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

本站作者 2024-01-24 05:05:00

蝶恋花诗文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赏析:

这是一首念远之作,词中对主人公那种为离愁所苦的复杂心情作了细致的刻划。

词作以菊愁、兰泣的景物描写开头,移情入景,给全词定下了基调,并且暗示出词中主人公的精神状态。主人公以我观物,把“我”的主观感受注入客观事物中,使客观事物也染上我的主观色彩。本词的首句,即用这种手法刻划出一个凄清的环境,表现了主人公不可排解的愁闷和伤感。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幽居者对物候的敏感。刘禹锡有一首《秋风引》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本词主人公对轻寒的敏感,也正反映了其内心的孤独寂寞。燕子“双飞”的情景对主人公无疑会产生很大的刺激。燕犹能双飞天宇,避秋寒而去,人却只能独处幽室,真令人有不如燕之叹。

前三句,只从外景描写反映主人公凄伤善感的心情。“明月”两句,回过头来写其一夜未眠。“离恨”始点出愁苦之因。前面的一切都是因“离恨”几千重所致,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更那堪“燕子双飞去”。这里“燕子”飞去还有一层意思,即远人杳无音信。柳永《玉蝴蝶》中说:“念双燕,难凭远信”与此意同。

“明月”本无情、无知,主人公却责怪它“不谙离恨”,整夜地照着卧室。这无理之责正是其为离恨折磨,痛苦之极的心理的反映。苏轼《水调歌头》词,“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几句,与这两句一露一隐,都以月写人的彻夜不眠,本词之含蓄蕴藉则过之。

下片写登楼远望的所见所感。古人怀人念远往往寄希望于“登楼”,而本词主人公,登楼所见到的唯有满目凄凉的残败景象。因而其心情也就不仅仅是失望,其伤感也比“断肠”更深更重。

晏殊还有两首词也创造了与此相同的意境。一是《踏莎行·碧海无波》“。. . . ·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断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另一首是《踏莎行·祖席离歌》“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 . . . . ”这二词都选取日暮之景,而能情景相生,创造出感人的意境。本词与之相比,自有特色。前二首写愁苦之情,或境界狭小,或直露无余。本词只说:“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平平道来,境界高远,而愁苦自见。前两首不免刻意用力之迹,本词却极其自然。“无尺素”一本作“兼尺素”,总的看来,作“无”更好。

其次,前两首中感情的变化,只是愁的加重,本词却极其曲折。主人公先因“凋”碧树,生出迟暮之悲,继而因风凋碧树而能望尽天涯,又于悲伤中生出一丝喜悦,遂有独自登楼之举。但登楼所见只是些凄凉山水,不免仍旧失望。这时想到寄信,又生出一线希望,但既无来书,自然不知对方在天涯何处,纵写了信,也无法投寄。

于是,终归于茫然无所寄托,陷入更深的愁思中。词中对主人公那种复杂曲折的心理的刻划是相当成功的。全词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极平淡,又极蕴藉,在晏殊《珠玉词》中也是很有特色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