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诗词的深层内涵
说在前面的话:传统诗词与新诗、外国诗具有完全不同的审美内核和欣赏路径,因此今天这里说的诗,都是指传统诗词,不包括新诗和外国诗。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说法,中国是诗的国度,这个说法是有来由的。
从汉代开始,诗在各种文体里就享有最高的地位,儒家认为,就个体而言,诗歌是表达怀抱志向的工具(《尚书》:「诗言志。」),从群体而言,诗歌又有讽谏、教化的功能,是沟通上下层的通道(《论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到后来,科举制度诞生,国家通过这个制度来培养、吸纳人才,从唐代到清代,虽然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有一个项目是不变的,那就是试帖诗,参加考试的人必须根据要求写一首五言诗。这在今天,就相当于说高考、公考这种重要的考试都有一门是写诗,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就很好理解为什么诗是地位最高的文体了。
地位最高,成就自然就低不到哪里去,试想一下,一个国家最顶尖的人才都必须钻研这种文体,那其成就能低到哪里去?我们经常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仿佛各种文体里,唐朝成就最高的是诗、宋朝成就最高的是词、元朝成就最高的曲、明清成就最高的是小说,其实不能这么看,无论哪一个朝代,诗的成就都不会低于其他文体,只是词曲小说这些全新的文体在相应的朝代兴盛起来,更具有差异性,更能引起后世研究者的注意而已。
进入现代以来,传统诗词逐渐衰落,这里就不作详谈,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古典诗词的衰落与庶民的胜利分析了这个现象的原因,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
传统诗词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随着古典语境的缺失,我们在理解和欣赏上却常常出现断层。很多诗词我们从小就能倒背如流,但是我们能够准确理解他们的意思吗?字面意义只是诗词内涵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意义与审美暗藏水下,我们又能get 到几分?
在这次分享中,我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理解和欣赏诗词的路径。这是独孤九剑式的方法论,沿着这条路径可以破解绝大部分的诗词,但是具体能理解到几分,就要靠个人的长期积累了。
在我个人的认知体系下,理解诗词可以分为四个渐进的层次。分别是释义、语境、寄托、纵深这四个方面。
一、释义:准确理解字面意
一首诗词,我们想要领会其中的深意,首先需要的就是正确理解文字的意思。即便从唐诗算起,汉字流变至今,也经历了一千四百年的沧桑,很多字词的意思已经发生了衍变,一些当时常见的器物今天已经不太容易看到,甚至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读的时候,这些地方就需要格外注意。
最常见的是一个词有很多意思,而且有些意思在今天已经不太常用了,这时候我们就要仔细辨析其含义。典型的例子是李白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长干行》),这里的床是指井栏,古时候为了防止人掉进井里,会在井的四周围上栏杆,这井栏也叫床。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在诗词里看到井和床在一起,比如李白的「玉床金井水峥嵘」(《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李商隐的「却惜银床在井头」(《富平少侯》),这里的床都是指井栏,所谓「玉床」「银床」都是修饰,形容这个栏杆很华美。
但话又说回来,不可胶柱鼓瑟,并不是所有的银床都是井栏,比如温庭筠诗「冰簟银床梦不成」(《瑶瑟怨》),这里的银床则指银饰之床,就不能理解为井栏了,簟是席子,晚上睡觉,席子不能铺在井边吧?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去分析其具体含义。
床除了井栏这个意思之外,其本义是坐具、卧具,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就是用来睡觉的床;陆游的「月淡星疏天欲晓,未妨清啸倚胡床」(《露坐》),这里的胡床则是一种轻便易携的坐具,类似于今天的交椅、马扎之类,由于是从北方胡族传入的,因此叫胡床。
