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摇晃晃的诗句 精选余秀华的诗摇摇晃晃的人间
余秀华的诗摇摇晃晃的人间
1、摇摇晃晃的人间读后感,不同的人看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感受,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定式,灵魂的漏洞亟需填补,寻找心灵栖息的港湾,参考摇摇晃晃的人间读后感,你也能写出自己的感悟。
2、如何让你爱我,在我日渐衰老的时候,篱笆上的牵牛花兀自蓝着,比天空多些忧伤的蓝。如何让你爱我,在我更为孤单的时辰,村子里的谷子已经收割,野草枯黄繁茂,你在满天星宿里,怎么能找到来路?我只有一颗处女般的内心了,它对尘世依旧热爱,对仇恨充满悲悯。
3、这样完全处于两个阶层、两个世界的人,捆在一起注定不能长久。这是阶层带来的矛盾,不能归咎于他们任何一方。就像我之前说的,每个人都是立体多维的。我们看见的余秀华有她风趣可爱的一面,也有她面对丈夫时的争吵与谩骂的一面。尹世平也一样,有网友口诛笔伐的家暴和无赖的一面,也有20年为家庭付出照顾老人孩子的一面。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这场婚姻的失败归咎给任何一方。
4、80后和70后是有代沟的。快乐很重要,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就是为了寻找快乐,但是快乐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一种生活的状态,你不能把一种舒服的状态归结为快乐,快乐是一种情绪。所以说当我们有能力结束快乐的时候为什么不能结束痛苦?因为痛苦也是一种情绪,所以在这儿就存在一个心态问题,把痛苦和快乐放在同样的问题上,把它们都当做一种情绪的产生。你不要以为一个人的痛苦是永远的,你不要以为两个人的感情是永恒的,没有永恒的感情,不信你试试看,当你和一个男孩子的时候,你会觉得我会爱他一辈子,也许他还来不及变化的时候,你先变了。所以既然我们有接受快乐的时候,也要有接受痛苦的承担的能力。(余秀华的诗摇摇晃晃的人间)。
5、学者和诗人沈睿称她中国的艾米莉?迪金森,“余秀华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是生命的诗歌,而不是写出来的充满装饰的盛宴或家宴,而是语言的流星雨,灿烂得你目瞪口呆,感情的深度打中你,让你的心疼痛。”
6、“余秀华和许立志都有几首好诗,这已经很不容易。那些缺点存在于她的不好的诗中,也存在你我不好的诗歌里。然而她的确比我们更艰难,何必尽力一毁?”――(香港诗人廖伟棠)
7、“现在真是后悔,干吗追他回来?”余秀华说,20年,这段婚姻太累了。“爱情?有个屁爱情!”有人提到这个字眼,她干脆利落地回答。余秀华的母亲周金香说,结婚后,女婿一直在荆门市做建筑工人,偶尔回家,孩子两岁后,两人就开始争吵不断。
8、 我首先露出了纸质身体足以写许多谎言,写到你信以为真。《月光落在左手上》
9、不要赞美我,在春天,在我少年和年富力盛的时候
10、诗歌特别是朦胧诗后面,把意象感情藏的很深,把一句话藏在很多语言当中去没有那么直白,没有像小说描写故事情节那么精彩。
11、我也不知道我这把年纪了,还适不合适穿这样的花裙子
12、那是一本情诗集,我的编辑觉得爱情很容易变,比如说今天我爱你,明天我爱他,没有恒久的爱情,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时代还是需要一份纯真的爱存在,所以就选择这本情诗集。
13、最后用书里的一首诗结尾:要一个黄昏,满是风,和正在落下的夕阳。如果麦子刚好熟了,炊烟恰恰升起。那只白鸟贴着水面飞过,栖息于一棵芦苇,而芦苇正好准备了一首曲子。如此,足够我爱这破碎泥泞的人间。
14、这是我第一次拜读余秀华的作品。她的名字我早有耳闻,但是在此之前我几乎没有读过她的作品,也没有了解过她的生平,这本书,让我第一次了解了这个朴实秀丽的名字下隐藏着的令人敬佩的灵魂。
15、周金香说,秀华在流水线上,手在撕皮包边的时候总是使不上劲儿,怪搭档没修好边,害她撕不下来,然后跟人家吵架。领导出来调解,说给她换个搭档,她又死活不愿意,说,“这个位置好,别想把我换走!”打工没挣到钱,回家还借了100块的路费。那次的逃离对余秀华来说唯一的意义,是让横店村在她心里第一次成了遥远的“故乡”。
16、知道余秀华之前,我心中的女诗人的形象虽不都是林徽因一般温婉娴熟、美丽动人,但起码如三毛一样气质独特、张力十足。直到我知道了余秀华,完全颠覆了我心中女诗人的印象。借用刘年的评价: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
17、去年年末时我读了余秀华诗选《摇摇晃晃的人间》。买这本书的当天我在书店无所事事地闲逛,随意从陈列得琳琅满目的书架中抽出了它。翻开序言,自序的末尾写到:"而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这极符合我对诗歌的理解。于是我把它从货架上取下来,和余秀华一起走了一遍这"摇摇晃晃的人间"。
18、??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19、在诗里她这样写:我只是死皮赖脸地活着,活到父母需要我搀扶,活到儿子娶一个女孩回家。
20、我不是余秀华,对她的境遇不能做到完全的感同身受,但我理解她的不甘与热忱,懂得在诗歌里爱着、痛着、追逐着、喜悦着的她从诗里获得的快乐和慰藉。写诗时的余秀华不再是那个口齿不清、行动不便、其貌不扬、不听劝告的脑瘫的村妇,她是完整的、快乐的、才华横溢的,"诗歌一无是处啊,但是,诗歌通向灵魂,灵魂只能被自己了解",思想让余秀华闪闪发光,诗让她的灵魂变得耀眼。
21、从这个维度来看,能与诗歌和谐共生,并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她余秀华,本就美丽得如此耀眼,优雅得耐人寻味!
