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怀才不遇的作文 那是古代才有的事
1.古代几乎人人都“怀才不遇”
说到“怀才不遇”,你能想到哪些人?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杜甫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李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于古代的才子们而言,几乎所有的志士幽人都有“怀才不遇”的感慨,说到“怀才不遇”,首先得明白古代的文人最大的理想是什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给古代文人设计的一条通往理想的道路,但是对理想执着的追求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往往带给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巨大的痛苦、失落。中国文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满腔热血,但是报国无门,从而郁郁而终。像孟浩然、杜甫和陆游等,很想进入官场但是又没有机会;或者是李白、苏轼等进入了又被黜贬。
中国自古以来的强烈忠君思想也是造成这种痛苦的主要来源,屈原是一个悲剧象征,他问天问地问神但是不敢问君,在中国古代,如果不能做到“忠孝”,就不配做一个君子,所以不管国君如何昏庸,都不能去怀疑、反对。所以中国的文人即使官居高位也往往有强烈的挫败感,更不要说那些不得志的文人了。
总之,几乎你看到的所有的古代文人都几乎自认为“怀才不遇”。
2.现代社会还有“怀才不遇”吗?
先说观点:没有。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把人类更快捷更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如果你有某一方面的才华,一定会有你的发展空间,也不会有古人那种价值观方面的纠结,“怀才不遇”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如果你有“怀才不遇”的感觉,那么要么是因为你选择的职业不合适,要么是你所谓的“才华”还远远不够。
了解自己的才华,并选择做什么非常重要。古代有两位才子皇帝,一个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个是宋徽宗,但是二人才华横溢,确实在不是做皇帝的材料,最后都成了亡国之君。所以要找到你真正能施展才华的地方。
我们来看看这些月薪过万的新兴职业:职业游戏玩家、情感治愈师、孕期保健师、采耳师、色彩顾问、美食评论家、调香师等等。只要你有某一方面的才华,能做到极致的话,都能有施展才华的地方,不菲的收入那更是不在话下。
论语中有两句话印象很深: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怕你没有官位、没有好的工作,就是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住脚的东西。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要你追求真才实学就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你。
彭小六、彪悍一只猫等人都是从简书成名的作者,只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真才实学,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你。如果你对自己的现状不够满意,那不该感慨“怀才不遇”,而是要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才华。不努力,根本就没有资格说怀才不遇。
3.打磨自己的才华,终有一天会用的上
先看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到一家杂志社实习,遇到一位以严格要求和博学多才而闻名的老编辑。年轻人每次交稿时,这位老编辑总是一句话:如果你对某一个字的写法没把握,就查字典。并且规定,年轻人每天得写一篇文章放进老编辑桌上的盒子里。哪天没有,他就敲着桌子说:文章呢?就这样,在日积月累的岁月中,年轻人的文章一天一个样,终于在写作上取得很大成就,并参与了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
这位年轻人就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民主主义革命者乔.富兰克林。指点他的那位编辑名叫弗恩。富兰克林一直以一种敬畏和崇拜的心情,按照弗恩的严格要求磨砺自己,终于取得了成功。后来,弗恩去世了,富兰克林在整理弗恩的遗稿时,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孩子,其实我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人。我并不懂写作,每个单词都得查字典,一篇稿子要看上几十遍。当然为了生活,我给自己创造树立了一个权威的形象。你让我教你,我尽量去做,其实多数时候是你自己在打磨自己。
自己打磨自己?富兰克林简直不敢相信,指点自己写作的权威竟然近似于写作盲!自己的写作才能竟然就是自己在一天一篇的积累中打磨出来的!老编辑只不过是对他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而已!富兰克林再读弗恩的其他遗稿时,才相信他的话句句是实情那些手稿幼稚得令一个真正的作家心碎!
人生在世,每一天都是修行,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磨砺着我们,但选择权掌握在我们手中,找到自己的“才华点”,不断地磨砺自己,你的才华才能逐渐明亮起来,最终熠熠生辉,终被世人所见。
一个理科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在有限,我也会在简书不断打磨自己,与大家共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