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写古诗词之炼句

本站作者 2024-03-06 16:38:00

学写古诗词

有一位从事吟诵教育多年的老师,以前虽然因为学习吟诵的关系,基本掌握了近体诗的声律,但一直没有动手练习写作,因此在学诗的路上进步总也不大。最近终于开始练习写诗了。但她说五律太难,还是想着先写七言绝句。我告诉她,一切贪图方便的学习都是陷阱。她自己也是教师,当然明白这句话是一切学问领域都适用的经验之谈。但因为她还没有实践经验,并不能明白为什么学诗要从五律学起。其实也简单,从五律学诗,是为了学习锤炼句子,让写出的诗句是“诗的”句子,而不是“日常语言的”句子。

诗的句子与日常语言的句子要有不同。胡适倡导作诗如说话,如果这句话能成立,最啰嗦的老太婆也就成了最高产的诗人。故诗而有法,当自炼句开始。

我曾见到一位朋友的诗:

白石池前老莲叶,青枫桥畔落梧桐。九秋风露凉初透,犹有寒花一穗红。

我特别对这位朋友说,“犹有寒花一穗红”这一句,是“诗的”句子。诗的句子,就是与日常语言不同的句子,它不像日常语言那样,仅仅为了基本的交流,它是能带给人鲜明的意象和美的感动的另一种语言,无论在句子的成分还是语序上,都与日常语言不同。倘使这一句改作日常的语序,就该是“犹有一穗红寒花”,但这样显然就不是诗的语言了。而假如再补足它的意思,就得是“犹有一穗红寒花在倔强地开放”,意思虽然明白,却失掉了诗的兴味。

诗的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凝炼,所以要省略掉一些日常语言中通常会有,但在诗中却可有可无的成分。比如:

重题郑氏东亭

杜甫

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

我们要是把诗中的成分按日常语言补足,就该是这样的:

华亭入(于)翠微(之中),秋日乱(射出)清晖。(如)崩(之)石欹(于)山树(上),清涟(里)曳(着)水衣。紫鳞冲岸(而)跃,苍隼护巢(而)归。(我)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

又如:

登兖州城楼

杜甫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岳,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要补足它的成分,该是这样的:

(我在)东郡趋庭(之)日,(是)南楼纵目(之)初。浮云连(于)(东)海(泰)岳,平野入(于)青(州)徐(州)。孤嶂(有)秦碑在,荒城(为)鲁殿(之)馀。(我)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可见,诗的语言一定是简省凝炼的。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提升语言的简炼程度。那就是尽量让一句当中,只用一个虚字,这个字起到一句之骨干的作用。前引杜甫二诗,第一首中这样的字是入、乱、欹、曳、跃、归、寻、飞,第二首是日、初(这两个字是实字活用如虚字)、连、入、在、馀、多、独。

为了实现诗的语言的凝炼,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将两个句子压缩为一句,这样尤其能造成语言的张力。

送张判官赴河西

王维

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见逐张征虏,今思霍冠军。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单车曾出塞”,其实是曾乘单车、曾出塞两句的压缩,“报国敢邀勋”,也是为了报国,岂敢为邀功勋这两句的压缩。“沙平连白雪”,是沙原平整,而与白雪相接,“蓬卷入黄云”,是飞蓬卷起,连到远天的黄云中去,都是把两句压缩成一句。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倚杖柴门外“,是倚杖、在柴门外闲立的压缩,“临风听暮蝉”是临风和听暮蝉两个句子。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这首律诗不像一般的律诗那样,中二联对仗,而是第一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这是律诗中所允许的一种特殊的格式,叫做“偷春格”。

在诗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复句一定比单句更好。何谓复句呢?复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并列的独立的句子,组合成一句,就是前面所讲的两句压缩成一句;另一种情况则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去作了另一个句子的成分,如上面的“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是“接舆醉而狂歌于五柳先生之前”这一长句,作为“值”的宾语。

老杜最善此法。如:

