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的诗歌鉴赏

本站作者 2024-11-29 02:58:00

北岛的著名诗歌赏析

北岛的诗赏析(一)

宣告

---献给遇罗克

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

我没有留下遗嘱

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

我并不是英雄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

我只想做一个人。

宁静的地平线

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

我只能选择天空

决不跪在地上

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

好阻挡自由的风

从星星的弹孔里

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很久以前读北岛的这一首《宣告》就被那种英雄主义所震撼,在每一个时代都有这样一群人。而诗歌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抵达了历史的现场,看到那最悲壮的一幕。

1970年3月5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里,在排山倒海的“打倒”声中,28岁的遇罗克被宣判死刑,并立即执行。仅仅因为他在一个荒谬的年代里勇敢地站出来,写下《出身论》一文批驳“血统论”,被判定为“罪”。

诗人北岛当年21岁,和遇罗克相差无几,他目睹了北京工人体育场里万人欢呼下的最后审判,总共写了两首诗歌献给遇罗克,这是其中一首《宣告》。

在“言论自由”的今天,因为写一篇文章而被判死刑似乎是天方夜谭。在时空的转换里,我们看到了历史的荒谬。在政治的高压下,遇罗克就如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为了光明——一个常识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北岛在诗歌《宣告》中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这一切。抛开其他一切评论、历史的记录,用简单的诗句描述了一种接近自然的真相。整首诗运用了古典中常用的反客为主的表达方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变成了遇罗克本人,或者说是一个为真理而献身的英雄影响,就如电影《勇敢的心》中被长腿国王折磨至死的苏格兰平民反抗者——威廉姆华莱士。

诗歌的内容是英雄在最后的审判中的宣告,对自己的母亲,对那个时里代中冷漠的人,以及生与死,未来与自由的宣告。

诗歌开头“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我没有留下遗嘱/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最后的时刻即是审判之后执行死刑的时刻,“我”并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遗嘱,只留下“笔”——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生前反抗战斗的工具,给我此时此刻最想念的“母亲”作为诀别的的纪念。紧接着“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我”不承认自己是英雄,在人人都像蝼蚁一样苟活的年代里,哪里有什么英雄。“我”也只想做一个最平凡最普通的人,获得最简单的幸福而已。正如在另外一首献给遇罗克的诗歌《结局或开始》中,北岛写道“我是人/我需要爱/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在摇篮的晃动中/等待着儿子第一声呼唤”。而如今在这荒谬的政治斗争里,“我”失去了做一个有平等权利与尊严的人的资格。

第二节中直面死亡,直抒胸臆,高声呐喊。“宁静的地平线/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我只能选择天空/决不跪在地上/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好阻挡自由的风”。“我”绝不卑微地跪在地上显示出刽子手们的好大,阻挡住自由的到来,同政治的错握言和。而是选择天空、选择自由,即使这意味这选择了死亡也在所不惜。

最后两句诗,用十分醒目的画面揭示烈士牺牲的意义。“从星星的弹孔里 /将流出血红的黎明。”北岛经常使用“黎明”这个意象,象征光明的到来。在此借助于黎明这个意象,巧妙的把“我”被子弹射穿的弹孔比做星星,实际上,如果用步枪射击人,正面射入呈现的是一个洞眼,从后面贯出的弹孔往往是撕裂状的,这就是星星意象的事实依据。但这里又有多重的意义。英雄死后化为星辰是一重,星空又喻示着这里是暗夜是另一重,在漆黑的夜空中烈士的精神像星光一样闪耀又是一重。

“血红的黎明”’暗示着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思想的启蒙,思想的觉醒,思想的解放,一直是中国百年不辍的课题,思想先驱殒身不恤,就是要用鲜血唤醒民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唤起民众,使更多的人奋起抗争,才能迎来黎明。

这是一种“纵使天下无英雄,不使竖子乱我心”的豪迈。遇罗克永远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在四海升平的年代,坚持原则是受尊敬的。而在一个荒唐的年代,敢于冒天下人之白眼和唾液,坚持原则的,就是不折不扣的英雄。一个乾坤倒悬的年代,连一个正常的人都不可能立足,因此,这个舍生取义,拼死护法的青年,才显得极其可贵。

在今天看来,北岛的这首《宣告》仅仅是一种高昂的政治批判诗歌,现在人很少会体会的那种感情,在写作技艺上更是大加批评,认为不值得一读,但这些都无关紧要。因为在那个时代里,这样的诗歌要已经完成了它最初的使命。

北岛的诗赏析(二)

《秋日》北岛

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正是这首诗,让我犹豫再三,还是把里尔克放进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的行列。诗歌与小说的衡量尺度不同。若用刀子打比方,诗歌好在锋刃上,而小说好在质地重量造型等整体感上。一个诗人往往就靠那么几首好诗,数量并不重要。里尔克一生写了2500首诗,在我看来多是平庸之作,甚至连他后期的两首长诗《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甫斯十四行》也被西方世界捧得太高了。这一点,正如里尔克在他关于罗丹(Auguste Rodin)一书中所说的,“荣誉是所有误解的总和”。

《秋日》是1902 年9 月21 日在巴黎写的,那年里尔克年仅27岁。

这是一首完美到几乎无懈可击的诗作。从整体上看,每段递增一句的阶梯式的结构是刻意营造的,逐步推向最后的高潮。复杂音调的变换成为动力,使主题层层展开:开篇显然与上帝有某种共谋关系,同时带有胁迫意味;第二段的酿造过程是由外向内的转化,这创造本身成为上帝与人的中介;第三段是人生途中的困惑与觉醒,是对绝对孤独的彻悟。

这三段是从上帝到自然到人,最终归结于人的存在。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但同时又非常克制,像激流被岩石压在地下,有时才喷发出来。这激情来自正视人类生存困境的勇气,因触及我们时代的“痛点”而带来精神升华。这首诗的玄妙正是基于意象的可感性,读者由此进入、体验一个漂泊者内心的激情。

有时我琢磨,一首好诗如同天赐,恐怕连诗人也不知它来自何处。正是《秋日》这首诗,使里尔克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北岛的诗赏析(三)

北岛《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