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必有近忧”的解释对吗)

本站作者 2023-04-24 01:33:00

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远虑就是从一个大的历史尺度、长时间周期,从全局的视野来观察、思考、选择、决断。《孙子兵法》也说过,“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这种全局统筹和长期规划的思维方式,对于不论是个人、企业、单位还是国家,都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所以,李泽厚先生说:这话既是讲治国,也是非常好的人生格言。如果没有全局的视角,没有长远的眼光,只看见当下,只顾眼前的局部利益,在复杂的局面下也是不能处理好局部问题的。

远虑是一种上游思维。上游思维的概念来自美国2020年出版的一本畅销书《上游:在问题发生之前解决问题》,作者是著名的“希思兄弟”中的弟弟,杜克大学的丹·希思。书中把防患于未然治未病的思路称为“上游思维”。反过来说,如果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再手忙脚乱地去补救,那就是“下游思维”。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但是桓公说“寡人无疾”,不但不听,还指责他“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后来,桓公一拖再拖终于没有机会救治了。

上游思维是在问题没有发生之前、在没有任何迹象的时候,我就考虑到而且安排好了长远的事。近忧,则是下游思维,已经出事了才想起来担心,那只能疲于奔命。

上游思维最重要的还不仅仅是有提前发现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有主动积极的责任感。因为你认为这里有隐患,可别人都觉得没问题。而且就算有问题也不是你的问题。作为一个旁观者,想要去解决一个在别人看来不存在的问题,这得有多难。

有上游思维的人,似乎恰恰就是中国人所谓的“士”。士就是有一种责任感,士就总是要积极主动。我是国家的栋梁,我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在别人看不见问题的时候,我得能够发现问题。不是自己的事儿,也要当做自己的事儿。有了眼光和责任感的上游思维,积极主动去关注重要的事,这大概也是君子的一种理想的状态。

三国时候,曹操带着四十万大军来攻打东吴。

东吴主孙权急忙召集文武官员研究怎样抵抗敌人。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始终未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这时大将吕蒙就建议说:“我们不如在濡须口修筑船坞,这样就可以把整个水军船只泊在里面,城墙上再派兵防守。进攻退守,水陆两军配合非常方便。”

可是许多大臣却坚决反对筑坞,说道:“上岸击贼,光脚下船,筑坞干什么?”

吕蒙摇了摇头,继续道:“打起仗来并非一帆风顺的,战争没有一定取胜而不败的道理。一旦突然打起来,步兵骑兵白刃相接,人都来不及奔近水边,又怎么来得及上船列队对敌呢?有个船坞就可以从容布置队伍,也不至被敌人攻个措手不及了。”

孙权听了吕蒙的话,非常赞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吕将军的话很有远见啊。”于是立即下令派了几万人连夜开工,在极短时间内,筑成了濡须坞。

曹操大兵如期而至。派到东吴的哨兵回来报道说:“遥望沿江一带,旗幡无数,不知道敌人将兵聚在何处了。”曹操放心不下,亲自带兵爬上山坡探望,只见濡须坞内战船各分队伍,旗分五色,兵器鲜明,竟然没有丝毫漏洞。

后来这一战,曹操损兵折将,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自古以来就是治国平天下的一个基本思想,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别的不说,单就可持续发展来讲,就有很多值得研究与反思的问题。

从生活的层面讲,凡是看得想得长远些,看得深些,总归是没有坏处的。人活着,从不思考,不为前边和未来的事谋划,断不可能。在谋划和思考的过程中,总要设想到一些困难和不如意的方面,从而筹划如何去解决。把困难和不利的因素想得充分些,使事情更顺利些美好些,这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可惜人往往事到临头,或因得意或因烦闷而只顾眼前,把“远虑”忘得干干净净。天下的“后悔药”绝大多数都是这样造成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话前先有准备,就不会语义不通;做事前先有准备,就不会遭遇困难;行动前先有准备,就不会后悔。只有做到远虑,办事才会比较顺畅,才会遇到较少困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