22、她的灵魂坚强不屈,深陷泥潭,她没有挣扎着下坠,从她的字字句句里,我清楚地知道,她在微笑着爬上岸。仅仅是点燃的炉火,弥漫着香气的柴,隐约的钟声和温暖的手势,就足够她“爱这已破碎,泥泞的人间。”人间有太多泥泞,动辄深陷其中不得自拔,实在难走。有人中途放弃,自然平庸一生,她走了一路,尽管摇摇晃晃,可也看清了人间万般风景,等到了幸福悄然来临。
23、你是知道的,在万千花朵里把春天找出来。需要怎样的虔诚,这一天,风从田野里捎来清晨,捎来苹果的味道。如此透亮的日子,当赠一壶忧伤。
24、《无端欢喜》是著名诗人余秀华的首部散文集,收入了余秀华近些年创作的四十余篇散文。
26、她会自我解嘲,“炒作之后,幸亏你们发现脑瘫不是假的”。在余秀华看来,一切的喧嚣都会过去。她依然会像自己在诗里所说的那样,“有时我是生活的一条狗,更多时,生活是我的一条狗”。而她“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
27、新诗是从五四时期发展过来的,它肯定是一个慢慢成熟,越写越好的过程,不可能说前面的诗歌比后面的诗歌要好,这个应该不存在,所以我觉得更成熟的诗歌应该是我们现在同时代的这些诗歌。他们所说的徐志摩这些人的诗好,我不觉得,他们选择的内容、手法肯定比不上我们这一代人,这是肯定的。因为新诗刚百年,它在前期怎么可能成熟?所以我对我们新诗的发展是充满希望、很有信心的。
28、“这个身体,把我在人间驮了38年了,相依为命,相互憎恨。”她不得不接受身体的缺陷。
29、1976年余秀华出生于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余秀华赋闲在家。
30、或者那悲伤只因为南风大了,一个人还没有经过
31、2014年12月19日,她在母亲的陪同下去了北京。后来她在博客里写下北京之行略记。
32、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本身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33、尹世平从没读过余秀华的诗,也没兴趣读。他关心的并不是余秀华的精神世界。“你们这样捧她都是一时的,过去就没了。你们能不能帮她在北京找份工作啊,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块钱就行。”余秀华把对爱情的态度和渴望都放在了诗里。
34、她在现实世界里直接、莽撞、痛感十足。余秀华没想到,让自己走红的会是一首关于爱情和肉体的诗。她是一个女人,农民,脑瘫患者。当然,她更是一个健康的诗人。她有些抵触外界突如其来的对诗的热捧,还有伴随在这热捧之后的猎奇。
35、而爱,是你满头白发时,准确地叫出了我的名字后
36、余秀华个人资料:余秀华出生于1976年,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村民。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余秀华从2009年开始写诗,主题多关于她的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
37、事实上我不怎么懂诗,更不会写诗,但这不妨碍我喜欢诗。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可以很恰当地表达我对诗的态度。我一直觉得文字有逻辑却也最随意,文学作品不同于我每天接触的法条,法律语言要求绝对的精确和逻辑缜密,而文学作品不需要我每个字眼都去一一琢磨,逐字逐句分析往往会破坏它们的美感。尤其是诗歌这种体裁,诗人的成就感来源于感动读者而非读者分析出他想表达的意思。诗歌的语言是飘逸的,它不受章法的约束,诗将那些难以通过寻常语言表达的情绪表露纸上,诗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美。因此读诗时比起追求诗的含义,我更在意自己内心的解读和诗带给我的感受。《摇摇晃晃的人间》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感,这本诗集里的诗,无论是对生命的思考还是对生活的观察,再或者是对开在春天里的一朵杏花亦或屋顶上跳跃的几只麻雀的描写,全都既质朴又奢华,每一首诗都有让我赞叹的句子。余秀华用恰到好处的词句、自然流畅的语言及舒服流畅的行文感动着我,让我感受到诗的美感的同时震撼于灵魂的强大。
38、诗人老井说:她的诗兼具深度和灵气,她是个好诗人,天才的。
39、读余秀华的诗,总能感受到一种特别又熟悉的意境,这种意境不是莲花白露带来的清雅秀丽,而是淳朴细腻。南风、村口、花椒树、横店、土狗,这些都是诗人常用的意象,在诗人的笔下,南风没那么轻柔,村口有着浓情蜜意,花椒树有别样的味,连土狗都是不一样的,这些看起来有些“土气”的意象,此时此刻却有着别具一格的情调,这些情调赋予了诗人以艺术的灵感,最终成就了这一首首浓烈质朴又直击人心的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