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领导干部的优缺点【精选】

本站作者 2023-04-11 18:19:00

白居易最霸气诗是哪首

关于白居易,我有太多想说的话,反而感到无从下笔。

我最喜欢他的一点是他很真实,对待自己的欲望无比坦诚。喜欢钱也好,好色也好,都坦坦荡荡地写进了诗里。一个对自己欲望极度诚实的人,其实是很有魅力的。

我常读的几个诗人,李白仙气飘逸,杜甫忧国忧民,王维杜牧出身高贵,都跟普通人的生活有距离,而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变化都很接地气,有许多引发我共鸣的地方。

他的人生很有戏剧性,前期玩了命地出人头地,中期玩了命地为苍生请命,后期却是玩了命的,玩。

在他所处的大时代下,他看不惯很多社会弊病,曾经试图改变一些什么,可经过一番心有余而力不足地努力后,最终随波逐流,“堕落”为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逍遥的享乐主义者。

第一阶段 只想赚钱把家养

先说早期,年轻时白居易最大的苦恼,就是没钱与买不起房。

白居易晚年官做的不小,当然不缺钱,不过他的整个青年时代,一直活在没钱的焦虑之中。

小时候,他的父亲官至徐州别驾,相当于现在市长秘书,尚有能力照顾家人。不过由于当时藩镇割据战乱频频,河南徐州都是重灾区,为了保护家人白父将全家都送到了安徽宿州的符离乡下避难,当时白居易十一岁。白父远在外地做官,事务繁忙难免照顾不到家人的生活,而白母带着白居易兄弟姐妹身在异乡省吃俭用,日子过得紧巴巴。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也许是战乱也许是生活压力,曾经知书达理的白居易母亲患上了精神疾病,时不时神经发作拿着菜刀要砍人,对所有人都充满了攻击性,这也让白居易总是感到精神紧张,年少早熟。

二十岁出头的时候,父亲突然去世,自己的哥哥白幼文又去了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当官,于是作为家中年纪最大的儿子,白居易不得不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有时候实在生计困难,只能硬着头皮大老远跑去浮梁找大哥白幼文讨点生活费,可是大哥自己也只是个镇上的基层公务员,而且八成也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每次只能从牙缝里挤出一点点俸禄和米粮,就匆匆打发了亲弟弟。

这段经历,白居易将之写在了《伤远行赋》中,其中提到“出郊野兮愁予,夫何道路之茫茫。虽则驱征车而遵归路,犹自流乡泪之浪浪。”

回来的路上,白居易感到人生道路茫茫,前途不知去向,光是为了一家人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不禁一路流泪不止。

此时的白居易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就是希望可以写诗当官改变家里的生计。为此,天资过人的他却比任何人都刻苦勤奋。

在写给一生至交元稹的书信中,白居易提到二十出头时候苦学不息的岁月。

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与元九书》

说是那时候昼夜读书写诗废寝忘食,根本没有时间休息,甚至读到口舌生疮,手和肘都磨出茧子,身体消瘦形容憔悴头发变白牙齿掉落,眼睛看东西像是有无数飞蝇在眼前……

所以若是有人称呼白居易是“天才”,他肯定不高兴,哪有什么天才,他不过是把别人吃喝玩乐的时间,都用在了苦学上。

由于家里贫穷老有事情要处理,导致白居易始终没法放心去参加科举。

尽管他十六岁就写出《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样的千古名诗,惊艳了当时的诗坛大佬顾况早已才名在外,可等到第一次应进士试的时候,也已经27岁了。

白居易来到长安,感慨京城不愧是京城,第一印象就是物价高,房租贵,肩负养家压力的他根本无心游赏长安,只是更加严肃地备考,希望可以一举中榜。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白居易的考运不错,一次就过。

据说那一年的录取比例格外低,大概每一百人才入选一个进士,而更让白居易骄傲的是,他是那一年十七位进士中年纪最小的。他太高兴了,忍不住在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多年的艰辛岁月,总算有了回报。不过中了进士,不代表马上能当官,还要通过吏部的选官考试,只有考试合格,才能授予官职。两年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白居易再次来到长安,参加吏部的选官考试,又是一次考过。

