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常用量词有多少
有人说,中文量词没规律。我可不这么认为,就像英文过去式看上去也没规律,但是宏观上,有个规律"v-ed",所以我们只要把例外记住就行了(虽然这些“例外”能有那么几百个)。
经过一番探究发现,汉语量词的确有规律可循,但却不是大分类的、让你一劳永逸地一个公式就能概括的规律(实际上也不现实,即使是数学这一学科也会总结出很多公式,做不到一个公式囊括该领域下的所有规律),而是多个规则同时作用,规则之间像网一样,互相分割、互相影响,造成很细的分类,甚至还会有独立的量词(自成一派)。
杯子:杯
箩筐:筐、箩筐
背篓:篓
车厢:车
箱子:箱
勺子:勺
瓢:瓢
......
例子:一筐梨,五车大理石、半盆水、十二袋大米....
2.以所用工具计量动作打击数
刀:刀
锤:锤
枪:枪
针:针
嘴:口
.....
例子:身中两枪、三锤打碎石板,四口吃完馒头。
注意:此类量词也可以用“下”,但表述重心会从描述动作方式及结果彻底变成只描述动作。事实上描述动作方面“下”及“次”的使用频率更高一些,尤其面对动作来源不便表述、不需表述的情况。比如:被猫舔了五下。完全不用把“舌头”体现出来,表现出来反而太过累赘,因为“舔”本就表明动作来源是舌头了!
刀剑斧等武器类、扇子(用手操作、和手相关):把
单手握的量:把
双手捧的量:捧
例子:一把剑、抓来了三把面粉、一捧沙子
4.以体型描述计量
小型动物、及物件,量词为“只”,大型动物量词为“头”。
4.1 小型动物
禽类(家禽、飞禽等):只
昆虫类:只 (若体形狭长也可用“条”,如蜈蚣、蜥蜴等,“小”体型的同时也是狭长体型,那么就有两个可选用的量词,取决于表达者的角度)
蝌蚪:只
猫类:只
蛙类:只
家畜类(马除外):成年用“头”,幼崽用“只”。
狮虎豹等,同家畜。
狼豺狐狗类:条、只(幼崽)
4.2分开的、单一物件:
鞋子、袜子等:只
手套、拳套等:只
耳朵、手掌等:只
筷子:支
以上物件通常都已成双形式出现,当表述成双概念时,用量词“双”。
耳饰:量词是“对”,不再是“双”,但单一量词是“只”或“个”。
4.3大型动物
象类:无论大小,量词都是“头”。
狮虎豹牛等:头。
马类:匹
.....
例子:一匹斑马、一头剑齿虎、两条狼、七头驴、三头骡子、两头小猛犸。
5.以形状描述计量
长条形:条;(多为“柔软”的东西)
珠状:颗;
颗粒状:粒、颗。
蛇类、鱼类、河流:条。(鱼类虽然不都是长条形,但使用时为了规范及方便,即使它长成圆形也使用“条”)
裤子:条、双。(裤子虽然也是长条形,但它也有两只裤腿,所以拥有两个量词。穿短裤、短裙、内裤量词也是条。)
立方块极其类似物:块
球形物体:个(该量词并非其专有量词,原因请看文末注释)。
花类、拟花类(比如折花):朵(描述“云”的时候其实是在拟作花)
树类、植株:棵
珠状、颗粒状:颗(葡萄粒、星星等)
连成串的:串。(糖葫芦、葡萄串、念珠等)
瓣状物:瓣(比如橘子、大蒜。若你要突出一个整体,那就是“个”,因为那样就不再是瓣状)
卷筒状:卷
门、窗、石磨:扇
树叶:片(常用)、张(尤其面积较大的树叶,如梧桐叶、芭蕉叶)。
长条形的非生物:线、棍子、:根 (手指、吸管)
切片:片、块(“块”比“片”厚)。“片”未必可以叫“块”,“块”也未必能叫“片”:厚石块、金属块。面包切片是可以拥有两个量词的。具体原因后文将会阐释。
薄的、像纸一样的(书页纸张等):张。(量词来源于古代“张示”“张贴”,英文为post,后引申为纸的量词和类似纸的量词,比如薄膜)
星球:颗(其实有两个量词,因为既是球团状,也是珠状,只不过巨型了而已,另一个量词是“个”[1])
不规则的糨糊状:团、坨,
地面上扁平的水体极其类似物:滩
........
例子:一朵云、两朵棉花、三条路、五只蚂蚱、七卷厕纸
形似土堆:堆
捆:被捆扎的东西的集合的量词,
只:本意是手上的一只鸟,后来用为鸟及小型动物、物件的量词。
束:本意为用绳索捆扎树枝,后用为:
陆上非轨道交通:辆。
飞机:架,
轨道交通:列
和水有关的交通(和舟有关,包括潜艇):艘
.......
