谗言谗语什么意思
谗言谗语什么意思
谗言名言谗言经典语录共收录关于谗言的名言9条
谗言伤善,青蝇污白。东汉哲学家 王充
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谗言名言
无名氏《听谗诗》。龙泉:指利剑。这两句大意是:那些进谗言的人舌头上长着利剑,杀了人还看不见血迹。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仁人志士死于谗言。那些奸诈狠毒的小人为了排除异己,往往血口喷人,借他人之手置人于死地,所以作者斥责他们“杀人不见血”。这首诗意在告诫人们警惕谗言,全文是“堂堂八尺躯,莫听三寸舌。~。”
《听谗诗》 《听谗诗》
苍蝇点垂棘,巧舌成锦绮。
唐・卢仝《感古》其二。苍蝇:古人常以苍蝇(青蝇)比喻进谗言的人。垂棘:古地名,该地以产美玉著称,此比喻美玉。巧舌:取悦于人的花言巧语。这两句大意是:经苍蝇一点,连最明洁的美玉也会被玷污;取悦于人的谗言巧语,往往像锦绮那样光艳夺目。谗言杀人,往往使清白无辜的人蒙冤受屈。“苍蝇点垂棘”和陈子昂说“青蝇一相点,白壁遂成冤”意思相近。而谗言又往往说得很动听,具有煽动性和蛊惑力,像灿烂的锦绣能使人眼花缭乱一样。可用以揭露巧舌谗言的虚伪。
唐代诗人 卢仝 《感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三国・魏・孔融《临终诗》。翳(yì艺):遮盖。这两句大意是:谗言与邪恶正直善良的人,就像天上的浮动遮蔽了明亮的太阳。此名句化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浮动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的意境进行再创造,以“比”的写作手法,通过“浮动”、“白日”等常见的生动形象,使生活中实有又不容易诉诸直观的现象,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形成强烈反差,使人一目了然。可用以揭露谗言之危害,奸臣之可恶。
东汉文学家 孔融 《临终诗》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谗言:在别人面前说陷害某人的坏话。及:到。本句大意是:谗言三进,即使慈母也被迷惑而受惊。《新序・杂事》载:曾参居郑国时,一个和他同姓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母“曾参杀人”,开始曾母不信,自管织布,到第三人来告时,曾母立即投杼下机而逃。本句诗说曾母虽然很相信曾参,但谣言三进,仍不免为其所其惑,诗句以此典故说明流言谗语之可畏。本句可用于说明流言谗语蛊惑人心之可畏。
唐代诗人 李白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谗夫似贤,美言似信,听之者惑,观之者冥。 关于谗言的名言
汉・陆贾《新语・辅政》。谗:说别人坏话。美言:华丽动听的语言。冥:昏暗,不明。这几句大意是:说别人坏话的人貌似贤人,华丽动听的语言似乎可信,这使听者受到迷惑,看者糊涂不清。谗毁别人的人总会装出一副大公无私的正人君子的模样,华美不实的语言总让人觉得似乎可信,这使人极容易被迷惑而上当受骗。所以对一些貌似公正、娓娓动听的话不可轻信,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几句是一种带有一定规律性的经验的总结,可用于警惕谗人和华而不实之言。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陆贾 《新语・辅政》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宋・苏轼《志林十三首》其五。腐:内部变质。疑:对人对事有疑心。谗:谗言,坏话。入:听得进去。这两句大意是:物体必定是内部先变质,然后才生虫;人必定是对人对事先有疑心,然后才听得进谗言。物体内部不腐朽,虫子就没有孳生的环境和条件;而所以生虫,必然是物体内部先变质。对人对事如果很信任,谗言就不会乘虚而入;而所以听信谗言,则必然是内心先有了怀疑。这两句通过比喻,说明要想杜绝谗言,不为谗言所惑,先要自己明智不疑。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志林十三首》
或谗言似信,不可谓有诚;激盗似忠,不可谓无私;此类是而非是也。三国魏文学家 嵇康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九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急浪一样深得使人无法脱身,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下沉。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诗人屡遭贬谪,历尽坎坷,但斗志不衰,精神乐观,胸怀旷达,气概豪迈,在边远的贬所虽然经了千辛万苦,到最后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无用的废沙,而是光亮的黄金。诗句通过具体形象的比喻,概括了从自我经历获得的深刻感受,坚信被谗言所害的人,终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洗清罪名。后两句也可以用来比喻做学问要精心筛选,去其糟粕,才能取其精华。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浪淘沙九首》
名人名言分类:谗言名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