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诗意理解(人生浮沉 重读《沁园春·长沙》有感)

本站作者 2023-05-21 15:29:00

沁园春·长沙诗意理解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人总是要进步的,思想总是要有提升的,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阅读相同文章的感受也是有区别的,如果个人觉得没有区别,那这么些年也算白活了,无非是挨少了社会的毒打或是咬着资本家的奶瓶乐呵了那么多年。

近日,工作之余闲来重新细细品读了一次教员的《沁园春·长沙》,在没有老师的影响下,自己自学了一次《沁园春·长沙》,查阅了相关资料,心中感慨万千,也萌生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决定将其写下来,以作纪念,或许若干年回过头来再重读一次,又会有新的想法吧。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表面上介绍时间与地点,实则是抒发心中感慨,此句”独“”寒“”北“三字为精髓,要理解此句,必须了解当时教员的遭遇和处境,《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10月左右,正值湖南的秋季,当时的天气是否真的寒冷不得而知,但是教员的内心是寒冷的,这个时间段发生的,对教员造成打击的事件主要有三件

1.当时处于国共合作时期,然而毛主席虽然在都进入了两党的中央委员会,但是未被完全接纳,尤其在TG内部,教员的主张团结农民的重要性未被当时时任书记的陈独秀同志所接受,陈则主张按照苏联模式,以工人为主要力量进行革命运动。(1924年)

2.李大钊同志赴莫斯科学习,李大钊早前曾指出:“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这句话对还在做图书管理员的教员产生了深远影响,两人亦师亦友,有相似的政治见解,李是教员当时最大的支持者,失去了这么一位支持者后,加上与教员一直政见不合的张国焘被释放,教员在TG中央委员会的日子相当不好过。(1924年)

3.失意的教员返回湖南老家,开始着手组织湖南的农会活动,这破坏了既得利益者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地主的坚持下,督军对教员发布了缉捕令,教员不得不离开湖南,逃往广州。(1925年)

结合着三件事,就可以明白“独”字是因为教员失去了政治伙伴的支持,自己的政治见解也是“独”一无二的,得不到他人的理解,而“寒”字则是描绘教员当时的处境与心境,“北”字更好理解了,因为教员南下,所以才有湘江北去,“北”字就妙在角度上,教员始终以自己为主体,自己才是世间万物的中心,所以是湘江北去,而不是自己南下。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表面上写景写物,实则在描写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得不说,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是有道理的,在上一句感概完之后,教员此时心境已经打开,蓬勃豪迈之气开始外露,“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首先作为一名湖南人,我可以告诉大家,湖南没有春夏秋冬,湖南只有夏和冬,所以想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象是不大可能的,我认为这里更多是教员的想象或则是夸张,“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应该是一种展望,想象共产主义如星火燎原一般,终将蔓延至全中国,革命将取得胜利。“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则是指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将各党派、各军阀、各阶层、人物等比作船,他们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相互竞争,相互角逐。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两句一同去理解比较合适,接上一句的思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指的是各个利益集团在这场夺取中国最高统治权的角逐中,各自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利用其优势、特点来参与竞争,共同在这场寒霜下的中国分一杯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个人认为这句是教员的一句思考,主要用来引出下一个段落。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段是教员对其在长沙读书时光的回忆,教员正是在这段时间结交了一帮有理想、有能力、立志要拯救中国的同学、朋友(如蔡和森、何叔衡、陈昌等人),这些人有的成为了共同的伙伴、无产阶级革命者,有的却走向了相反的道路,然而正是这段时间,让教员立志决心要改造旧中国,创造新社会。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教员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此句与“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所呼应,这句话是教员给自己打气,首先要有充分的自信,相信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是正确的,是终将成功的,成大事者都是先相信再去做,失败者则是先行动再相信,其次是要坚持,只要一直努力、不放弃,不被艰难困苦所打到,终有成功的那天,只有自己身处于最湍急的水流中,掀起的波浪才能遏住飞舟。

最后总结一下,不讨论教员文采如何,但教员的诗都很大,气势大、格局大,这是常人无法比拟的,教员的作品还是要结合历史才能读得通透,我们读书多多少少要有些收获,从这篇诗中,我至少读懂一点,有目标就有困难,目标越高,困难就越大,不妨“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

个人愚见,如有异见,请指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