那么李白的「床前明月光」(《静夜思》),这个床是指什么呢?我们看看全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根据全诗,似乎不太能辨别床是指卧具还是井栏,然而这首诗最早的版本是「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这是宋朝流传的版本,后来明朝人把「山月」改成了「明月」。从山月可知诗人身在室外,那诗中的床自然就是指井栏了。
再看一个词,无赖,这个词在今天多指撒泼耍奸的行为或人,然而我们学过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清平乐·村居》),知道这是一种昵爱的口吻,是形容小孩子的顽皮可爱,并不是说真的无赖,同样用法的还有段成式的「长恨早梅无赖极,先将春色出前林」(《折杨柳》)、曹唐的「春风流水还无赖,偷放桃花出洞门」(《游仙诗》)等。在这些例子里,「无赖」从一个贬义词变成了褒义词,其实类似的现象我们今天也还存在,比如某些情景下妹子跟男朋友说的「讨厌」。
无赖又有无聊之意,有个词叫做百无聊赖,就是指的这个义项,秦观的「晓阴无赖似穷秋」(《浣溪沙》),即是说春日早上,天色阴阴,沉闷无聊,让人觉得像是秋天。(这首词后面有两句非常有名:「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无赖还有一种意思,形容事情多到让人厌烦,比如杜甫的「无赖春色到江亭」(《绝句漫兴九首》)、李商隐的「花须柳眼各无赖」(《二月二日》),都是形容春天的景物纷繁杂乱,以致惹人不快。
除了一词多义的辨析需要多加注意之外,由于时代的变迁,诗词中提到的一些器物今天已经不太常见甚至消失了。比如读白居易的《长恨歌》,就能遇到很多女子的首饰,有步摇、花钿、翠翘、搔头、花冠、钗等名目,除了钗在今天还为人熟知之外,其余的都基本不流传了,我们读的时候,如果不是专业研究,只需知道这些都是首饰即可,大可不必探索其规格形制。
准确理解字面意义是理解诗词的基础,那么如何能够准确地理解字面意义?
一是多读书:读得多了,平时注重积累,自然就能看懂了。
二是读好书:尽量选择权威的、大家的注释,不要去读那些脑洞大开、或者煽情鸡汤的畅销读本。
三是利用工具:如对于前文提到的一词多义的辨析,推荐《汉语大词典》,它比较全面地收录了词义,很实用。我们百度搜某个词,再点开这个词的百度百科,所引就是《汉语大词典》。了解词义之后,再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具体是哪一个义项,这样基本就能get诗句的字面大意了。
其他的工具书还可以看王力的《古汉语字典》,张相的《诗词曲语词汇释》,现在线上也有一些网站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字典查询,如汉典、搜韵、国学大师都很不错。
二、语境:水下的深层含义
诗词是一种非常蕴藉的抒情艺术,往往在几十个字中能够表现非常丰富的情绪与内涵。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秘密在于诗词有一套语境体系。某种意义上说,诗词其实并不是如白话文那样是由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这也是为什么诗词常常可以随意倒装),而是由意象和意境串起来的。这些象与境,如同一个个的“数据接口”,通过他们可以提取大量的深藏水下信息。
举几个栗子
西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柔丝漫折长亭柳,绾得同心欲寄将。(唐彦谦《无题》)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中小学语文老师们,已经给我们灌输了很多意象与感情对应的模式,比如秋风秋叶——悲愁,折柳——惜别,望月——怀念故乡、亲友等,这些当然不能说错了,但在真正的阅读体验中,这样的代入不免机械刻板,难以全面而细腻地体会到作者的全部内涵。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诗的前两句很好理解,这里不多赘言,我们着重看后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字面看就是写了这么一个场景:「忽然之间,一阵秋风袭来,吹翻碧绿的荷叶」。
如果你只读到这里,止步于理解字面意义,可以说是完全没有读懂这首诗。我们再仔细玩味,绿荷、西风,是眼前的实景,也是古典诗词的意象,作为意象的它们拥有比眼前实景更丰富的深层涵义。西风,即秋风(古代以五行配四季、四方,秋季、西方都是属金,西风就是秋风,同理,东风就是春风),屈原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汉武帝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辞》),曹丕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诗句都是说「秋风一起,草木凋落」,秋风的悲秋内涵,就在这种不断继承的过程中被沉淀下来。我们在读到杜牧这两句诗的时候,要第一时间想到秋风吹过,万木凋零,眼前的绿荷虽然青翠欲滴,但秋风既起,他们不久就要化为支离破碎的残荷。这是第二层的意义。这些意义不是来自字面义,而是西风作为一个意象,被前人无数次的使用,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已经形成的一种共识。