白居易兴奋了没多久,就发现还要等候三年才有当官的机会,无奈长叹一口气,又离开长安回去照顾母亲了。

当时白母和白居易一起住在洛阳郊外,弟弟妹妹住在下邽,哥哥还在浮梁,因为河南军阀作乱,导致粮道受阻,关内饥饿,日子愈发苦不堪言。这些经历他写在了《望月有感》中,可见这三年等待朝廷任命的日子有多么难熬。

对于白居易来说,考试不难,生活很难。每天都要为吃饭赚钱忧愁的日子,像是没有尽头。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三年后,32的白居易终于有了第一份有编制吃皇粮的工作——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按现在的话,我估计类似于国家出版局的高级审核员,专门对国家图书馆的书籍进行校对修订,工作还算清闲,然而工资不高。

这让满心以为考上公务员就能有钱养家买房的白居易很失望,还写进诗里抱怨。

思归(时初为校书郎)

养无晨昏膳,隐无伏腊资。遂求及亲禄,黾勉来京师。

薄俸未及亲,别家已经时。冬积温席恋,春违采兰期。

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块然抱愁者,长夜独先知。

悠悠乡关路,梦去身不随。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

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一直待在长安,就没法照顾母亲。离开母亲久了,他总会担忧,怕她犯病怕她出事,又怕她清醒的时候想念儿子,自己却不在身旁。

于是白居易开始想办法,让自己能够去洛阳当官。一番打听之后听说,如果通过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的考试,会直接授官在洛阳附近当个县尉之类的,顿时大为心动,潜心准备考试。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35岁的白居易辞了校书郎的工作,再次参加官员选拔考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又是一次顺利过,真乃考神。同科及第的还有他的挚友元稹,排第一名。让人叹服的是,白居易在准备公务员考试的期间,竟然还整理出了一套考试策略红宝书,名为《策论》,随着他轻松考过之后《策论》名声大噪,在考生们之间人手一本细细研究。这事还传到了新登基的皇帝耳朵里,于是对白居易有了深刻印象。时年28岁的唐宪宗李纯,年轻有抱负,他渴望励志图新、改变现状,实现唐室中兴,故而希望培养一批忠于自己的年轻官员辅佐自己。

他,看中了白居易。

这次安排给白居易的官职,是周至县的县尉,正合心意。县尉这种小官,杜甫王昌龄看不上,白居易却没有拒绝的底气,相反他觉得挺好,俸禄够吃够用,还可以接来母亲照顾,心满意足。恰如他的名字——君子居易以俟命,出自《礼记·中庸》。

奋发图强而又乐天知命的白居易,知道自己没有背景也没有任性的资本,只有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前进,仅这一点就比太多恃才自傲、清高孤僻的才子要接地气、真实。

就在当县尉的期间,白居易写出了名流千古的《长恨歌》,火到长安的老弱妇孺皆在传诵,一跃成为诗坛巨星。

唐宪宗刚登基比较忙,看到《长恨歌》又想起了白居易,于是立刻将他调入朝中,让白居易从一个郊区县尉一下成为翰林学士,专门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担任机要秘书,可见赏识与重用。

对于皇帝的赏识,白居易激动感恩,报以十二分的热情对待工作,做事有条不紊兢兢业业,让皇帝看在眼里很是满意。第二年,皇帝升白居易左拾遗,让他时常陪伴在皇帝左右谈论国事政策,多有器重。又过了两年,白居易再次升官为京兆府户部参军,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

做了户部参军后,俸禄也涨了不少,终于告别了为生计发愁的艰苦岁月。

不过他还是买不起长安的房,白居易在长安十七年左右,前后搬家五次,直到五十岁做了忠州刺史,才终于凑够钱在长安买了房子,可见首都的房价从古到今都是那么吓人。

第二阶段 踌躇满志后的心灰意冷

生活得到了改善,又得到皇帝的赏识,此时的白居易浑身充满干劲,真心想为国家为皇帝贡献一份力量,铆足了力气针砭时弊,直言进谏,把晚唐两大政治势力——宦官集团和地方藩镇都得罪了一遍,就是铁了心要忠君爱国,为民请命。

