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描写冬天的诗词(苏轼最经典的6首诗词,治愈你的整个冬天)
元丰四年腊月,这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个冬天。
这天,城里下了场大雪,人们都躲在屋内避寒,苏轼却迫不及待地往屋外走去。
他来到乾明寺,游览了冬日美景,并写下一首诗: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他看到雪中鸦雀飞舞,聆听着雪融的声音,甚至还想要携着被褥留宿于此。
原本凄冷萧瑟的寒冬,在他看来,却藏着最值得欣赏的风景。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苏轼一生都在漂泊辗转,饱尝酸甜苦辣,历经悲欢离合。
但无论遭遇什么,他都能保持清醒、豁达,在最低的境遇里,活出最高的境界。
今天,给大家分享苏轼的6首冬日诗词,帮你感悟人生,更好地修行自己。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公元1082年冬天,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
有一天晚上,外面凄清寒冷,万籁俱静,一弯新月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
别人都早已进入梦乡,唯有苏轼辗转难眠,还在独自漫步。
这时,他一抬头,正好看到一只大雁在林间不断穿梭,千回百转仍不愿栖息。
这不由得让苏轼想到了自己。
这只孤雁飞来飞去,宁愿落在寒冷的沙洲,也不愿意随便拣一根树枝来栖息。
而他,因不愿迎合官场的污浊,而被小人陷害至此。
他也愿和这只失群的大雁一样,独来独往,甘愿忍受这凄寒之苦。
那缥缈若仙的孤鸿影,正是苏轼孤高寂寞的心。
他宁可幽居在偏僻荒凉的黄州,也不愿随波逐流,去做违背内心原则的事情。
作家马德说,一个人的灵魂,只有在孤独中,才能洞见自身的澄澈与明亮。
逼自己合群,只能在不断的迎合中迷失自我;选择孤独,不怕被排斥,你才能真正做回自己。
宁可抱憾,也不将就;宁可孤独,也被违心。
当你熬过了一切精神上的困苦,你的生命才会在孤独中变得丰盈饱满。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蝶恋花·密州上元》
公元1075年的元宵节,苏轼是在密州山城度过的。
那一晚明月如霜,他看到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前往农桑社祭祀土地神。
四下灯火清冷,到处都是露水,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
眼前的景色,恰如他此刻惆怅迷惘的心情。
就是在这一年,朝堂上变法派与保守派纷争不断,双方相互倾轧。
苏轼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排挤与打压。
无奈之下,他只好请求调离京城,先是任杭州通判,后来又转任密州知州。
自请外放虽避免了政治上的斗争,但也失去了左右政局的能力,和施展抱负的机会。
仕途的不顺,接连的辗转,让苏轼的内心非常失落,一时间难以走出来。
在这上元之夜,他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苏轼久久没有离去,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他看着这群虔诚祈祷的村民,心中又重新生起了新的希望。
杨绛先生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间,做人实在是够苦。
在尘世间,每个人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也难免会从高峰跌落谷底。
但即便在最难熬的时刻,也不要轻易放弃。
永远记住,苦难可以压垮一个人,却压不垮一颗强大的内心。
再不如意的境地,也要咬咬牙、挺过去。
只要你肯救赎自己,终能跨越低谷,走出人生的山重水复,行至柳暗花明。
冬夜夜寒冰合井,画堂明月侵帏。青缸明灭照悲啼。
青缸挑欲尽,粉泪裛还垂。
未尽一尊先掩泪,歌声半带清悲。情声两尽莫相违。
欲知肠断处,梁上暗尘飞。
——《临江仙》
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当时小人们正对苏轼穷追猛打,就连不少亲友,也对他避之唯恐不及。
而黄州太守徐君猷,本负有为朝廷监视苏轼的任务,但他却从不落井下石。
相反,对危难中的苏轼,他百般关照,屡屡施以援手。
那几年,两人也结下了深厚情谊,成为至交。
元丰四年,徐君猷接到新的任令,即将调离黄州。
临行前一夜,苏轼为徐君猷设宴饯行,并挥笔写下这首诗。
明亮的月光照进房间,青色的灯火明暗地闪烁着。
席间歌女的那夹杂着呜咽的声音,凄凉悲切,震得屋梁上的灰尘飞扬。
