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最常用的问候语英语
近日,据媒体统计,我国最常用的问候语居然不是“您好!”、“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这些,而是“吃饭了吗?”,没错!正是“吃饭了吗?”
都说中国人有一个让人迷惑不解地地方,就是见面问好不是“您好!”,而是 “吃饭了吗?”,这也一直让人非常不理解,怎么把“吃饭了吗?”作为最常用的问候语?
要说来源,众说纷纭,最有说服力的是因为民以食为天,过去,中国的劳动人民生活艰难,经常想的也是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能不能顿顿有饭吃和能够吃得饱,因此,人们在见面时最常问的就是吃饭了没有,久而久之,“吃饭了吗”就成了见面时的问候语。天大的事拿出来关心关心,这个也是最高、最亲切、最实在的问候了,当然,如果还没有吃,问候的人也没想请你,被问候的可没什么好期待的,呵呵!
这不!此次回到家乡汕头,就让我真正了解到“你吃饭了吗?”的真谛和” “民以食为天”的热情。
汕头,广东省辖市,潮汕三市之一地级市,东南沿海港口城市,汕头人说潮汕方言,而潮汕方言是唯一一种基本保留古汉语的语言的精粹,潮汕人的很多习惯,完全体现古人的风格,特别是“你食未?”(你吃好了吗?),倍加亲切!
外地人有一个共识:汕头人最识食!汕头大街小巷都是美食店可见一斑,可以说汕头人个个都是美食家。
那一次节假日,一家人驱车从喧哗的大都市出发,兴高采烈的直奔家乡汕头。
到了汕头市区,已经是下午,先在老市区游一回车河,不得不惊叹汕头一年来的巨大变化,看来“创文强管”确实是让汕头城市变美了,变干净了,也变宽敞了,各种街景赏心悦目,这里真的暗暗称赞一下地方领导一下。
之后,把车找个地方停下来,一家人就故地重游,欣赏汕头老市区,从“四永一升平”,到小公园到金凤坛,然后就是长平路、华侨新村、步行街、到小时候经常去的金砂公园。
好几年没有来金砂公园了,幽静依旧,是闹市中难得的休闲环境,记得小时候经常来这里玩,因为离家不远,经常乐而忘返,好几次回家太晚,被大人责怪。
万分感慨时,不知不觉已经傍晚,大家觉得肚子开始饿了,正准备出去找吃的,因此自公园西门走去,忽然飘来阵阵诱人的香味,顺着香味望去,原来不远处有一家茶艺园,一家人决定过去看看。
茶艺园外观看起来不错,刚刚开张,包厢和茶座格调清新简约,环境温馨,老板也很热情,既来之则安之,一家人选了一个树荫下的小包厢,然后在老板的推荐下,点了功夫茶、特色小炒,还有啤酒,而烧烤是小孩的最爱,还没有坐下来,小孩就蹦蹦跳跳自己去烧烤摊指手画脚了。
很快,两杯茶下肚,小炒和烧烤已经摆上桌,满桌飘香,于是提箸动匙,开始享受一番。
可能是节假日的原因,这家茶艺园生意很好,大部分是当地人在这里用餐,在我们隔壁,就是一群老年人在聚餐,边吃边聊,所聊的都是乡风民俗, 其中一位阿伯学识渊博,博学多才,特别是对于古文化很有研究,对“你吃饭了吗?”进行引经据典,因此我也饶有兴趣地走过去旁听。
原来,关于“吃了吗”的由来,是在北宋时,陕西蓝田的吕大钧兄弟为人刚正,重视礼仪。为使民风淳朴,邻里乡人能够相互协助救济,吕氏兄弟于是就编写了中国第一本乡约——《吕氏乡约》。乡约的内容涉及日常生活各方面,其中有一条的规定是:“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度无所妨,乃命展剌。有妨则少俟。”就是说,不管到谁家去,进门应该先问人家吃饭了没有。如果即将开饭,那就等人家吃完再进去,否则,人家吃着饭,您在旁边瞧,就有蹭饭的嫌疑,是礼节不周。
《吕氏乡约》后来传播开来,成了乡约的范本。里面“吃了吗”的规定也开始流行。如明朝时广东香山制定的《奉泉乡礼》,几乎就全复制了《吕氏乡约》。《南明行记》记载,来中国传教的葡萄牙人就发现广州人见面总是问:“食饭未晒?”,直到今天,广州人见面还不忘客气一下:“食饭未先?”。
到了清朝,“吃了吗”已流行全国,从乡约的规定变成了大家的问候习惯。《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叙述,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会面,双方就座,李问:“曾进食否?”伊云:“无多。”
古人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要真正关心别人,先从“菜篮子工程”做起, “民以食为天”,国人见面问吃问喝,确实很适合中国人,是中国式富有人情味的问候,一声“你吃饭了吗?”。
看来人不可貌相,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居然对历史这么有研究!
不知不觉,时间过得很快,明天还要下一站,一家人依依不舍离开这家茶艺园。
走出金砂公园,已经是满天星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是一片繁华街市,夜晚的城市,祥和、美好、温馨,轻轻的对你问候一声:“你吃饭了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