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八景之一潇湘夜雨

本站作者 2024-02-27 16:05:00

潇湘八景之一潇湘夜雨

文/罗明桥

雨还在下着,由远及近,由缓至急,一阵一阵,沙沙地打在树叶上。在近处,听到强劲雨滴砸在地上的声音。远处山林,被雨雾云绕,若隐若现。山色空蒙,江面平远,水天一色。

暮春时节登临蘋岛,江南雨季的傍晚,你能感受到“潇湘夜雨”的心境。它有清冷、寂寥、苍茫之意,但更多的是雨帘纷纷,风拂翠竹,雨打芭蕉,给人带来的心灵抚慰。

“潇湘夜雨”地位于零陵潇水与湘水汇合的蘋岛。隔岛相望的是香妃庙,千百年来,流传着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千里寻夫的爱情故事。“潇湘夜雨”是古潇湘八景的第一景。“潇湘八景”得名于北宋画家宋迪的一组平远山水画《潇湘八景图》,画风幽远淡泊,萧山瘦水,描绘的是湖湘风物。1063年,宋迪泛舟潇水,足迹踏至永州腹地,游览了淡岩,并在摩崖上刻石题名。“潇湘八景”在13世纪,经由中日禅宗文化交流传入日本,成为对日本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随后遍布东南亚。陆游诗云:“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潇湘八景图”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于“潇湘意象”的审美,随后又扩展到文学、音乐、建筑、园林、戏剧、书法等各领域。而这诸多的艺术领域最终能归结于同一主题,其核心在于意象与意境的统一。

浓云如墨黯江树,九疑山迷天色暮。苍松岩下客维舟,鱼龙鼓舞飞烟雾。但见长空风雨来,势与云梦相周回。三湘淋漓泻银竹,七泽汹涌翻春雷。(明·朱瞻基)潇湘听雨宿孤舟,滴滴分明千斛愁。虞舜不归天亦泣,余声洒竹半江秋。(日本·瑞西周凤)迢递云连塞,微茫水接天。不眠孤客耳,寒雨满江船。(韩国·成三问)

中、日、韩三个国家,不同年代的诗人在“潇湘夜雨”的诗歌创作上,选择了大致相同的意象:船、雨、江、竹,表达了孤寂清寒,幽怨多思的意境。这种意象与意境的选择在“潇湘八景”诗画艺术范式确立之初,便已基本固定,并得到后世文人的理解和接受。这也成为“潇湘八景”主题的艺术创作能够走出潇湘,遍布华夏,进而走出九州,影响东亚的重要原因。

“潇湘八景”即潇湘夜雨、烟寺晚钟、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渔村夕照。从八景中体现出的是一种以“潇湘”为主体的东方哲学审美,给人留下浩瀚的想象与美的享受。“潇湘”除了作为地理概念、文学概念、绘画概念之外,也具有哲学的意涵,其中最为基础的是文学传统。而最为成熟的则是其作为诗画结合的典范,经由文人之手,在潇湘绘画中实现哲学升华。

自古以来,描绘夜雨的经典诗词有很多。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雨打江南村,一夜花开无数。(宋·王安石)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五代·李煜)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唐·王维)

但夜雨落在潇湘,其地理意义被文学内涵所取代,成为美学的一种符号,充满无限的思想空间。到元代,诗画结合,画被称为“无声句”,诗被称为“有声画”,诗画交融,达到更完美的艺术境界。米芾创作的《潇湘白云图》,对云气的大量使用,这无疑是画者胸中意气的呈现,表达出一种不同的时空观念。传统哲学中,太虚出而为气,气之流荡,造化天地万物,因而气乃生命之本。正如董其昌所言:“生动之韵”,当谓山水画之大宗。

多少次,在烟雨中走进“潇湘夜雨”。蘋岛上驻足观望,湘妃庙前环视,或在潇湘古镇眺望,似有世外烟雨梦中来的感觉。呈现空阔之水面,渺远之天际,氤氲之云雾。远远的江面,在水天交接处,飘来一叶小舟,随波缓缓飘荡。十里平湖江面宽阔,两岸茂竹千竿,摇曳出一片勃勃生机。湘江十里画廊,展显了潇湘自然之润泽。竹影倒映在江面,梦幻出万千风情。偶尔从蘋洲书院飘来一曲古琴,曲调悠然婉转,节奏缓慢而空灵。似乎是从远古而来的《潇湘水云》,琴景交融,湘风楚韵,余音袅袅,幻化无穷……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在暮春的夜色中,似乎飘进了我的内心。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夜雨,千百年来一直下个不停……

“潇湘夜雨”是潇湘文学、绘画、历史的合成经典。入于淡素,出于平远,诗画神品。是东方极致的纯美意象,通过诗画歌咏描摹,自然风景与人唱和,流淌出高尚的文化与优美的韵律,涵义宏深,意蕴悠远。内含东方韵律审美的丰富思想,产生出无尽的美学价值和至高的艺术价值。

人类追求文化的精神密码,不受限于地理,“潇湘夜雨”的文化历史从远古走来,面向未来。以潇湘内涵为载体,蕴含着东亚审美意蕴的共性内涵和世界性意义,经久不衰,灿烂于世界。“潇湘夜雨”是永州的文化地标,更是湖湘文化的地标。

一审:刘跃兵

二审:唐善理

三审:戴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