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知识大全【精选】

本站作者 2023-04-26 10:50:00

杜甫的诗最短的诗

盛唐诗歌的另一座巅峰就是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杜闲之子,祖籍襄阳,后来迁徙到河南巩县。他与李白合称“李杜”,是大唐诗歌中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后世尊杜甫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

《新唐书·杜甫传》:审言生子闲,闲生甫,甫,字子美。

《旧唐书·杜甫传》: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我们在介绍“文章四友”的时候提到过,而且我们还说过,杜甫对他爷爷极为推崇,他在《赠蜀僧闾丘师兄》中曾提到“吾祖诗冠古”,乍一看,杜甫似乎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谦虚,如果说作为孙子夸爷爷还情有可原,那么他在给自己次子的诗《宗武生日》中提到“诗是吾家事”就明显是很骄傲了。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

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凋瘵[zhài]筵初秩,欹[qī]斜坐不成。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当然了,开玩笑归开玩笑,但是我们初读此句“诗是吾家事”的时候的确可以感受到杜甫的骄傲,不过这首诗写给自己的儿子,言语间还是寄托着老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而我们所提到的“诗是吾家事”于杜甫而言其实并不虚妄,他的远祖杜恕、杜预等人是汉晋时期的著名诗人,因此,杜甫说作诗是他们家的事,也不能说太夸张。

而杜甫本人则更是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桂冠牢牢把握在了自己手中,他对于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杜甫在自己的诗中记录了大唐战乱时期老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他的诗歌是大唐帝国的一面镜子。

杜甫的青年时期是在盛唐度过的,他20岁南下吴越,24岁回到洛阳科考,结果没有考中,25岁那年杜甫东游齐赵之地,30岁回到洛阳,在偃师定居下来并成婚,33岁的时候,杜甫遇到李白,而后两人同游又遇到高适,这时候的杜甫与盛唐时期的诸多诗人一样,他也有着远大的抱负,在与李白、高适分别之后,他又北上齐鲁之地,登泰山而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杜甫到达长安,第二年的时候,玄宗让李林甫诏令天下,凡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来京城备选,但是李林甫担心当时的士人中会有人责斥自己,就跟皇帝建议说:“那些士人都是草野之民,不懂得宫中禁忌,只能用一些胡言乱语来烦扰皇上,可以将这些人交由尚书省长官去考察。”之后李林甫派出御史中丞主持考察,参加这次考试的人中就有杜甫,但是这次考试由于李林甫的操纵,最终结果是没有一个人入选,李林甫还以此向玄宗庆贺,表示野无遗贤,可怜的杜甫在报效国家的路上又遭遇一次挫折。

《新唐书·李林甫传》:时帝诏天下士有一艺者得诣阙就选,林甫恐士对诏或斥己,即建言:“士皆草茅,未知禁忌,徒以狂言乱圣听,请悉委尚书省长官试问。”使御史中丞监总,而无一中程者。林甫因贺上,以为野无留才。

不过,杜先生请不要灰心,这次的考察你虽然没有通过,但是后面很多次的尝试和努力也都会付诸东流。

天宝五年落第之后,杜甫向朝廷高官赠诗以求引荐,但是都没有效果,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杜甫献《三大礼赋》,这次终于得到了玄宗青睐,杜甫也因此得以被召见,之后玄宗授予杜甫一个河西尉的小官职,这个官职多小呢?在正九品以下,杜甫没有接受,后来改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大家也不要以为改完之后的这个官职有多大,这是一个从八品以下的官职,主要工作内容是看守兵甲武器,管理门禁,类似于今天的部队的仓库保管员,级别上差不多相当于今天部队的班排级。

《新唐书·杜甫传》: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旧唐书·杜甫传》: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但是不管怎么说,终究是进了体制,而这时,杜甫已经44岁了,长安困顿已有十年,可哪怕是十年困顿,依然没能让杜甫忘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也恰恰是这十年的困守,使得杜甫历尽辛酸,遍观人间疾苦。

这一时期,杜甫佳作频出,我们熟悉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以及《秋雨叹》等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这些作品反映出天宝末年唐代的社会动乱,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关怀。

我这里推荐的当然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前出塞九首·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假如没有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杜甫也许安安稳稳地做一个小官,慢慢升迁,或者平淡终老,闲时勾勒一些诗词留名后世,但是历史不相信假如。命运在不经意间给杜甫开了一个玩笑,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闻,急忙起身投奔,但是不幸被叛军俘获,从而押往长安。

《新唐书·杜甫传》: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尽管个人遭遇不幸,但是杜甫仍然没忘忧国忧民,这期间他写下了千古名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被俘虏之后,与王维被严加看管的待遇不同,杜甫因为官职小,并没有被囚禁,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凤翔,杜甫逃出长安,觐见天子,被拜为右拾遗。

