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石榴花的诗句及诗意 赞美石榴花的古诗词
火红的榴花,让人感受到迎面而来的热情,可以说,没有人不喜欢这样的火热。一般来说,火红代表了成熟,是一种成熟的魅力,代表了女性之美,象征了火热的爱情。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火红也代表了富贵,代表了好运,代表了幸福。因此,从古到今的咏榴花诗词特别多,连诗仙李白都忍不住要凑热闹。
1. 《山石榴》,杜牧
说起来,唐人是最喜欢榴花的,因为唐人最为热情奔放。而石榴裙的故事也发生在唐,其女主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武皇则天。当年武皇还在感业寺的时候,就给高宗写了《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她说,我思念你都精神恍惚了,经常把红色看成了绿色。由此引出了她的那件“石榴裙”,最终的目的,当然是让高宗看看她穿上石榴裙的样子。
晚唐诗人,有着“小李杜”之称的杜牧,也是以榴花喻人。当年,崔护以桃花喻人,写到,“人面桃花相映红”,杜牧的这首《山石榴》,也做到了“人面榴花相映红”:
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
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
“似火山榴映小山”,先是说榴花红似火,照映整个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繁中能薄”,是说榴花开放繁荣,但是花很薄,“艳中闲”,说的是女主人,漂亮有闲暇来看花。
“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这句是描写了一种“人衬花、花衬人”的美景,“翠云鬟”,是描写佳人之美,而“只疑烧却”,却是描写榴花之红艳,真是人花两相宜!
2. 《题山石榴》,白居易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特别喜欢榴花,甚至拿榴花跟蔷薇和菡萏比较,表达了诗人对榴花的特别喜爱之情。他在《题山石榴》中写到:
一丛千朵压阑干,翦碎红绡却作团。
风袅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新干。
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
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
“一丛千朵压阑干”,极力描写榴花开放之旺,“翦碎红绡却作团”,这句开启了描写榴花特点之源,榴花花瓣像翦碎了的红绡,但花朵却是圆的,所以说,“却作团”。
“风袅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新干”,一阵清风吹过,榴花袅袅,就像舞女的腰肢,而且花香不尽,让人陶醉;红色的花朵,就像女孩新妆的脸庞,花上还带着雨滴,就像女孩的泪眼新干。
“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蔷薇虽美,但是带刺,有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菡萏生在泥中,让人不想亲近。而榴花是,“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她是一个明艳开朗的女孩,让人不禁就想亲近!
3. 《千叶石榴花》,子兰
如果说有一种花,最常被诗人拿来跟美女比较,那一定是榴花,它那么火热,那么明艳,只有情窦初开的美女可以比较。唐代诗人子兰在《千叶石榴花》中写到:
一朵花开千叶红,开时又不藉春风。
若教移在香闺畔,定与佳人艳态同。
“一朵花开千叶红”,这里极力渲染榴花的红艳,一朵花开,就影映得千叶红火;“开时又不藉春风”,到了时间就开放,不需要外力来助力,象征了女孩的自立和自强。
“若教移在香闺畔,定与佳人艳态同”,是夸人,还是夸花?当然是两者都夸,榴花的红艳,像极了女孩的明艳;而女孩的妍态,也像极了榴花的艳态。
4. 《燕京五月歌》,蒋一葵
石榴裙的典故来源甚早,梁元帝在《乌栖曲》中就有“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古代妇女着裙,多喜欢石榴红色,而当时染红裙的颜料,也主要是从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们也将红裙称之为“石榴裙”,久而久之,“石榴裙”就成了古代年轻女子的代称。明代诗人蒋一葵就借用“石榴裙”的典故来赞扬榴花之美:
石榴花发街亦焚,蟠枝屈朵皆崩云。
前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
“石榴花发街亦焚,蟠枝屈朵皆崩云”,这两句极力赞扬榴花之红艳,之灿烂,榴花开时,街上像火在燃烧一样;那些高长到空中的石榴枝上的榴花,像是燃烧爆炸,要将云彩崩塌了一样。
“前门万户买不尽”,这句可见人们对榴花之喜爱,买榴花是时尚,而且购买力旺盛,但人们太喜欢榴花了,种植得很多,仍然还有剩下的。
“剩将女儿染红裙”,剩下的榴花也不会浪费,可以用来给家里女儿用作“石榴裙”的染料,这是既赞美了榴花的红艳,也赞美了女儿家的美丽,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女儿家,穿着鲜红石榴裙的妍态,那是一幅极美的仕女图!
5. 《石榴花诗》,王义山
世人都知道杨贵妃喜爱荔枝,只因那句有名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其实,杨贵妃还喜欢石榴,不管是榴花,还是石榴果实,她都喜欢。因为她,唐代在华清宫西绣岭、王母祠一带广种石榴。唐代诗人王义山的《石榴花诗》就描写了这样的场景:
待阙南风欲上场,阴阴稚绿绕丹墙。
石榴已著乾红蕾,无尽春光尽更强。
不因博望来西域。安得名花出安石。
朝元阁上旧风光,犹是太真亲手植。
“石榴已著乾红蕾,无尽春光尽更强”,当榴花开的时候,虽然说是“无尽春光”,但是这时候也尽了,春去夏来,但因为榴花开放,这时候比春天更好!