那么读到这里,是否算是完全理解这首诗了呢?并没有,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等待我们去打捞。
三、寄托:以此表达什么情感
杜牧这首诗,第一层理解是字面意思:「忽然之间,一阵秋风袭来,吹翻碧绿的荷叶」,第二层理解,在这个字面意义之外,我们还要想到秋风吹过,万木凋零,要想到绿荷现在虽然还是绿的,秋风既起,马上就要化为支离破碎的残荷。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作者是为绿荷感伤,这没有错,但绝不止于此。诗词是一种偏含蓄的文体,往往还蕴含了深层次的内容,我们读诗就要争取把这更深层次的内容读出来。
我们再仔细看,上句有一个「恨」字,绿荷本是无情之物,何来的恨?因为作者在这里把绿荷拟人化了,秋风骤起,绿荷仿佛知道凋零将近,因此恨上了秋风,一时之间,万千绿荷,扭过头来背对着秋风。诗人刻画入微,连用「相倚」「回首」「背」这样拟人化的词语,不但把绿荷的情态写活了,而且是把自己代入了绿荷的视角,在这里,绿荷之恨即是诗人之恨,绿荷行将凋零,诗人也有芳时已逝、盛年难再之感。
第三层理解,则是诗人在为绿荷伤感的基础上,赋予了自身的寄托。诗人写西风骤起下的绿荷,也是写芳时已逝、盛年难再的自己,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李煜的父亲李璟有一首《摊破浣溪沙》,开头两句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菡萏即荷花,王国维评论说这两句「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即与杜牧的诗意大体一致,不过杜诗深婉含蓄,李词伤感哀怨,二者各有所长。
再来看一首贺铸的词。
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初学者来读,可能会觉得这首词写了那么多花花草草、蜂蜂蝶蝶,看起来很美,但是不知道想表达啥,而这最后一句又很是莫名其妙。
贺铸是北宋著名词人,他有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时传颂,被人称为贺梅子。
词的开头两句写荷花所处之地,以杨柳之柔婉、鸳鸯之鲜丽来衬托荷花之美。回塘,曲折回环的池塘。别浦,不当行路要冲的水口。这里是互文的手法,回塘和别浦即是同一处,荷花生长在这样的水边,就为其不为人知赏埋下了伏笔。「绿萍涨断莲舟路」,水中浮萍太多,乃至阻断了采莲人之船的来路,作者以此比喻自己无人引荐,造语十分委婉。「断无蜂蝶慕幽香」,莲舟被阻,那总有蜂蝶飞来吧,可惜蜂蝶不懂得欣赏荷花的幽香。这是以荷花之幽香,比喻自己的高尚品德;以蜂蝶不来,比喻自己不被上位者所知赏。「红衣脱尽芳心苦」,红衣脱尽,指花瓣凋零,芳心苦,指莲心的苦味,这句说莲舟不来,蜂蝶不慕,孤芳自赏的荷花自开自落,最终剩下的只有满心的苦味。这句是说自己有德有才,却不被知赏,眼看老之将至,心中的愁苦只有自己知道。
下阕推开一笔,「返照迎潮,行云带雨」,返照是夕阳,这两句并非是一时之景,写出了荷花屡经朝暮、饱历阴晴的遭际,暗示着作者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人情冷暖世事沧桑。「依依似与骚人语」,骚人指屈原,屈原在《离骚》中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他要采集荷叶荷花来制成衣裳(芰荷、芙蓉都是荷的别称),以表自己的孤芳高洁。既然莲舟不来,蜂蝶不慕,荷花就只有找欣赏他的骚人倾诉了。「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这两句是诉说的内容,荷花的开放本不在春天,词人却说「不肯嫁春风」,暗中含有荷花不愿意和百花向春风争媚这样一种高洁的情操,然而当年不嫁,如今却无缘无故凋零在秋风中,那不是伤心人更有怀抱吗?全词以荷花自比,处处双关,含蓄至极,如果不能透过荷花的表面看到作者深层的寄托,那所感受到的蕴味就要打一个折扣了。
表面上看,这首《踏莎行》是题咏荷花之作,全词着力描写荷花的环境,模拟荷花空怀孤芳却无人赏惜的境遇,又别有寄托,蕴含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从这两个例子可见,诗人往往意在言外,表面上写的是花草风雨,实际上则往往蕴含着身世之感乃至家国之恨,我们要努力透过表面看到深层的寄托。