白居易满腔热血,对苍生怀抱悲悯之心,想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发光发热,直谏皇帝想让大唐恢复往日的荣耀。

他那些反应民生艰苦,朝廷弊病的著名讽谕诗,基本都出自于这个阶段。比如高中必背的《卖炭翁》,指责朝廷宫市鱼肉百姓;比如《观刈麦》,哀叹民生艰难贫富悬殊;比如《阴山道》,讽刺贪官污吏横行霸道。难道白居易不知道这样做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孤立无援吗?他当然一清二楚,只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要回报唐宪宗的知遇之恩,以一片拳拳赤子心指出种种弊端,希望可以得到皇帝的重视,让这个国家拔除隐藏的病根。

此时的白居易完全做到了《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然而,他以为真心可以换来真心,却只换来了疏远与冷漠。

《新唐书》、《旧唐书》里都有提到,唐宪宗这一时期开始烦白居易了,每次白居易发言都是这里不对那里不好,合着自己执政就很无能呗?唐宪宗对身边人表示,白居易这个人不识好歹,朕好心提拔,他却总是在群臣面前给我难堪,朕堂堂一个皇帝不要面子的吗?

“朕管理的天下,就有那么不堪吗?”

“没错,就是那么不堪。”白居易直言。

踌躇满志的白居易还没意识到皇帝对他心态的变化,危机已悄然来临。

他想当个萤火虫,以自身微光照亮日渐腐朽黑暗的王朝,孰不知庙堂之上朽木为官,魑魅魍魉蛇鼠一窝。在一个早已习惯了阴暗的环境里,这个萤火虫虽然小,却很刺眼,招人讨厌,还叨扰了活在梦里的人。

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白居易的母亲坠井身亡,这个事引发了朝野议论,许多平时对白居易有私怨的人借机诬陷,说正常人怎么可能坠井身亡,凶手是白居易的嫌疑很大。

为什么人们会怀疑到白居易头上呢?这不合常理啊。

这事要扯到白居易的初恋,一个叫湘灵的女子。湘灵比白居易小4岁,是白居易的邻家女孩,从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相恋许多年,留下许多情诗。然而一方面是白居易年轻时穷困,一心考取功名不敢结婚,另一方面是白母非常不喜欢湘灵,以死相逼坚决不让白居易娶她为妻。白居易写了不少情诗给湘灵,却迟迟给不了一个名分,这让湘灵家里人接受不了,最终让湘灵远嫁他方远离是非。

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懂得什么是珍贵,那些美梦没给你,我一生有愧。——《年少有为》

白居易为了这段初恋,一直熬到37岁都不结婚,就是跟他妈杠上了。为此他必然也对人埋怨过母亲太狠心,给人留下了母子不和的传闻。不过他生性孝顺,怎么可能做出弑母的事?面对他人的诬陷,白居易心力憔悴,他怎么忍心告诉世人母亲有精神病,常常失心疯发作行为难测。好在有邻居出面作证,说明了白居易母亲确实有疯病,这才让一场风波平息。

可这件事还是埋下了伏笔。

白居易在家丁忧三年后,刚一回朝廷就遇到了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的大新闻。

元和十年(公元813年)六月初,主战派的宰相武元衡上朝路上遭人刺杀,被刺客个割走头颅扬长而去;同一时间,武元衡的得力助手御史中丞裴度也遭受暗杀,身受重伤。

这一事件震惊了朝野,让朝中那些胆小怕事的主和派官员更是不敢得罪藩镇军阀的势力。

武元衡是个铁血宰相,和白居易一样都是唐宪宗一手提拔重用的能臣,,食君之禄为君分忧,知道皇帝最担忧的是藩镇问题,对于削藩态度强硬手段坚决,这才引发了刺杀案发生。

其实朝野都心知肚明,刺杀武元衡的幕后指使是嚣张跋扈的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可是他们都怕了,甚至不敢提李师道的名字。

于是朝堂之上,出现了如下吊诡的情景:面对皇帝的悲痛震怒,满朝文武噤若寒蝉,个个顾左右而言他无人仗义执言。

这个时候,白居易站出来了。

“为什么大家明明清楚幕后指使,却无人敢说?”

