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歌古诗大全 《秋歌
《秋歌·郭小川》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秋天来了,大雁叫了;
晴空里的太阳更红、更娇了!
谷穗熟了,蝉声消了;
大地上的生活更甜、更好了!
海岸的青松啊,风卷波涛;
江南的桂花呀,香满大道。
草原的骏马啊,长了肥膘;
东北的青山呀,戴了雪帽。
呵,秋云、秋水、秋天的明月,
哪一样不曾印上我们的心血!
呵,秋花、秋实、秋天的红叶,
哪一样不曾浸透我们的汗液!
历史的高山呵,层层叠叠!
我们又爬上十丈高坡百级阶。
战斗的途程呵,绵延不绝!
我们又踏破千顷荒沙万里雪。
回身看:垒固、沟深、西风烈,
请问:谁敢迈步从头越?
回头望:山高、水急、冰川裂,
请问:谁不以手抚膺长咨嗟?
风中的野火呵,长明不灭!
有多险的关隘,就有多勇的行列。
浪里的渔舟呵,身轻如蝶!
有多大的艰难,就有多壮的胆略。
我曾随着大队杀过茫茫夜,
此刻又唱“雄关漫道真如铁”。
我曾随着战友访问黄洋界,
当年的白军不知何处死荒野!
只有江河的流水长滔滔,
只见战斗的红旗永不倒!
只有勇士的豪情日日高,
只见收获的季节年年到。
哦,秋天来了,大雁叫了;
晴空里的太阳更红、更娇了!……
哦,谷穗熟了,蝉声消了,
大地上的生活更甜、更好了!……
1962年9月29日,北京。
创作政治抒情诗容易流于空泛和一般化,但《秋歌》却表现出了自己充分的艺术个性。其一,阶级之情与个人之情融为一体。诗人抒发的情思有两个层次。一是“我们”,如“我们的心血”,“我们的汗液”,“我们又爬上”,“我们又踏破”。这里表现的是阶级的整体意识,阶级的情感,具体地说,是我们党和所有的革命者过去的历程、现实的奋斗和对未来的信念。它在诗中占据基本的和主导的地位。二是“我”,如“我曾随着大队杀过茫茫夜”,“我曾随着战友访问黄洋界”,写的是诗人个人的经历,抒发的是作为阶级之一员的个体情感。它在诗句和情感的比例中虽然较为次要,但却有力地将抽象的、整体的阶级情感及经历具体化和个性化了;同时又通过两个“随着”的归属意识,表明阶级与个人之间情感一致和命运相关。这种双重复合的抒情方式,比起单一性的“我们”或“我”来说,无疑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感人的力量。其二,诗人善于捕捉并突现秋之特征、秋之形象,借景抒情,寓意于物,从而达成“秋”与“歌”的有机契合,在秋景中投射着主观的感受、想象和情思。诗人先充分展示了秋天的征兆,如大雁叫了、谷穗熟了、蝉声消了、风卷松涛、桂花溢香、马长肥膘、山戴雪帽,然后才在秋天的环境和氛围中让情思奔腾流泻。政治抒情诗较易于犯政治味足而形象苍白干瘪的毛病;相对而言,郭小川是较为重视艺术的自身规律和特征的。
磅礴的气势和激越的情感是这首诗的另一个艺术特色。诗人以秋为题,展开了祖国大地上广阔的秋景。从海岸的青松到江南的桂花,从草原的骏马到东北的青山,诗人以全景式的综览,描绘出一幅恢宏的画卷。与空间的拓展相应的是时间的绵延,也就是说,诗人从现实返顾历史,以诗的形象化语言概括出革命者几十年的战斗途程,使人体会到其中深沉的历史感。这样巨大的时空背景,无疑具有磅礴的气势,并为激越的感情提供驰骋的天地。作品中,诗人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方法,抒写出情感的浓烈;调动感叹句和疑问句的力量,推出一个又一个情感的高潮。无论从形象方面还是从情感方面来说,《秋歌》都称得上是一首富有力度之作。
在形式上,这首诗结构整齐,音韵和谐。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首两节与末两节为第一、第三部分,它们的区别仅仅是后者多了两个感叹词“哦”和两个省略号,首尾的呼应和重复突出了诗的主题和抒情基调,并在结构上给人以匀称感。中间为第二部分,二个诗行为一诗节,两个诗节又为一个诗组。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的体现为诗行与诗行的对称,有的则体现为诗节与诗节的对称。首尾两部分是诗组与诗组的对称关系。因此,整首诗大、中、小三种对称方式交替并用,结构工整而严密,显示出作者的苦心经营和独特追求。与结构整齐相联系的是音韵的和谐。全诗用了两个韵,按“十三辙”的分法是“遥条韵”与“衣七韵”。前八行与后八行押遥条韵,中间押衣七韵。句句押韵强化了本诗的音乐性因素,韵脚的转换也暗示了情感的起伏与回归。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