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的古文怎么写 怎样才能写出古文
如今很多古风爱好者,国学爱好者,想要学习怎么写古文,但是不得其门。六废小时候接触私塾教育,但是打下了底子。
写古文其实有很多小技巧,只要你看了六废的文章,仔细揣摩,就可以轻松写出一篇优美的古文。
六废先说,六废的私塾老师是桐城派的弟子,是姚莹的三传弟子,六废的学习写古文的方法也是属于桐城一脉。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
首先要说的是八字要诀:
起 伏 顿 顶 插 省 绕 收
或许你现在看不懂这八个字,但是不要紧,六废会一一解释给你听。
第一起
起必严洁,严,需开门点题,洁,不旁生枝蔓。
这是六废的老师当初的话,现在来说,就是开始要点题,开门见山。洁就是要简短说明,不要东拉西扯。
举个例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
这句话很多人都熟悉吧,这就是严洁的代表,严在于他直接扣住了师,没有说上古之时如何?三代如何?六朝如何?
洁就是没有多引诗云子曰,韩愈其实后面也有说孔子师老子这类的话。不过这些他做了调换,就是方便严洁。
文章的开头要简短,就如同人的头,若是写的太多太复杂,反而就显得头大了。
第二伏
伏先关键处埋一要害,到发明即可为根据
这就是我们说的伏笔,也是入门比较难得一步,但是这里其实也有小技巧,你只要先打一遍腹稿,然后在根据后面的内容,在前面添加就行。
这里也可以举个例子。
《岳阳楼记》大家都是在高中时候背诵过,其中政通人和就是一处伏笔,不知道有多少人发现。政通是对皇帝负责,也就是庙堂。人和是对百姓负责,也就是江湖。
这里对应了后面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一句也是在赞叹滕子京的。
当然还有先说政事,后谈游园之乐,也对应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伏笔就暂时说到这里,下面我们说第三个
第三顿
顿笔,亦称结笔。若行文肆意汪洋,其文易离题万里,故需篇中有结。
这是写长文常用到的,初学者倒是没有问题,但是开始学写长文,就要用到了。顿笔就是写完一部分内容,就收了,不要继续写下去,要不会越写越远。
举个例子。
桃花源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的顿笔就是复前行,欲穷其林。写到这里,就不再说桃花林多么美了,桃花林的描写到这里就结束。
很多人写文的时候没有中心,写着写着就离题了,就是没有处理好顿笔。有些时候要明白什么应该详写,什么内容应该略写。
第四顶
顿笔以结,其无后乎?则顶也,顶笔有顺接、反接,顺接又有总承、分承、直承,远承,近承。
因为顿笔只是篇中一段内容结束,这文章还没有完,所以还有句子来接,这个略等于承上启下。但是不同,关于顶笔内容过于复杂,六废在这里只能说一句抱歉。这内容我只能简略说一下,若是有兴趣,可以评论留言,六废会在评论之中详细说明。
还是接着上面的内容,在欲穷其林之后的顶笔就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这个是顶笔直承。
直承是一步接一步承接,这是最为简单的,也是初学者最爱用的。
《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此处就是顿笔,后言“若夫淫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则属分承。有分承则必总承,总承不必见分承,这个就看人用文习惯了。当然初学者,我个人不建议用分承,因为这需要一定的骈文基础。
近承就是我们说的承上启下了,这里不多赘述。
远承是通篇都扣着一个字,一个点,这是司马迁的史记常用的,也是文法最为难的,如今举个例子。
在《李将军列传》,首段就说了,“广家世世受射。”接下来,司马迁句句扣着一个射字来展开。
“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
“骑奔射杀胡白马将”
“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居蓝田南山中射猎”
“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
从李广到李陵,都是紧紧扣着射,这是很考验功夫,就算很多古文大家都做不到,这里提下,就不多展开了。
第五插
插笔,即插叙,然亦有不同,穿插需巧妙。
插叙这个,在桐城派看来,其实是无奈之举,因为桐城派讲究文章简洁,但是有时候行文,又不得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将清楚,于是必须用到插叙,插叙必须要穿插巧妙,在不影响本文主题的情况下穿插进来。
这里提一下,桐城派是能不用插笔就不用插笔。
这个常用在史书之中,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这里蔺相如劝缪贤,即借缪贤之口插叙而出。
第六省
省笔者,桐城文体贵洁,拒绝臃肿,所谓用笔加洗伐之力、临文有审择之功。
就是要炼字,能一句话概括的就一句,能用两个字的,不用三个字。
举例说明,《鸿门宴》这里,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这就是省笔,张良和项伯为什么素善,这里就没有交代。若是交代了,这里就气氛就破坏了。
后面用插叙的方式补充说了。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这时候气氛已经缓和了,插叙也不碍事了。大家可以试着这一句提前,感觉一下就知道这里调动的巧妙。
再举一例,在《曹刿论战》之中
刿三曰“未可”。
若加军旗未乱,未可追,便显臃肿。结文“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一段补足,使行文舒缓。神完气足。
第七绕
绕笔,行文有洁,亦有味,所谓为文不知用旋转之笔,则文势不曲。讲究曲径通幽处,不平铺直叙。
文章虽然讲究简洁,但毕竟不是报告文学,为了文学性,必须要讲究一个曲,不能让对方一眼就看穿了。
这里举个例子。
如苏东坡《石钟山记》山有钟声,其缘“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然东坡未有直叙,前文着笔“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极尽铺陈,悬念迭起,后才点题,此即文章增色处,苏东坡高妙即见于诸。
第八收
收笔需不名一格、直入神化、余味盎然
这个收其实很好玄虚,写一个好开头很简单,但是写一个好的结尾却是很难,这里桐城派主张师法史记里面的太史公曰。
说来惭愧,六废也不知道怎么和大家解释,只能寄希望,大家多写多练习之后,找到那个感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