“希望朝廷严厉抓捕凶手,挖出幕后主谋,绝不姑息!”

于公于私,白居易对武元衡都十分欣赏敬重,两人常有诗作唱和,有都是铁杆保皇党,自然要站出来为愤怒发声。

诡异的事情又发生了,白居易的发言于情于理都没有问题,却忽然遭受了众大臣群起而攻之,仿佛白居易才是那个幕后真凶。

他们从各个角度攻击白居易,有的说他逾越职责越俎代庖,有的说他激化形势用心不良,更有阴毒的小人特意找出白居易丁忧守丧期间写的一两篇诗文,指出他母亲死于赏花坠井,白居易却写了两首诗叫《看花》、《新井》,何其不孝!

不孝的大帽子扣下来,群情激愤纷纷发言,要求皇帝将这样人品低劣之人赶出朝廷,以儆效尤。早已对白居易心有不满的唐宪宗就这么冷冷的看着众人的发言,不置可否,竟然下令将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

站在朝堂之上的白居易,忽然感到无比孤独。

看着朝堂之上这一帮跳梁小丑纷纷调转枪口指责自己,一心维护的皇帝不管不顾的冷漠态度。白居易忽然懂了,他不禁笑自己真傻,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原来一直以来心目中的明君,也只是一厢情愿的想象而已。他这样一个聪明人,怎么会不知道明哲保身的道理,之所以仗义执言,乃是为了回报皇帝的知遇之恩,可现在这是什么?

在一个人人皆假的环境里,我越真诚,反而越格格不入。我一心为公,反而落了个里外不是人?

世事如此讽刺,四十多年来,他一直那么努力地想做个好儿子,做个好官,做个好男人,可是母亲逼她放弃心爱之人,皇帝对他弃若敝履,爱了半辈子的女子又远走他乡。

这一刻,他心中某个坚硬的东西,出现了裂痕。

踌躇满志的岁月过去了,如今只剩心灰意冷。

此后贬谪江州的日子里,白居易渐渐变了。他开始明白,以他一人之力,根本无法对抗整个朝野上下的弊端,倒不如学那王维,寄情山水之间,亲近佛道参禅,何似泥中曳尾龟?

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

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

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

在江州的日子,白居易偶遇琵琶女,有感而发写下《琵琶行》。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一直乐天知命的白居易,多年深埋心中的哀伤如紧绷的弦,终于断了,化为不绝眼泪沾湿青衫。心中那个珍贵的东西,曾经纯粹的赤子之心,自此不再热血。

第三阶段 独善其身享受安乐

中隐 (节选)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热血青年白居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独善其身的老油条。

他开始变得圆滑,注重享受,或者美其名曰独善其身,诗歌的主题也逐渐变成游山玩水狎妓饮酒,沉迷酒色财气。他不再积极寻求改变时代,而选择与这个世界同流合污。讽刺的是,“堕落”之后的白居易,反而官运亨通。

当年那些攻击白居易的人看到白居易日渐变成了他们的同类,反而对他不再排挤抵触。

元和十五年(820年),一度实现“元和中兴”的唐宪宗早已变得昏庸,一心追求长生不死乱吃丹药导致暴毙,享年四十三岁。

白居易阴阳怪气地写过一首诗,讽刺这些追求长生折腾自己,反而死的早的人。

《思旧》(节选)

