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鉴赏(《凉州词》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凉州[1]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2]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3]。
羌笛何须怨杨柳[4],
春风不度玉门关[5]。
【注释】
[1]凉州:即武威市,又名雍州、侠都、雍都、凉都。先设雍州、后改凉州,又称雍凉之都。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之门户,东邻宁夏省会银川,西邻青海省会西宁,南邻省会兰州,北通敦煌。古时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称,曾经的中国第三大城市,一度是西北的军政中心、经济文化中心。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驻军城堡。仞(rèn):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4]羌(qiāng)笛: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杨柳:指南朝梁宫体诗人萧纲创作的《折杨柳》曲:“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
[5]度:越过。玉门关:汉武帝时设置的重要关隘,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王之涣(688~742年),字季凌,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徙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后为人诬告,辞官归家。晚年任文安县尉。曾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人有唱和。早年精于诗文,乐工多引为歌词,名动一时。擅长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最为著名,是盛唐边塞诗人之一。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这是一首边塞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描写了北方玉门关外苍凉孤寂而又壮阔的景色,抒发了守边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寄托了诗人对边疆人民和守边将士的深切同情。
诗人首先概括地描绘出凉州的苍凉景象: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场景苍茫、壮阔而又悲凉。当此之际,忽闻羌笛所吹《折杨柳》曲,边塞将士的哀怨也随之而出。羌笛明“怨”杨柳,实则表达出诗人对朝廷不关心戍边将士的批评。全诗格调沉郁苍凉,意境高远,言有尽而意无穷。诗的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更是呼之欲出。全诗无一句说思家怀乡,而思乡之情却跃然纸上,诗意如此委婉深厚,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全诗着重描写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胸襟抱负,景色描写得波澜壮阔,气势雄浑,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诗中虽表现了守边将士的哀怨和愁苦,也暗含了对朝廷冷漠的不满,但格调高昂、慷慨悲壮,没有消沉颓唐的情调,表现出诗人广阔的心胸。全诗意境浩莽,笔势浩瀚,对朝廷漠视戍边战士疾苦的讽刺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但“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含蓄,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解的同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所以能以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的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才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