这里再说一下,《离骚》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除了以香草(荷花即是一种香草)自比,诗人们往往还以美人自比,如「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杜甫《佳人》),这是以佳人为喻,自矜高洁又自伤零落;「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这是以节妇自居,委婉拒绝大佬的招揽;「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这是以新娘作比,明目张胆试探考官的态度。
就诗词的文本本身,我们的理解主要就这几个层次,但是诗词往往还有更为纵深的信息。
前面说的都是诗人的感慨是什么,但是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我们还要把诗人还原到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去,探寻时代背景下的个人身世和经历。是时代和经历塑造了诗人,诗人又创作了诗词。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理解了时代和诗人,我们会对这首诗词本身,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便是读诗词的第四层。这一点对于有些诗词尤其重要。
四、纵深:为何有这样的感慨
还有一些作品,必须要结合作者的身世乃至时代的背景,才能读出内里的深意。
寄令狐郎中
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我们先看诗。诗是寄给一位姓令狐的朋友的,郎中是他的官职,「嵩云秦树久离居」,这是说二人两地离居已久,一个在河南(嵩),一个在陕西(秦)。「双鲤迢迢一纸书」,双鲤就是书信,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就以双鲤、鱼书等指代书信。这句是说,收到朋友从远方寄来的书信。「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这里用了司马相如的典故,梁园是梁孝王的园林,司马相如早年曾游于梁孝王之门,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司马相如后来因病免官,住在茂陵。这两句是说,不要问曾为梁园宾客的司马相如现况如何,秋雨淋漓之际,他正在茂陵卧病闲居。读到这里,整首诗似乎还不太好理解,前两句说自己和朋友两地离居,收到了对方的信,后两句怎么就扯上司马相如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李商隐的生平有一定的了解。题目中的令狐郎中即令狐绹,令狐绹之父叫令狐楚,令狐楚非常器重李商隐,给了他很多照顾,还曾聘他入幕,诗中说「梁园旧宾客」,就是以司马相如游于梁孝王之门,比喻自己曾为令狐家的门上客。
写诗的这一年,李商隐因为母亲去世,免官已有三年之久(古代官员双亲去世,一般要在家守丧二十七个月),「茂陵秋雨病相如」,也是以司马相如因病免官闲居茂陵自喻。明白了这些背景之后,诗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诗人闲居已久,渴望得到令狐绹的援引,而因为党争的事,令狐绹对他不无意见,因此这个愿望难以实现。(当时,大名鼎鼎的「牛李党争」正如火如荼,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而李商隐的岳父属于李党,李商隐处于两党的夹缝中,双方都不待见他。)收到老朋友远来问讯的书信,本应该是开心的事情,但因为得不到对方的援引,诗人心中未免有一番怨怼,但这怨怼又不能明言,因此才极其委婉地说自己正如闲居的司马相如一般,正在茂陵秋雨里卧病。仔细玩味,这里面有对援引的渴望、有对援引不成的怨怼,但又都掩盖在那份哀怨自伤之下。写了那么多又是书信又是风雨又是司马相如的,其实他就想说:我想要你帮我谋个职位。但这话又不明说,只说自己卧病闲居已经很久了,纪大才子评论这首诗说「一唱三叹,格韵俱高」,眼光确实到位。
牡丹
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陈与义,洛阳人,北宋南宋之交的杰出诗人。诗题叫做「牡丹」,奇怪的是全诗二十八个字,除了写到牡丹的名字外,没有一处是着笔描写牡丹的。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胡尘,胡人兵马扬起的沙尘,诗词中多指北边少数民族的兵锋。汉关,这里指汉人的关塞。十年,此诗作于南宋绍兴六年(1136),距离靖康二年(1127)的「靖康之变」整好十年。伊洛,伊水、洛水的合称,两河都流经洛阳,因此伊洛往往泛指洛阳一带。这两句就容易理解了,自胡兵攻破汉关,至今已是十年,回首伊洛之地的故园,只见长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青墩溪,一条小溪的名字。龙钟,衰老年迈的样子。青墩溪畔,我已经老态龙钟,独自看着春风里的牡丹盛开。全诗读到这里,似乎没有太多深意,前面说胡尘入汉关,后面说独立看牡丹,有什么联系?
