重用他,让他为自己解决了台湾这一顽疾。

索额图、明珠等人排斥汉臣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康熙重用姚启圣,也是出于维护自己利益的需要,不过他的利益就是天下,只有胸怀天下,才能兼收并蓄,不会介意满汉之别。

正是因为有了康熙的支持和信任,姚启圣才敢于放手根治台湾这一顽疾,虽然这一过程是漫长又痛苦的:对他的“沿海居民内迁”政令,百姓怨声载道,甚至愤慨到把他家的祖坟都掘了,同时朝中大臣也纷纷弹劾他,但是因为有康熙的无限信任,姚启圣才有决心和勇气面对朝野上下的反对和抗议,几乎舍弃身家性命地为之放手一搏,最终成功地解决了台湾问题。

最终,康熙赢得了“天下归心”的局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