大醉一场后,徐君猷辞别苏轼,启程离去,没多久便因病去世。
苏轼得知消息,悲痛欲绝,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远。
《次第花开》中写道,我们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和分离的过程。
这世界人来人往,相遇和别离,每一天都在上演。
再知心的知己,再不舍的朋友,总会在某天与我们一一走散。
聚散离合终有时,历来烟雨不留人。
珍惜所有遇见,笑对所有离别,是对待一段关系最大的清醒。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公元1071年,苏轼被任命为两浙转运使,往常州润州一带赈济灾民。
此次出差,长达半年之久。
这年冬末春初,他想起留在杭州的妻子王闰之,做了这首词。
王闰之与苏轼共同生活了25年,期间正是苏轼人生起伏最大的时期。
尽管王闰之没有出众的才华,但她温顺贤惠,把苏轼照顾得很好。
在苏轼人生最低谷时,也是她不离不弃,一直陪伴左右。
几十年来,两人相互扶持,即便偶尔分隔两地,也会心系对方,彼此牵挂。
在这首词中,苏轼回忆起妻子去年送他时,馀杭城外,雪花像杨花一样飞舞。
而现在,润州这里杨花似雪,半年过去了,自己却仍归家无期。
字里行间,全是思念之情。
周国平说,惦记一个人并被人惦记着,心里便有了着落。
无爱者自由,但有爱者才能安定。
正是对家人的那份思念,让我们对生活保持着一份炙热的愿望,愿意将日子慢慢过下去。
学会爱惜和呵护身边的人,珍惜有他们的每一天。
人世艰难,有这些温暖妥贴的人,才能支撑我们渡过生命中的沟沟坎坎。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公元1090年初冬,苏轼五十四岁,任杭州太守。
在那里,他交到了一个“老”朋友,年近六十的刘景文。
刘景文是世家子弟,却宦途坎坷,一直未获任命。
苏轼知道刘景文的才华,知道他怀才不遇的苦闷。
于是他一边上表举荐刘景文出仕,一边写诗安抚这位老友的情绪,不断鼓励他。
秋末初冬的时节,荷塘翠减红衰,菊花半残。
但在万物凋敝时,那菊花却还在傲霜斗寒,橙子也正金黄,一派生机勃勃。
尽管已是初冬,但这也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光景。
正和走向暮年的刘景文一样,身体衰弱,但经过挫折和沧桑,也拥有了更丰富的阅历和思想。
只要不放弃希望,仍是大有可为。
《肖申克的救赎》里说:
“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在人生的难关面前,只要心怀希望,人生就有转机。
如果此刻,你也正遭受挫败,请心怀微光,默默蓄力。
要坚信,那些你咬牙熬过去的寒冷岁月,终将带你走向温暖和煦的春日。
瘴雾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风生体疥。
朝来缩颈似寒鸦,焰火生薪聊一快。
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
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
翛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独觉》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岭南已经有三个年头了。
岭南多瘴气,又未曾开化,环境恶劣,自古以来都是贬官的绝地。
很多人到岭南之前,都要给自己准备好棺木。
苏轼却坦然接受,他在那里制药、掘井、耕种、抄书,活得有滋有味。
这年冬天,他写下了这首诗,表示自己完全习惯了此地的气候。
他幽默地说,若是刮起北风,我还担心身上会长疥疮呢。
在这寒冷时候,他在屋里点起了柴火。
满屋火光闪闪,人就像坐在春风之中。看火星乱飞,如同空中的绚丽云霞。
苏轼内心充满愉悦,恰如漫山桃李花开。
当时苏轼贬居海外,北归无期,正处在人生的绝境。
可即便命运不公,苦难不断,他总能一路高歌,悠然前行,过得潇洒恣意。
作家贾平凹说,真正的从容不是躲避喧嚣与纷争,而是平静地对待生活。
人生在世,所谓物随心转,境由心生。
面对生命的起落,顺遂也好,坎坷也罢,都不妨坦然以待。
保持淡定,守住豁达的心境,你自然就不惧任何风雨。
公元1077年冬,在去徐州赴任途中,苏轼写了首《东栏梨花》,里面说: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我心绪惆怅,恰如栏边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人生,看得透彻清明。
正是这种清醒,让他超脱世俗的困顿,并以自己的智慧指引后人。
读懂苏轼这6首冬日诗词,心怀希望,平和笃定地走下去,挨过这漫长的冬夜,你终能寻到温暖春光。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