退之服硫磺,一病讫不痊。

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

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

唯予不服食,老命反迟延。

虽然诗里面说的是韩愈(字退之),元稹(字微之),也不难看出对唐宪宗死的含沙射影。

人心易变,如风吹芦苇。

想当初白居易对唐宪宗满心忠诚感恩,上书表达“肝脑涂地以身相报”,何等的真心与赤诚,如今只剩若有似无的幸灾乐祸。

唐宪宗一死,白居易的日子就好过了。

新皇帝登基之后,立刻将白居易召回长安,升为朝散大夫,官居五品。此后白居易稳步高升,颇有政绩,官场顺风顺水,直至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最终做到刑部尚书退休,官居二品。

五十岁以后的白居易,购豪宅,造别墅,锦衣玉食山珍海味,妻妾成群家伎围绕,诗作的主题也变成了饮酒享乐,风流韵事。一方面学佛参禅拜访寺院,身上估计没少戴佛珠盘串儿,一方面夜夜笙歌沉迷酒色,得意洋洋说家伎三年必须一换,樱桃小口小蛮腰,活脱脱一个当代暴发户形象的油腻大叔。

苏轼说白居易俗,指的主要也是这个时期。

白居易的俗,也并没什么可以指责的,他上无愧于社稷百姓,下不薄与家人朋友,晚年有钱了享享福,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只是这一时期的白居易,我没有兴趣多讲,也无意批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时代局限性,白居易也无法免俗。他曾经有过赤子之心,心怀家国天下,想要为民请命,可是现实给他狠狠上了一课,让他知道自己的渺小无力,除了惹一身麻烦并不难改变什么,于是聪明的他选择了精致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者,此后一帆风顺过得潇洒,这是很聪明的处世哲学,没什么好指责。

他有能力,从历任官职的政绩可以看出,但没有了方向。家人已经无需照顾,挚爱早已不知去向,天下苍生遥远空泛,忠君爱国只是一个口号。

当官,也不过是一份工作而已。

他曾自嘲要不是为了丰厚的俸禄,真的不想当官了。

曾经的他痛骂宦官当政,藩镇猖狂,民生凋敝,后来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扫门前雪。

一生至交元稹投靠宦官当了宰相,他笑嘻嘻地表示恭喜,两人结伴遨游风花雪月,埋葬了曾经真挚的热血。

殊不知以人品倒数第二无耻闻名大唐诗坛的元稹(第一是宋之问),曾经也是个不畏强权仗义执言的热血青年,甚至不惜得罪军阀宦官也要秉笔直书,结果落了个穷困潦倒险些丧命的结局。他与白居易何其相似,也难怪两人一生都是莫逆之交,志趣相投。

元稹死后,白居易常常感到忧伤,写诗怀念老友。有一年,他梦到两人回到了初相识的岁月,想起了那段以为早已遗忘的时光。

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贞元十八年(802年)冬,元白初相识,一见投缘引为挚交。二人经历相似,志趣相投,于是同吃同住,备考吏部选拔考试。

那年白居易31岁,元稹24岁,正是风华正茂时。谈起朝政弊病同仇敌忾,痛斥宦官专政,藩镇作乱,朝廷朽木为官贪腐自私,希望朝廷早日一改风气,万象更新。

“如果将来我们受到重用,必当仗义执言,秉笔直书,为众生请命!”

“文死谏,武死战。”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次年春,两人同登科,俱授校书郎。

两人发动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热血在澎湃。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

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晚年的白居易对一切都很知足,在《醉吟先生传》中表达了自己乐天安命的好心态,有钱有权儿孙满堂,无病无灾活得挺长,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只是偶尔喝多想起元稹的时候,年轻时酒后的豪情壮志,那些热血的声音总会在眼前一闪而过。

“奸佞小人为患朝野,唯有死谏是男儿!”——佞存真妾妇,谏死是男儿。

“不畏强权嫉恶如仇,一定要跟他们刚到底!”—— 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

疏狂属年少,皆是醉中言。

够了够了,都过去了。白居易摇摇头,笑了笑自己。

俱往矣,可怜白发生。

眼看一个个有志青年熟门熟路的“堕落”了,许多个“白居易”加起来,便是无可挽回的晚唐困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