夜宴左氏庄

林风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首联第一句,是林中起风,纤月落下这两句的压缩,第二句是衣上沾满露水与净琴张起弹奏这一句的压缩。“检书烧烛短”是检书看而不觉时间流逝,蜡烛渐烧到尽头;“看剑引杯长”是把玩宝剑,不自觉饮酒过量,都是压缩成句,更觉峭拔。这种压缩,多是从骈体文的对仗中变化出来的。“林风纤月落,衣露净琴张”就是“林风而纤月自落,衣露而净琴漫张”,“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则是“检书而烧烛渐短,看剑而引杯甚长”。

又如杜甫的名句“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就是典型的骈文句法的压缩:“绿垂者何?风折笋也。红绽者何?雨肥梅也。”《秋兴八首》中的“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意为:香稻乃啄残鹦鹉之粒,碧梧乃栖老凤凰之枝。此联上句,常见的杜诗版本都写作“香稻啄馀鹦鹉粒”,是无法解说得通的。杜甫的意思是当时物阜民丰,香稻太过丰盛,连鹦鹉都啄不完,啄得脖子都快残了,这才与下联的碧梧栖老对仗。

他的《得弟消息二首》其一:

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侧身千里道,寄食一家村。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不知临老日,招得几人魂。

“近有平阴信”是近有平阴的来信,“平阴信”本是独立的句子,去作了“有”的宾语,“遥怜舍弟存”,“舍弟存”也是独立的句子,却作了“怜”的宾语。“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是“烽举乃新酣之战,啼垂犹旧血之痕”的压缩。而尾联“临老日招得几人魂”,是整个儿作为“不知”的宾语的。

宋代的陈与义是学杜有成的大家。我们且看他的《渡江》,也是用了这样的炼句法:

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雨馀吴岫立,日照海门开。虽异中原险,方隅亦壮哉。

中间二联,分别是“摇楫而天可平渡,迎人而树欲下来”“雨馀而吴岫孤立,日照而海门洞开”的压缩,用两个单句组成复句,五字即有二句意,当然是简省之至,凝炼之至了。

道家修炼理论认为,逆胜于顺,逆则贵,顺则贱。诗中的炼句,如果注意到倒装的运用,往往比按日常语序平顺道来,更加可贵。故而炼句的第三种方法,就是以逆胜顺。如杜甫的《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颈联“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正常语序是:何属国之晚归,未斩楼兰而还——属国(苏武在胡地一十九年,守节不辱,归国封为典属国。故以代指苏武。)多么晚才回到大汉!傅介子这样的英雄,还没能斩下楼兰王的头颅,为国立功。这里把最重要的两个词“何(多么)晚”和“未还”放到后面,就更加显示出诗人的忧国之心了。如果换一种分析方法,也可以认为“何晚”“未还”是句子的谓语,而“属国归”“楼兰斩”这两个独立的句子,是作为复句中的主语而存在的。

这种逆写的句法,古人之作中不胜枚举。如“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杜甫)就是空庭得老树,一邑传清渠,“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杜甫)就是常报警急烽、屡飞传闻檄,“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王维)就是兴阑换啼鸟,坐久多落花,“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钟多”(王维)就是九门彻寒漏,万井多曙钟,“江树临洲晚,沙禽对水寒”(刘长卿)就是江树晚临洲,沙禽寒对水,“空巢霜叶落,疏牖水萤穿”(贾岛)就是霜叶落空巢,水萤穿疏牖……逆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置在最后,以形成奇崛的效果。

友人某教授的一首诗,原作:

卅载意悠悠。吴山昔共游。塔高增逸兴,鬓白减闲愁。梅发知春信,铃鸣伴旅鸥。寒江堆雪浪,映日暖瓜州。

在注意到一些炼句的原则后,改为:

卅载意悠悠。吴山昔与游。登楼吟粲赋,临水送沙鸥。梅发知春早,铃鸣入旅愁。寒江卷层雪,挟日拍瓜州。

气象迥然不同。可见诗不厌改,如能在作完一首诗后,运用上炼句的原则,是会让语言更加粹美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