《新唐书·杜甫传》: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

但是好景不长,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杜甫因搭救宰相房琯为其谏言一事被贬,出任华州司功参军。

《旧唐书·杜甫传》: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在这之后不久的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辞官而去,同年到达成都,杜甫在成都遇到了自己家的世交严武,在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安定了一些日子,留下了千载闻名的“杜甫草堂”,并于第二年的秋天写下了我们熟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也从此成为了千古绝唱。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蜀中大乱,杜甫又开始了他的漂泊之旅,这也是他人生最后一次流浪。而关于杜甫的去世,说法历来多有不同,《旧唐书》记载,杜甫死于永泰二年,而《新唐书》则说他死于大历年间,据郭沫若先生考证,杜甫去世应该是在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冬。

《新唐书·杜甫传》:大历中,出瞿唐……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旧唐书·杜甫传》: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杜老先生的一生的确有点惨,他晚年穷困潦倒,疾病缠身,最终病死孤舟。可无论诗人本身惨不惨,我们都无法否认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伟大成就,也必须肯定杜甫为天下苍生着想的思想,所以后人称其为“诗圣”并不为过。

安史之乱带来的动荡,给盛唐之后的诗歌创作带来了很大变化,战乱作为一种题材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诗歌,盛唐诗人中,李白在自己的诗歌中就曾大量描写战乱,但是李白的诗歌并没有转向描写底层百姓的苦难生活。在这场战争中,杜甫是最早同时也是最全面用诗歌来描绘当时动乱生活的诗人,几乎所有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所以他的诗歌获得“诗史”的称赞当然也是实至名归。

而杜甫的诗歌不仅仅具有历史的事实,还有比事实更生动的生活描写,像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以及《兵车行》等。这些诗歌自身的“诗史”的性质决定了诗人的创作手法,杜甫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叙事的手法来写时事,尽管叙事手法在古诗歌中并不罕见,像我们之前提到的《诗经》、“乐府”等都曾运用叙事手法来创作,但是杜甫一反常态,他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诗来叙事,摆脱了乐府旧题的束缚。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杜诗大量运用叙事的手法来创作,但这并不代表杜诗只反映历史事件。我们概括来说,杜诗不仅记录了时事,而且反映了历史,最后落脚点还抒发了感情,这样的创作方式是空前的,也是杜甫不同于其他盛唐诗人之处,我们可以毫不避讳地讲,杜甫凭一己之力将叙事手法的诗歌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上一个作品吧,我这里推荐《羌村三首·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古体诗便于叙事,所以杜诗中描写时事的诗歌大多是古体,而除却在古体诗上的伟大成就之外,杜甫在律诗上的创作艺术更为辉煌。

唐代律诗,当首推杜工部。

杜甫拓宽了律诗的创作范围,律诗常用来写山水、羁旅、咏怀等等,但是杜甫还用律诗来写时事。以古体写时事,限制比较少,创作难度相对而言没那么高,而以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要求更加严格,创作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杜甫却能运用自如。像他的《征夫》: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路衢[qú]唯见哭,城市不闻歌。

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

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

而杜甫还以组诗的形式写律诗,登峰造极之作当属我们熟悉的《秋兴八首》,这八首组诗中,我们都学过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

将律诗写成组诗的形式,弥补了字数上的缺憾,丰富了律诗的表现力,杜甫的这一创作,是诗歌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杜甫在他的律诗创作之中,能在格律之内极尽变化,作诗合律而不见约束,对仗工整又不留痕迹,比如我们熟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再比如被誉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再比如他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能将律诗这种体裁写得如此浑然天成,足见杜甫功力之深,也难怪他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在唐诗的发展史上,杜甫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叙事与议论的诗歌创作手法,明显能看出《诗经》的影响,而杜诗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又与《楚辞》如出一辙,同时还继承了乐府诗歌缘事而发的特点,并且杜甫诗歌中悲凉细腻的情感与建安诗歌又有所相似。他推崇建安诗人,喜欢陶谢,对于初唐四杰、李白等人更是欣赏,所以才能集众家之长,又发扬自身特色,为后来的白居易、元稹、孟郊、韩愈、李商隐等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诸多可能。而在诗歌创作的思想感情方面,杜甫关心民间疾苦,心系国家安危的优良品德更是一直为后世所推崇。

在我个人心中,杜甫的谢幕也代表着盛唐诗歌的结束,几乎所有的诗歌爱好者中,盛唐是一个梦,而这个梦伴随着大历五年的那个冬天走到了尽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 : 刘穆之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