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的诗意(晏殊《蝶恋花》)

本站作者 2023-06-07 21:41:00

蝶恋花的诗意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七岁能文,少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朝官至宰相。晏殊好贤能,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韩琦、欧阳修等,他都引荐过。晏殊性情刚简,文章婉丽,应用不穷,他的诗学李商隐,但活泼轻快,闲雅有情思。其词承袭南唐词风,没有摆脱绮丽风气的影响。晏殊词题材内容狭小,但工于造语,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古今一直在传诵。

这是一首表现闺中怀远的词,其中充满了真情切意。在离人的眼中,所见的一切景象中都包含有悲寒单苦的意味。她因为思念远人,看到花园里的菊花被愁烟笼罩,兰花也好象在秋露中哭泣。轻寒透进罗帏,更感意冷,令人嫉妒的燕子却双双飞去。天上的明月好象不知道人间离愁别恨的痛苦滋味,它斜射辉光,一夜扰人,使好梦难成。昨夜西风吹起,绿树凋残,已告深秋时节。登上高楼,在秋日晴空下,一眼望尽天涯,但归路上却不见所怀之人;真想给他写一封书信,表一表思意,可是山长水阔,谁知他今在何处?

晏殊在这首词中把所写的一切物象都加以人化,使其成为有意识的实体。但他却把其中分为明显的两种,一种是有情而又知同情,与词人的情态相一致的物象;一种是不知情而令人可恼的物象。两者形成对比,使作者的诗情得以强烈表现。

对于词中的秋闺思妇, “槛菊愁烟兰泣露”这是有情而又知同情者的表示。槛菊在被笼罩的轻烟里生愁,兰花在晨露中哭泣,它们作为环境中的存在物,同时生愁垂泪,动因何在呢?原来是为昨夜里独立西风楼上“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闺中女而发,它们是她的心情的外化的存在物,这物象即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对象表现。当然也是词人的同情感的对象化。

与菊兰相反的是燕子和明月。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正是在菊愁兰泣的秋日轻寒的早晨,那室中的燕子,因自身有伴侣,对室中孤独愁苦中一夜未眠的女子,毫不同情,它们只顾自己地双双飞走了,很有一些“绿窗孤寝难成寐,紫燕双飞似弄人” (杨凝《春怨》)的意味。明月好象也很不通人情,它在夜间把斜光射进屋中,从天黑到天明,一直在撩动人的愁情,助长人的离恨。词中的这类拟人化的情态对比,把心怀“离恨苦”的人的值得同情的境遇显示得十分突出。

闺妇秋愁是一个老题材,晏殊用浓烈的情态对比,使它获得了新意。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显示望穿秋水的心情,达到如此形象而又富有哲理意味,堪称奇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