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浅析《红楼梦》中的诗词翻译)
王月月?李桂春
主题词:红楼梦;诗词翻译
《红楼梦》[1]又名《石头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其中的两百余篇古典诗词曲赋不仅浓缩了中国古典文化,还起到提示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变化、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等作用,成为小说中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红楼梦》中对诗词的翻译在其英译全文本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该书最好的外文译本之一是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红楼梦》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2]在《红楼梦》的诗词翻译中,杨宪益采用的翻译策略偏向于异化策略。这种翻译策略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全译本的四个方面:词汇、句法、文体和文化层面。杨译本在词汇和文化层面上,更多地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以归化作为补充。[3]杨宪益对翻译策略的采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与译者的立场密切相关。杨译本完成于文革即将结束前,这就决定了该译本必须担负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让世界认识中国,就必须保留原文特色,这是杨译本的翻译原则。因此,从传播中华文化的角度来看,《红楼梦》中丰富的思想内涵需要通过准确的诗词翻译来传递。
一、杨译本《红楼梦》中诗词翻译的个例分析
古典诗词作品的翻译及其隐喻现象是翻译研究的重点内容。在《红楼梦》中,有很多具有隐含意义的诗词,诗词的隐喻与整个作品的主题相关。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語言差异,国外受众很难把握对《红楼梦》中诗词作品的正确理解,尤其是那些具有隐含意义的诗词,更是难以理解。[4]因此,译者需要善于运用英语本身的语法特征,以及独特的文化差异,把诗词中涉及的隐喻问题处理好,从而让国外受众容易接受和理解,从译者的角度来说,这正是翻译的使命,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难点。
为了更准确地分析《红楼梦》中的诗词存在的隐喻现象,我们以《红楼梦》中关于贾探春身世的《分骨肉》为例(节选)。
例1:恐哭损残年。
杨译:But afraid to distress fear that their declining years with tears.
在这首诗作中,“恐哭损残年”的意思是唯恐我的哭泣让年迈的亲人太伤心。作者通过这句诗作来暗示探春与父母分别后各自即将遇到的悲惨生活。中文诗句中未表示人称词语,在杨译本中对探春和其父母分别时使用了不同的人称,对探春使用了第三人称,从隐喻的层面分析,通过把隐藏的主语以第三人称显示,让国外的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隐含意义。杨又运用从句,即主句采用第三人称的形式,从句采用第一人称,通过人称词把这首诗词中的隐含内容,传达给国外受众。虽然这会给受众一种模糊感,但正是这种人称的模糊性,才使这首诗作在小说中把小说作者曹雪芹和小说人物贾探春的身世、经历联系在了一起。
从语言的层面讲,译文中“declining”这个词语含有“下降”之意,该词语不仅表达了残年所包含的意义,而且更加准确地传达了诗词中的隐喻思想。从意境方面来看,“declining”暗示了探春与父母分开后各自生活的困境。“由于意境在古典诗词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怎样在诗词翻译中传递它就成为一个重要议题。”[5]8从意境层面来剖析隐喻的意义,可见杨译本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其译文也达到了不可超越的境界。
从认知角度来看,关联理论的核心是语言交际,注重的两个方面是交际和认知,关联理论所体现的功能是用来解释人类的认知和交际的规律。在下面这个例子中,体现了诗词的关联理论,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明确的意义和思想,以一种巧妙的方式来表达含蓄的意义。下面这首诗节选自《红楼梦》中《菊梦》。
例2: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潇湘妃子
杨译:No need to envy Zhuang Zhou his butterfly dream;
Recalling old friends, let me seek out Tao Yuanming.
The Queen of Bamboos
此处“庄生蝶”译为Zhuang Zhou his butterfly dream,译出了庄周的全名,也就译出了这个典故的故事,庄周梦见了蝴蝶。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的字是陶令盟,所以在此处,杨把陶令盟翻译为 Tao Yuanming,即陶渊明,这种翻译方法能够让读者明白这两个名字是同一人。杨在翻译时,注重运用关联理论,不仅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原文,而且达到了译者想要追求的语境。
“关联理论翻译的实质就是要保持原文的最佳关联性。人类交际期待最佳的关联,受体方的期待表现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努力,能得到最佳的语境效果。”[6]杨在此处,把潇湘妃子译为“The Queen of Bamboos”,以竹子来代替潇湘,更能体现关联理论,因为林黛玉的住处周围有很多的竹子,所以把她比喻为竹子,读者才更加能体会原文有关黛玉所表达的关联信息。
文学翻译强调真实,同时“真实”也是写作的基本和前提,如果一篇文章缺乏真实性,那么也就没有了意义。真实包含许多因素,比如故事细节的真实性,艺术气息的真实性,传达信息的真实性等等。[7]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的诗词大都体现了她的人物性格,即含蓄。所以在翻译时,要想准确且真实地向国外受众传达她所表达的情感,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下面我们以这首诗的节选来分析。
例3:一代倾城逐浪花
杨译:Gone with the foam the beauty who felled cities.