然而我们知道,洛阳牡丹一向为天下之最,十年来,诗人遭受了国破家亡的剧痛,辗转流落,不知经历了多少苦难,突然在这小小的青墩溪畔看到故乡的名花,那该是怎样的心境?前两句烽火连天,后两句宁静安然,仿佛这是两个互不相关的世界,然而,一株牡丹把两个世界连通起来,十年的兵火岁月,千里的风尘流落,都压在这一株小小的牡丹之上。在这里,诗人已经摒弃了一切技术上的手段,从开头到结尾,没有任何一个字是主观情绪的流露,通篇都是冷静地陈述,仿佛在叙说一件漠不关己的事,似乎年已龙钟,一切一切都不大能引起诗人的情绪了,但是在这份看似死寂的宁静之下,不知蕴含了多少汹涌澎湃。钱钟书评这首为历代牡丹诗之冠,不是没有道理的。
湖州歌
汪元量
一半淮江半浙江,怒潮日夜自相撞。
扬州昨夜军书至,说道淮安未肯降。(其二十二)
北风吹雨入篷间,宫女腰肢瘦怯寒。
阿监隔船相借问,计程今日到淮安。(其五十二)
汪元量是南宋的宫廷琴师,德祐二年(1276),元军围困临安(今杭州),宋廷出降,随即皇室成员以及宫人被迁往大都(今北京),汪元量也在其内。从临安到大都的路上,汪元量写了一组绝句,总共九十八首,题目叫做《湖州歌》,这是其中的第22首和第52首。
先看前一首,根据诗意来看,此时作者刚出浙江地界,第二句说「怒潮日夜自相撞」,这里暗用了伍子胥的典故,传说伍子胥犯颜直谏,触怒吴王夫差,被赐令自杀,含冤而死,其魂魄化为钱塘潮神,举世闻名的钱塘江潮即是子胥愤愤不平的象征。这句既是眼前之景,又比喻自己的愤慨之情,还暗示着战争的形势仍然激烈,与后面第四句相互呼应。「扬州昨夜军书至,说道淮安未肯降」,扬州在长江以北,淮安更在扬州以北,元军南下,淮安首当其冲,是当时的战争前线,然而,处于前线的淮安尚且坚持抵抗不肯投降,而作为首都(准确说是行在)的临安却竟然已经投降了,作者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
后一首,根据诗意可知是行船途中所写。自临安到大都,沿运河北上,一路大多是水程,北风把冰冷的雨点吹入船篷,船上的宫女腰肢消瘦,仿佛禁不起这样的寒冷,才读到这两句,已是唏嘘万端了。试想,宫女本是服侍皇家起居的,一生都住在皇宫里,虽然命运不能自主,但至少衣食无忧,如今却流落到凄风冷雨的船上,这背后的遭际,是一个朝代的覆亡,本就使人悲痛不已。再看后两句,隔船的太监来问路程,算算日子,今天应该到淮安了,字面是前路茫茫、有家难归的惶迫,然而上一首「说道淮安未肯降」,刚出浙江的时候,淮安还没有投降,等走到淮安的时候,这里的抵抗也被镇压了,仅有的一点希望,如今也没有了,悲痛之外,更兼无尽的绝望。
上面举的三个例子,都是需要结合作者身世或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读出字句里的深意。
以上基本上就是我认为理解诗词的深层内涵的方法,可以从这四个渐进的层次来破解。分别是释义、语境、寄托、纵深这四个方面。首先是释义,准确理解字面意义;其次是语境,通过意象和语境,打捞水下的深层含义;接着是寄托,这些内容跟作者有什么关系,作者以此表达什么情感;最后是纵深,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慨,常常需要结合个人身世和时代背景来理解。
这个只是方法和路径,具体能理解到什么信息,更多的是看个人的积累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