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改为现代诗 李白《早发白帝城》赏析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本诗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当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正逆流而往。当他行至白帝城时,忽然收到被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顺流返回江陵而作。
经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对此诗赏析的文章虽多,但亦多雷同。为此诗做评论的名家也甚多,在此也摘取一些附后面作参考。也把对此诗有剽窃的争议也附在后面。本赏析将从整体和美学角度进行。
诗文中的主要地方简介:
(1)、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奉节东白帝山上,三峡的著名游览胜地。有泰山之风貌,其中兔耳岭怪石林立,甚为奇特,原名子阳城,为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3)、从白帝城到江陵为长江的一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其中有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沿途两岸峰峦崔嵬,峭壁对峙,云遮雾绕。江面大多狭窄,江流湍急,礁石密布,江流曲似九回肠。三峡的概貌可见郦道元文。
简译文:在彩霞满天的晴朗早晨,(我)告辞白帝城乘船顺江而下。当天就回到了江陵城(虽说白帝城与江陵有千里之隔)。舟行的(长江三峡)两岸峰峦崔嵬,连绵不断,山上的猿猴更是欢啸不停,就这样飞般的百转千回,悄然已是过了千万座山。
赏析:从诗文看,作者是从白帝城回到江陵后依行状兴感而作。可以想象:在一个满是彩霞的早晨,作者乘坐一叶扁舟在湍急回转、礁石密布的长江上顺流而下,两边全是云遮雾绕、峭崖峭壁、崔嵬瑰丽的重重峰峦,可谓凌丽奇幻,变化多端。然而,舟小而流急,即便御舟高超,也必是惊险万状,跌宕起伏。李白却因得以赦免,归心似箭,也就无所畏惧,只在乎兴致之上了。(再李白自幼习武,胆色自然不是一般文弱书生可比,也就剩下豪情畅快了。)没有一丝的刻意,只剩下超然脱俗;不见长篇累牍只有删繁就简,没有长吁短叹只有精准取舍,顷刻间成就一首传颂千古的诗篇。这首诗言语极为简练、自然和畅快,但诗中的人和景,却表现出色彩鲜明、层次丰富、生动流转。整首诗宛如一幅充满色彩、层次分明、动感十足、意境悠远的艺术画作。第一句中地名(白帝)中的白和(天空的)彩云构成文字进而变成景象的生动比对,也奠定了整首诗的色彩基调。第一句加上第二句一共才14个字却已然把事情叙述得清清楚楚。第三和第四句采用倒叙的方式描绘了行程中的景和情。如果说第一句让我们有了丰富的视觉效果果,是静态的,那么第三句中“猿声”瞬间让诗文有了听觉效果,是动态的,从而实现了无声到有声的立体效果;如果说第二句让人感觉有些孤单寂寥的话,那么第三句就有了欢呼和伴随了。这就是为何许多名家点评中所说的神在第三句的原因了。有了欢呼和伴随,第四句中的模状就跃然纸上,“一叶轻舟”与“万重山”更是形成极具的艺术效果的画面。单和多,轻和重,高和低,静和动,作者心中的情和景等因素共同构成一个无可挑剔的整体。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也成为了我们对困难、单调置之度外而锐意进取的表达的不二选择,因而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名句。
这首诗文字虽朴素无华,却高超地把众多的美学要素:远近、轻重、高低、动静、色彩、音声、虚实等充分表达,整首诗的结构清晰明亮,层次分明而丰富,事情交代更是简明清楚。叙事和抒发情感浑然一体,正如他的自己的一首诗中所说的:“天然去雕饰。”真不愧是“诗仙”,诗中第一人。
争议一:认为李白此诗乃剽窃南北朝的郦道元文所成。
郦道元(南北朝)有文如下: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写的是游记,虽文笔隽永,词句优美,生动,但作为地理学家,他侧重在自然形状之描绘。与李白诗的内容和侧重已然不同,怎可仅因地方相同而断然剽窃,无疑太过牵强而无意义。
争议二:《凉州词》与《早发白帝城》何其貌似——李白剽窃了王之涣?这就更是无稽之谈了。况且李白怎可能是一个为写诗而写诗的人。
附二:名家点评 《批点唐诗正声》:亦有作者,无此声调。此飘逸。
《唐诗摘钞》:一、二即“朝发白帝,暮宿江陵”语,运用得妙。以后二句证前二句,趣。
《增订唐诗摘钞》: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法。第三句妙在能缓,第四句妙在能疾。
《唐诗别裁》: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画家布景设色,每于此处用意。
《唐宋诗醇》: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
《岘佣说诗》: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
《诗式》:绝句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大抵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接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如此诗三句“啼不住”二字,与四句“已过”二字呼应,盖言晓猿啼犹未歇,而轻舟已过万山,状其迅速也。[品]俊迈。
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吴昌琪《删订唐诗解》卷一三:“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
《李诗纬》卷四:“等闲道出,却使人揣摩不及。”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被人们视若珍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