例子:一列、三条路、五只蚂蚱、三卷厕纸,两艘货轮
7.公制计量量词
这类量词一般是有计量单位的,一般是与重量、体积有关。在古代中国是国家公制(正所谓“书同文、车同轨”),而现代还加上了国际公制。
例子:一斗大米,两石小米,三升水,四千克盐,五斤五花肉。
另外,时间也是有量词的,只不过一般表达中,“时间”被省略掉了,所以很多人感受不到。
例如:我花了五分钟才到家。→我花了五分钟的时间才到家。
可见,“分钟”是时间的量词。同样“年”“月”“秒”等也可以是时间的量词。
其它量词
人:个 、位(位为席位之意,带有尊敬意味)。
山:座
大厦:栋、幢
楼:栋、幢(大厦)
墙:堵、面、道(取决于表达者用的思维)
镜子:面(当用“块”的时候,更倾向表述碎片)
枪、笔、口红,筷子:支。
队伍:支 (想象行军过路时的队形)
电脑、轿子:台
量词系统不是整齐排列、互不干涉的,有些时候是互相叠加、互相影响的。比如前面提到的“裤子”有两个量词,只因表述角度不同。还有衣服,当说单件的时候量词是“件”,而和裤子等搭配成一套时,量词变为“套”。枪的量词可以是“支”、也可以是“把”。鱼的量词除了“条”还可以用“尾”但频率不如“条”高。
再比如,前面提到“斧头”量词是把,但是它还有个量词“柄”!又再比如,长矛、长枪等量词则是“杆”不是前面提到“根”(你当然也可用根,但含义势必会改变,有时会变得不伦不类)!面包切片之所以出现两个量词,也是“片”和“块”共同叠加的效果。(但若切片足够薄,就完全摆脱了“块”的束缚,量词变成唯一一个“片”!)
多量词情况还有,布:块、张、匹。当描述一块布很小的破布(比如巴掌大)时,一般不用“匹”(即使在古代,一匹布也是很大的)。而“张”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量词。如果,对布的量词很迷糊,那么“张”是一个不易出错的选择。(大于2米长的新布料都可以考虑用“匹”,小于10cm的都可以考虑用块;但数据往往只是个模糊的参考,反而过于追求精准是吹毛求疵了,总不能随时带着高精度测量仪器每次说话前先测一测吧?)
二、特殊量词(形式量词)
有这么一类像量词的“量词”,它们有这样的特征:源于感性的表达、和文学相关、和空间相关。描述抽象的景象,不可数(我愿称之为“形式量词”)。
山坡、山谷,土地、天下等。量词:片
当表述的是一个抽象、非实际概念的景象,那么量词是“片”,比如:他和小孩子打成一片。
但不能说是“打成两片”!因为它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概念。当描述土地的时候“块”是正宗的实际量词,是实际的概念说有多少土地。可是当我们表述的并不是实际概念,而是广袤宽阔的一片的时候,可以称呼土地是“片”,那么它是一块表面积很大、不强调边界的土地。例如:“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同理,山谷的实际量词是“个”。当用“片”的时候,是个抽象的文学概念。不能说半片、两片....因为它不强调边界、是个抽象的概念。再比如"我的脑中一片空白"。而“天下”自身就是一个抽象概念,更合乎这一规律。通常这一类抽象量词有个共同点:不能接其他数词,且只有固定的数词,一般是“一”。这类量词一般不多,学习方式是固定搭配地记忆。
例子:一片天下,一片天,半边天,一片朦胧,一团迷雾,一缕光线,一丝光明,一线生机。
后续可能会更新,也可能补充、整理成册,还有很多未归纳、未研究的;比如捆、匝、堆、束等的特征属于哪类规律,另外我也感受到里面某些文段混乱、缺乏条理,需要重新梳理。
参考
^其实“个”并非所谓的“通用量词”,之所以出现“个”作为量词出现最多的现象,是因为“个”本身是“个体”之意。尤其当表述无法成为个体或者并非一个“个体”的时候,是不可能出现量词“个”的。比如:一个水、三个泥...就是一个错误的表达。因为它们本身是不可数的名词,何来的“个体”?诚然,现实中会有这样的表达,但那是省略的结果,而非原本如斯。例如:三个“水”组成一个“淼”。这里之所以出现“个”完全是因为“水”的后面被省略了“字”字。也就是说这里的量词表述的并不是水,而是字;而字的量词是“个”!当表述水、泥土等非可数名词的时候,要用表述形状或所用容器等的量词。比如:一块、一坨、一杯、一立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