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含有月的诗 “月”在古诗鉴赏中的多种意象

本站作者 2023-02-24 11:40:00

古诗中含有月的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为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其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到内心思想情感中,并让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相互照应,创造出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有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春节、美好、悲欢离合、凄惨等等。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清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一幅十分优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除此之外,还有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可以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人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譬如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沟,残缺不全。

如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情,《渡荆门送别》中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以及我们熟知大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同样会有失意的象征,引发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托他们对于仕途坎坷或是流离的感伤悲苦。

如张继的《诗中所描绘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所有这些都触发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情绪,使他不能够入睡,天上的月渐渐落下,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让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

还有之前学过的《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潮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四、以月蕴含时空的永恒

明月亘古如斯,我们在哲学中学到,万物时刻运动变化着,而又是处于相对静止中,月亮恰恰正是这跨越时空中的“相对静止”,成为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见证者。

上个学期我们学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以及高一上语文书中苏轼《赤壁赋》的“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张若虚和苏轼都以一种纵观宇宙的历史观来看待人生,甚至是看待整个人类或是地球的发展,也正是如此,借由对月广阔无限的意象的思考,才有了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