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白居易读音 浪淘沙六首

本站作者 2024-04-08 22:57:00

浪淘沙白居易读音

诗词简介:

白居易有浪淘沙词六首,题材大都与江海有关,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译文

注释

诗评

其一

白浪一望无边,与海相连,岸边的沙子也是一望无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浪从不停歇地淘着沙子,于是沧海桑田的演变就这样出现。

其一

①东海变桑田:神话中仙人麻姑,自称已见过三次东海变为桑田。后来指世事发生的变化很大。

其二

①海底飞尘:即沧海成尘。比喻人世短暂。

②山头化石:古代传说,有女子送夫从役远方,立于山上望夫,化为石。此处借咏思妇。

其四

①青草湖:古五湖之一。亦名巴丘湖,南接湘水,北通洞庭。

②黄梅雨:夏初梅子黄熟时的雨。

其六

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后演为词牌。

②泊:浪花。

赏析一

赏析二

赏析三

浪淘沙词六首(其二)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皓皓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浪淘沙原是唐教坊曲名。白居易与刘禹锡始创作《浪淘沙词》,但它实 际上是七言绝句。《乐府诗集》列为《近代曲辞》。南唐李煜作 《浪淘沙 令》 ,此名始成词牌。

词一、二句是描写周围环境。“茫茫”、“皓皓”,都是形容辽阔深 远、无边无际的样子。“平沙”,原指广大平坦的沙漠。如杜甫《后出塞》 诗:“平沙列万幕”。但耕地也可称沙。《正字通》: “水边地可耕曰 沙。”

如上两句看似孤立,与后面三、四两句没有必然联系,但实际并非如 此。第一句从纵的方面看,写白茫茫的江水直奔海域;第二句从横的方面 看,写灰蒙蒙的大地与天相连。这也即说,作者写出了浩浩荡荡的江水和无 边无际的大陆,从而为三、四句沧海变桑田提供广阔的背景。

第三句“淘”作冲刷讲。“遂令”,致使。“东海变桑田”,见晋葛洪 著的《神仙传》。仙人麻姑对神仙王远(方平)说,她见过“东海三为桑 田”,原意是指她历世长存,长命不衰,目睹天地间万物回环往复,变化多 次。这里并没有发展变化的意思,基本上属于形而上学的循环论。但白氏却 是从动态的观点出发,指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过程。所谓“暮去朝来淘 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是江水日日夜夜不停地流动,冲刷、堆积,才 使大海变成桑田。白氏另一首词也说: “相揽相淘无歇日,会教山海一时 平。”同此意。白氏不是平空地谈变化,她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孕育着巨大的 力量。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象雄浑,语言浅显易懂,富有民歌色彩。

浪淘沙词六首(其四)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此词一、二句是发问,以为“江潮”与“海水”,都不能与其丈夫和自 己相比。“借问”,请问,假设之问。“何似”,哪里像。第三句 “相 恨”,是指“妾”对“君”的恨。“潮有信”,指潮水涨落有一定时刻,喻 其遵守信约。

这首词的特点是使用对比手法。一是正比,海虽深,但不如“妾”的相 思深;一是反比,“潮有信”而“君”却爽约。这些比喻都很恰切,通过设 喻,使爱、恨这些抽象的思想感情的东西,好像一下子变成可以看得到摸得 着的实在物,从而大大地增强了词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词开头“借问”两字,问得兀突,令人心里为之一震。三,四句表现闺 妇对丈夫的爱和恨。由于她对丈夫爱得深,因而对他的违约也才恨得重。但 是,骨子里还是蕴藏着对丈夫深深的爱。词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这 是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令人同情。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当为长江中下游一带,词中的“江潮”、“海水”似 可作证。这是有原因的,也是很有意义的。隋唐以来,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 南移,长江中下游经济的发展已出现超过黄河流域的势头。那里农业、手工 业发达,交通方便,商业繁荣,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很多。“商人重利轻别 离” (《琵琶行》)、“年年逐利而复东”、“弃业长为贩卖翁” (张籍 《贾客乐》),“一解市头语,便无乡里情” (元稹(估客乐》 ),“尽日 贪欢逐乐,此是富不归” (《敦煌曲子词·长相思》)。与白氏同时代的伶 工周季崇妻刘采春甚至唱出: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望江口,错 认几人船。” (《y曲》) 白氏这首词,也加入其中批判商贩的大合唱。 词虽仅短短四句,却记录着历史的步伐,闺怨之作至此便大量地出现商妇的 形象了。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注意的新现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