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诗歌语言张力的途径是 诗歌增强张力五个办法
“张力”是诗歌内部各种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现象的总称。张力的有无与大小,成为当下评价一首诗歌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笔者认为,在创作中,注重“跳跃”、“含混”‘、’抽象”、“对立”、和“留白”,是增强诗歌张力的有效途径。
一、跳跃
跳跃可以理解为诗歌的脱节、断裂和转换,就是尽可能地减
少过渡,即无过渡的过渡。一首好诗,应该让读者在有限的语言里,
感受无穷的韵味,引发无尽的联想。诗歌一般篇幅短小,在寥寥
几段甚至几行文字中,让读者受到感动、启迪和震撼,诗歌语言
必须高效。因此,诗歌要高度精炼,要删去可有可无的词语,挤
出句子里的水分,增加语言的密度。这就要在词语之间、句子之间、
意象之间形成断裂,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激发读者主动去完
成作品意蕴的重塑过程。这种断裂是外在的,主要体现在结构上,
诗歌内在意蕴却是完整的。这种手法在书法中叫“笔断意连”。
二、含混
这里说的“含混”是指诗歌文本意蕴具有多样性、多义性和
多向性的特点,可以进行多种解读。现代诗有一段时间被称为“朦
胧诗”,是因为其具有含蓄、隐晦的特点。其实“朦胧”不是现
代诗的专利,阮籍、李商隐等人的诗歌因为朦胧至今散发着诱人
的魅力。在诗歌创作中,作者常常利用具有歧义的词语和句子,
以微妙隐晦的暗示、扑朔迷离的意境来获得尽可能多的意蕴,以
唤醒读者的体验,引起读者的想象。“陌生化处理”是达到“含混”
效果常用的一种方法。作者常常有意打破语言常规,通过颠覆语
法、活用词语、错位搭配等方式,让词语在相互摩擦、碰撞、对
峙中产生一种表意的模糊,达到奇峰突起、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三、抽象
众所周知,形象性是诗歌的一个显著特征,但人们往往忽略
诗歌的抽象性。抽象性与形象性总是伴生的。这一点可以从诗歌
理论一个常用词“意象”中体现出来。我国古代文论认为:意是
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
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诗歌的张力主要体现为意象
本身“象”的有限性、可感性、内敛性,和“意”的无限性、抽
象性、外放性之间的冲突碰撞中。因此,诗歌创作中,在注重诗
歌形象性的同时,要提升诗歌的抽象性,也就是完成由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扩大诗歌外延。
四、对立
对立也就是让诗歌中矛盾的双方冲突更加激烈、尖锐。“没
有矛盾就没有戏剧”,这句戏剧理论名言在诗歌创作中也可以借
鉴。诗歌中,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人与人、物与物等矛盾
无处不在,形成对立。对立意味着紧张对峙,这种对峙在一首好
诗中又会形成统一协调,因此能够呈现出强烈的张力。有个物理
现象可以形象地阐释诗歌张力。用力压弹簧时,外力与弹力总是
处于一种相互抗衡状态,这种抗衡状态就是张力,用力愈大,张
力愈强。诗歌张力也是这样,要想法使矛盾双方发生激烈对抗、
冲突,并达到一种平衡。当然,张力是有限度的,如果用力过大,
超过弹性限度,弹簧将失去弹性。同样的,诗歌中矛盾掌控失当,
用力过猛,失去隐忍和内敛,诗歌就会有泄气之嫌。
五、留白
留白是各种艺术通用的美学技巧,在雕塑上有断臂的维纳斯,
在音乐上有“此时无声胜有声”,在书法上有“计白当墨”,在
绘画上有“空白即画”。同样的,诗歌也非常注重留白。司空图
在《诗品含蓄》中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就是诗歌留白
的美学效果。我们常说,诗歌忌过满、过实,要做到虚实相生,“虚”
在这里就可以理解为留白。诗歌中留白的方法常常体现为如下几
种:一是语义的留白,就是话不要说尽,留些不确定性和暗示,
让读者回味。二是结构的留白。通过跳跃、断裂、穿插、转换等
手法运用,造成诗歌时空交错、虚实相生,从而扩大诗歌的空间。
三是语法的留白。故意让句子成分缺失或反常搭配,产生陌生化
效果,让读者去填充、去想象。
当然,诗歌张力的形成与增强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果将这
些因素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必然使诗歌形成强大张力,从而具
有强烈的冲击力和辐射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