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典诗词之美 浅谈中国古典文学的意境之美、和谐美、自然美
中国古典文学是一个“时间”概念,即指的是从上古先秦时代到明清这一阶段的文学。
这里的文学包括一切文字著作。在古典文学中,我们能感受到各种古典之美。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之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淡远之美、义山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怅惘之美、易安居士的“人比黄花瘦”的凄清之美。
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其隽永的艺术韵味激起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养育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融进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之血脉中,孕育出了一个悠久文明灿烂的美学世界。
一,中国古典文学所蕴含的美
文学是艺术的一大门类,因此,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内涵其实也即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学内涵,古典艺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美学与哲学密不可分。
文学、哲学、美学又都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再讨论这个话题时,应该以中国哲学为依据,以中国古典美学为参照,以中国古典文学为着手。
文学这门艺术审美的本质构成了文艺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
(1)儒家——和谐统一之美
中国儒家文化崇尚“中庸”之道,表现在文学这门艺术上,那就是情感要表达合适,内容与形式相互和谐。
这种“中和”之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大理想,也是其“本体论”。在艺术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和谐统一,主体中,理智与情感和谐统一。
虽然与西方古典艺术相比,比较偏重于再现,但还是有着这样的文化传统。
(2)佛家——意境之美
意境,本是佛教专门词汇,这是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结合的特色产物。
中国化的宗教禅宗、密宗等流派主张的思想与道家思想联系非常紧密。
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独有的范畴,意境指的是背后“形而上”的独特的审美境界,一般而言,它就是意象的升华。
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可以分为事象、物象、意象三类,而这也就组成了我们常说的意境。
事象是指直抒其意,直写其事,或借助典故,不让艺术形象直接显露的一种表达方式 。
意象是指具有特定意味的形象 ,如“明月”、“柳树”、“长亭”、“芭蕉”等。意象,一般与事象、物象结合。
这在以诗为代表的再现中国古典艺术非常突出。中国古典诗歌最讲究意境了。
司空图提出的二十四诗品(雄浑、冲淡、)、刘勰提出的“八体”(即“奥与显”、“雅与奇”、“繁与约”、“壮与轻”)都是境界之说的具体化。
(3)道家——自然之美
中国文化中一向崇尚自然、这种洒脱不羁的潇洒自然是来源于老庄独有的哲学思想。
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是中国古人最乐意的。这既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精神,也是中国古典文学重要的美学范畴。(美学范畴,Aesthetic category,也叫审美范畴,审美形态。)
田园诗意般的生活的追求,极具浪漫的美学品格,在中国山水田园诗歌非常能体现出来,
与世俗世界拉开了距离,中国人在这里心灵得到了栖息,精神得到了非常好的滋润。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一种淡泊之美。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是一种宁静之美。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一种空灵之美。
.......
以上三种美学内涵都是基于儒教、佛教、道教(儒、释、道)三种思想体系而言的,这只是中国古典文学一般的美学内涵,是对其一般程度的抽象概括。
当然,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内涵远远并非只有这些,还有“气韵”之美,“神妙”之美等。
但大抵上是逃不过这三种思想体系的,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早就把这三种思想体系自在融洽为一体了,任何古典文学的审美趣味都能寻找其中的根。
二,结语
农耕经济与文明孕育了独特的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和内容,这是其基础,也是古典文学表达的主旨与乐趣。
过早的成熟,奠定了其文学抒情的传统。实用理性压倒了宗教非理性、科学理性。
回顾文学史,总的来说文学风格大体如此:秦代稍显俊厉、汉代稍显雄浑、唐代稍显雍华、宋代稍显雅淡、元代稍显张放、清代稍显古丽。
这是基于每一个朝代全盛时期而言的,每一个朝代的不同阶段也有差异,如唐代初期文学风格
为清新刚健、中期为多元并举,盛期为华美开放、后期为糜丽凄艳。
每一时代的文学总体面貌都与每一时代的哲学息息相关。影响其审美趣味,影响其文人精神气质从而影响其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再谈实用理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