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讲究对仗

本站作者 2023-04-02 00:26:00

古诗讲究对仗

一、古诗中的对仗是如何讲究的

对仗是中古时期诗歌格律的主要特点之一。

对仗又称对偶、排偶、队 仗。它是把表示相同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同一联两句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 呈现出相互映衬的状态,进而使语句更具有韵味,更能增强词语的表现力。

对仗是由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发展而来的。 近体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要求同一联上下两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其次是要求两句句型相同,句法结构也要保持一致,例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 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等。

再次, 要求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互一致,如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等》另外,相对词语的词汇意义也应当相同。如天文、地理、器 物、服饰、植物、动物、行为、动作等表示同一意义范围的词才可以为对。

再 有,要避免同字相对。对仗的运用有严有宽,因而有工对、宽对、邻对、借 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各种不同类型。

在内容上则有事对、言对、正对、反对 等各种名目。 对仗可使诗句在形式上和意义上都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这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二、古诗中有对仗诗句的有哪些

1、《送灵澈上人》

唐代: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他带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2、《宫词》

唐代: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译文:故乡和亲人远在千里之外,我已被幽闭在这深宫里二十年了,听一声曲子《何满子》,忍不住掉下眼泪。

3、《杜工部蜀中离席》

唐代: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译文:人生在世,哪里没有与朋友的离别?在战乱年代,短暂的分离也让人依依惜别。远处雪岭那边朝廷的使臣还稽留天外未归,近处松州一带也还驻扎着朝廷的军队。

座中的醉客们邀请我这清醒的人喝酒,而江水上空明亮的云夹杂着浓黑的雨云,变幻不定,就像现今的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已经老大无成了,在这成都里面的美酒还真可以用来度过晚年,更何况有像卓文君这样的美女当垆卖酒。

4、《书愤五首·其一》

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5、《苏武庙》

唐代: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译文: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三、古诗中,诗句对仗是什么意思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象《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

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下面这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 对“嘴”,“脚” 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例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四、在古诗中,“对仗”是什么意思

(1)对仗又称对偶。因为古代仪仗,像现在戏剧舞台上跑龙套似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

(2)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

(3)最早出现: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仕女束装,都讲究个左右对称。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对偶句。

(4)举例:《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五、在古诗中,对仗是什么意思

不是,对仗需两句才能称之对仗。

对仗又称对偶。因为古代仪仗,像现在戏剧舞台上跑龙套似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

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 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仕女束装,都讲究个左右对称。

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对偶句。例如《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楚辞》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九歌.湘君》)。散文中也常有对偶,如《易经》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乾文言》)晋魏以后对偶影响扩张,将以前骈散交错的文章,发展为通篇骈四俪六的骈体文。也就从这个时期开始,诗歌中对偶从不工整到逐渐工整,从随意使用到逐渐规范化。

初唐以后,格律定型时期,对偶就成为格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偶一般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词语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格律诗中的对仗较古诗和散文中的对仗工整而严格。它要求: 一,出句和对句平仄是相对立的; 二,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字不能相同。

例如: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对”星桥”,”银花”对”铁锁”,都是名词对名词;”合”对”开”,动词对动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商隐《无题》) “春蚕”对”蜡炬”,名词仂语对名词仂语;”到死”对”成灰”,动宾词对动宾词;”丝”对”泪”,名词对名词;”方尽”对”始干”,动词仂语对动词仂语。

绝句、律诗、排律的对仗各有规则。 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是否用对仗,凭作者自便。

前人绝句多数不用对仗,例如: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送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绝句有的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

例如: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注:对仗句以楷体字显示,下同)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冬景》) 对仗出句多为仄声,五绝首句不入韵的多于七绝,所以五绝首联对仗的多于七绝。也有首句入韵、首联对仗的绝句。

例如: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娥眉几许长? (皇甫冉《婕妤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七绝首句入韵的多于五绝,这种首联对仗形式七绝多于五绝。

绝句也有首联不对仗,尾联对仗的。例如: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漫兴》) 绝句也有首尾两联全对仗的。

例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 前人绝句绝大多数首尾两联都不对仗,首联对仗者偶尔见之,尾联对仗者较少,两联全对仗者更少。但是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否则就不成其为律诗。

它的首尾两联可对仗可不对仗。前人律诗中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也有四联全都对仗的,这悉凭作者自便,并无定规。

但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是律诗的常规,也称为正例。例如: 五律 首句不入韵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首句入韵者。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七律 首句不入韵者。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句入韵者。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律诗有首联、颔联、颈联三联对仗的。 五律 首句不入韵者。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杜审言《登襄阳城》) 首句入韵者。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七律 首句不入韵者 世途倚伏都无定。

六、诗歌常识中使用两句相对对仗时有何讲究

句子的组成结构要相同或相近。

在两句相对时,除了要求词性相同或相近,还要求两句的句子组成结构相同或相近。工对的两句,句子组成结构也应是相同的。

如“疏影横斜水清 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这两句的句子组成结构是相同 的,其中“疏”对“暗”是定语对定语,“影”对“香”是主语对主语,“横 斜”对“浮动”是谓语对谓语,“水清浅”对“月黄昏”是补语对补语。

这两 个句子中又都存在着省略和倒装,“水清浅”和“月黄昏”原应是“在清浅的水面上”和“在黄昏的月色中”。在严格的工对中,不仅句子成分相同,而且各句子成分的所处位置也相同。

当然,这仅是句子组成结构相同的一个例子。句子组成结构是多种多样 的,两句相同或相近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关于对仗的两条基本要求,以第一条为主。常见的对仗中,一般多注意词性的相同或相近,而不太在意句子的组成结构是否相同或相近。

第三节对仗的规则所谓律诗的对仗是针对近体诗中一联的出句与对句而言。在律诗的四联中,通常只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对首联和尾联则没有这种要求。

七、对仗是诗词中的一种什么特点

对仗,又称对偶、排偶,是我国古代诗词格律的主要特点之一。

对仗是 由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发展而来的,是把表示相同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同一联 两句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呈现出相互映衬的状态,进而使语句更具有韵味, 更能增强词的表现力。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等格律都是在律诗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来的。

要 研究词,可以先研究律诗。律诗研究明白了,词也就变得容易懂了。

但是,词 的对仗与律诗的对仗有一定的区别:其一,律诗的对仗在原则上要求以平对 仄,以仄对平,而词的对仗则不限于平仄相对。如苏轼《江城子•猎词》: “左牵黄,右擎苍。”

“左”对“右”就是仄对仄,“牵”对“击”、“黄” 对“苍”则是平对平。 其二,词的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如“千里冰封”对 tt万里雪飘”,又如“马蹄声碎”对“喇叭声咽”,“苍山如海”对“残阳如 血”。

其三,律诗的对仗有固定的位置,而词是长短句,必须相连的两句字数 相同,才有配对的可能,所以词的对仗很少有固定的位置。 —般来说,每片的 起首两句如果字数相同,就可用对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