“一代倾城逐浪花”,意思是一代绝色美人最终如浪花般消失了。杨译为“Gone with the foam the beauty who felled cities”。诗的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直接叙述西施跳水自杀的典故,而是用隐晦的词语“逐浪花”来含蓄地表达诗中蕴含的凄美之情。因此,在杨译本中,也保留了这份含蓄的真实性,以“Gone with the foam”进行描述,给人一种真实的美感。这里体现的细节是把人物的特征翻译出来,抒发了黛玉极度伤感的情绪。在一些古诗词中,“倾城”是绝色美女的代称,杨译为“the beauty who felled cities”,明确表明了西施的美,真正地体现了原文细节的真实性。
“意境”是意象与情感或情趣相交融而产生的一种氛围。“诗词意境是指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5]9意境是与意象紧密相连的,所不同的是,意象是个体,而意境是意象的总和。下面以这首词为例。
例4: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
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
空缱绻,
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
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
凭尔去,忍淹留!
杨译: Tangduoling
Pink petals fall in Hundred Flowers Islet.
By Swallow Tower their fragrance slowly fades;
Catkins following in clusters float off like ill- fated maids;
Vain their close attachment and beauty.
The willow too knows what it is to yearn;
In early prime her head turns white,
She laments her life but has no one to whom to turn.
The spring breeze to whom she is wedded no pity will show,
Leaving it to chance whether to stay or go.
在這首词中,使用的词语多双关,明显有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黛玉用了堕、残、空、漂泊、命薄等表达极度哀伤、消极的字句来描摹自己当时的心境,哭诉自己不幸的身世,她把自己比作百花洲上的柳絮,如蒙蒙细雨四处零落,一团团的白绒、互相追赶着结队成球,而自己正值年轻,却每天愁容不展,没有稳定的居所,可叹这一生,无人收留,连春风也无暇顾及我,只能走走停停。整首词不但寄寓着黛玉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悲切哀叹,也蕴含着预感到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因此,在翻译时,就需要注重原文的用词特点和意境,可以看出,杨的译文用词比较能体现原文的初衷,如“lament,yearn,ill-fated,fall,vain”等,都能够与原文所对应。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杨在此处翻译的一个特点,这几句译文中译者多次使用以“ f ”开头的词语,比如fall,fade,float off,fragrance,following,ill- fated等,这些词语的意思都表示了与原文相对应的意境,从诗的美学功能来看,这些词语的使用属于形美,但是同时又是意境美的一种表现,或者说形美和意境美彼此相互契合。[8]在译文中,连用相同特点的词语,整齐的语式排列,使译文上下具有层层递进的效果,不仅抒发了作者真实的情感,也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词中所蕴含的意境之美。
二、结语
本文对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红楼梦进行了探讨,浅析了杨译本中的诗词翻译。主要集中于诗词中隐含内容的翻译,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的诗词翻译,如何保持诗词翻译的真实性以及如何准确地对诗词的意境进行翻译等方面。通过以上分析,对《红楼梦》中的诗词翻译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解读。杨宪益夫妇在翻译时使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同时也采用了关联理论和意译等翻译方法,以地道的英文翻译有效地避免了中西文化差异,让国外的受众能够理解《红楼梦》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更好地展现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含义,更好地传递中华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2〕Yang Xianyi & Glady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3〕任生名.杨宪益的文学翻译思想散记[J].中国翻译,1993(4).
〔4〕刘士聪.红楼译评[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5〕刘嘉娟.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意境的传递——红楼梦诗词英译解析[J].大家,2010(02):8-9.
〔6〕孟建刚.关联性·翻译标准·翻译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25-27.
〔7〕吴世儒.试析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红楼梦》中的几首诗[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1):85.
〔8〕程永生.意美、音美和形美——许渊冲诗词翻译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14,16(1):9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