“朝元阁上旧风光,犹是太真亲手植”,话说杨妃不仅喜欢吃石榴,也喜欢看榴花,更喜欢穿石榴裙,可以想象朝元阁的这些石榴树,可能是她当年穿着石榴裙,亲手种下的,那会是怎样一种美丽?
6. 《榴花》,石延年
宋代诗人石延年,又将榴花与西王母联系在一起。想当年,穆天子西巡,见到美丽的西王母,那是怎样的一见钟情?可能在诗人眼里,只有榴花,才能配上热情似火的西王母。他在《榴花》中这样写到:
王母庭前亲见栽,张骞偷得下天来。
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
“王母庭前亲见栽,张骞偷得下天来”,榴花应该是神花,只有西王母才能种出这样火热的榴花;一定是张骞当年偷偷地从西王母那里偷下天来的。
“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这句是赞美榴花的褶皱很漂亮,像是谁家的巧妇剩下的红色针线,组成一撮生红褶皱,用熨斗怎么也熨不整齐,却更加漂亮了。
我们都知道,褶皱的美感比平铺的美感更有层次感,这句对榴花的赞美别开生面,让我们更加印象深刻!
7. 《山石榴》,施肩吾
对于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的赞美,莫过于大文豪苏东坡的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代美女画像,以淡妆居多,所以,我们能够想象淡妆的西子,那么浓抹的西子会是什么样呢?唐代诗人施肩吾在《山石榴》中,就为我们刻画了浓抹的西子:
深色胭脂碎剪红,巧能攒合是天公。
莫言无物堪相比,妖艳西施春驿中。
“深色胭脂碎剪红,巧能攒合是天公”,榴花红得就像胭脂,而它的褶皱就像剪碎的红屑,只有天公才能将这些红屑攒合在一起,形成极富层次感的图画。
“莫言无物堪相比,妖艳西施春驿中”,哪天底下还有什么能够跟榴花相媲美,只有浓抹妖艳的西施才能!
这首诗,从侧面告诉我们,浓抹的西子到底有多美!
8. 《一箩金·小饮石榴花下》,庄盘珠
不但男诗人喜欢将女孩比作榴花,女诗人同样也喜欢使用榴花自比。那么,在女诗人笔下,榴花又是什么样子呢?清代女诗人庄盘珠的《一箩金·小饮石榴花下》为我们展现了女诗人笔下的石榴花:
红榴还比侬眉皱。
花曾添肥,侬却添消瘦。
更看来朝花落否。不愁底事难长久。
万事无过杯在手。
难定明年,人与花依旧。
常向花前浇浊酒。怕它酒醒黄昏后。
“红榴还比侬眉皱”,榴花漂亮的褶皱一直是诗人们的着力点,女诗人也同样喜欢榴花的立体美,庄盘珠别出心裁的将榴花的褶皱比作她的皱眉,一样的让人心疼,一样的让人怜惜!
“花曾添肥,侬却添消瘦”,榴花火红,给人一种红肥的感觉,但人却是消瘦,和榴花的肥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的消瘦,和人的皱眉是一致的,都是人有淡淡的忧愁导致。
同样,“常向花前浇浊酒”,也是因为忧愁所致。看来,人忧愁起来,火热的榴花,也不能解愁。
9. 《乌夜啼·红软榴花脸晕》,李石
如果用花来形容女子的颜容,那么柳叶一定是用来形容眼眉的;那手,则像新剥的荔枝一样白;那么榴花呢?形容脸晕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宋代诗人李石在《乌夜啼·红软榴花脸晕》中写到:
红软榴花脸晕,绿愁杨柳眉疏。
日长院宇闲消遣,荔子赌樗蒲。
莹雪凉衣乍浴,裁冰素扇新书。
绣香熏被梅烟润,枕簟碧纱厨。
这是一个贵妇的生活场景:她的脸晕像新开放的榴花一样,又红又软;她的眉毛,像新绿的杨柳叶一样。夏天日长,她们在院子里消遣,雪白的手,像新剥的荔枝一样,在掷骰子。
小学时候,我们形容一个女孩的脸,会说“红得像苹果”,那是一个吃货的口吻才会说出来。如果我们有足够深的传统文化,那么使用红软榴花形容女子的脸庞,特别是脸晕,还有比这更恰当的吗?
10. 《咏邻女东窗海石榴》,李白
如果以地区论,哪个省的女孩,性格特别像榴花?那一定是山东女孩,山东女孩火热大气,敢做敢当,非榴花不能比。诗仙李白这点也是看得非常准,他直接使用海石榴来形容山东女孩,在《咏邻女东窗海石榴》中写到: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
诗仙笔下的榴花,那是“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珊瑚,那是无比珍贵了,但也不能跟榴花比光辉。“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榴花的清香,虽风飘散;而榴花红艳的颜色,就像落日一样火红。
铺垫了这么美的榴花,诗人其实是想“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自己想像石榴树的树枝一样,能够轻拂一下女孩的罗衣。诗人还想“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他想折一支榴花,借此眺望她那华美的窗扉,希望能够看到她。
由此可以看出,榴花虽美,但不如鲁女美;榴花虽火热,但不如诗人火热。在美丽大方的鲁女面前,诗仙就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一幅迫不及待的样子,写得非常真切自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