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成语和古诗 八首劝勉读书学习的著名古诗

本站作者 2023-03-02 18:05:00

关于读书的成语和古诗

我国的古代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在各个方面都遥遥领先于世界。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是乐于学习,善于读书,勤于思考,敏于观察,长于总结的伟大民族。只有这样的伟大民族,才会被羡慕、嫉妒、恨、而且怕。

这个伟大的民族,在她的历史上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良好读书氛围,留下了许多刻苦读书的典故故事。比如战国时期政治家苏秦的“锥刺股”、汉朝大学问家孙敬的“头悬梁”、汉朝经学家匡衡的“凿壁偷光”,还有“废寝忘食”、“闻鸡起舞”等等。这些典故故事激励着人们读书、学习、奋发向上。

诗人们更是知道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诗圣杜甫分享了他成功的方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汉乐府的《长歌行》谆谆教诲人们:“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代名将岳飞,文武双全,在他的千古名篇《满江红》里殷殷叮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笔者精心选取了八首劝勉读书学习的著名古诗,都是名家所著,谆谆教导,殷殷期盼,让人奋进。笔者简单加以分析,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喜欢。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人生易老学问却是很难获得成功,

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

还没从这池塘的春色中一梦醒来,

梧桐树叶就被秋风凋落在台阶前。

朱熹是宋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儒学的集大成者,后世尊称他为“朱子”。

朱熹倡导修复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为白鹿洞书院的发展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亲自兼任书院院长,聘请名师,充实图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的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

《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是后代书院办学的标准模式。

朱熹在这首诗里,通过春梦未醒而梧叶已落,来比喻光阴转瞬即逝,勉励青年人要珍视光阴,努力向学。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蹉跎人生。

他告诫人们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是该诗的名句,经常被人们引用。少年时期,没有负担,心无旁骛,记忆力好,学知识快,掌握扎实。同样,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年纪大的人们也要活到老,学到老,切不可任凭时光流逝。

读书不觉已春深,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

专心读书不觉春天已经快过完,

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如果不是白鹿洞道人来逗我乐,

我还在周公精义孔子思想当中。

白鹿洞,在江西省九江市的旅游胜地庐山五老峰南约10多公里,山峰至此汇成环状。靠北的山名为后屏山,向西的山称为左翼山,朝南的山叫卓尔山。山上苍松翠竹,郁郁葱葱,环境幽静。一股清泉从凌云峰来,经左翼山与卓尔山交会处流出,这就是 著名的贯逍溪。溪水由西向东,迂回流至白鹿洞前,穿过东面的峡口,注入鄱阳湖中。

唐朝诗人、大臣李渤年轻时隐居在此地,求学读书。李渤养有一头白鹿自娱,白鹿十分驯服,经常随主人外出走访游玩,还能帮主人传递信件和物品,因此后人以鹿名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以鹿名地,称此处为白鹿洞。

王贞白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早年他曾在白鹿洞读书。这首诗是写诗人自己读书生活的,也是一首惜时诗。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阴,是指极短的时间,诗人以金子喻光阴,形容时间如同金子一般宝贵,应该格外珍惜。这个比喻非常新颖、贴切。

这句诗成为劝勉世人珍惜光阴的至理名言,千百年来一直勉励人们、特别是读书人,要十分珍惜时间、注重知识积累,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

何事居穷道不穷,

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

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

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事成,

虽然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

外面虽然混乱,我还是与往常一样。

我的家乡依然处在战火纷纷的战场,

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翠竹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曳,

砚台磨墨好像发出野外泉水的声响。

年轻时辛苦努力,最终能获得成功,

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千万莫放松。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生逢唐朝末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但学习不止,读书不已,他自己“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现存诗300多首。

故乡虽然饱受战乱之苦,诗人还是像和平年代一样,谆谆教诲自己的弟弟和孩子们,在艰难的处境中,不要怕辛苦磨难,仍然要谨守礼道,修身立德,自强自律,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业和品德修养,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

杜荀鹤这首劝勉子侄读书的诗,语言浅显自然,通俗易懂,态度谆谆教导,情深意长,全诗无半点雕琢之意,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却是字字珠玑,每一句都说到人的心坎上,让人即有口齿噙香之感。又给予人以时不我待、光阴易逝的警醒。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阴惰寸功。”是该诗的名句。“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这极大却正是由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光阴匆匆而逝,千万不要懒惰,也不要松懈,要时刻提醒自己,要辛苦、努力。因为,年轻时候付出的努力,养成的良好习惯,会关系到你的一辈子,将会让你终生受益。就像现在所说的:“辛苦三十年,幸福五十年。”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每天学到半夜清晨鸡叫又继续,

这就是男儿们一天的读书时间。

黑发少年不知勤奋学习要趁早,

白头到老后悔读书少就已太迟。

颜真卿的老家是我们山东的临沂,字清臣,号应方,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雄秀端庄,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合称为“楷书四大家”,他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不阿于权贵,不屈意媚上,刚正有气节,以义烈闻名于当时。在安史之乱的时候,颜真卿的堂兄和侄子为国捐躯,在李希烈叛乱的时候,颜真卿奉命出使,大义凛然,不辱使命,最终被李希烈缢杀。可以说,颜真卿家族是满门忠烈。

颜真卿三岁时丧父,家道开始中落,但是母亲殷氏对他寄予了厚望,实行严格的家庭教育,亲自监督学习。颜真卿也格外勤奋好学,每日苦读,最终学业有成,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

一天的学习是怎么安排的呢?颜真卿给出了答案,“三更灯火五更鸡”,下半夜睡四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用来学习。为了勉励后人,颜真卿作了《劝学》这一首七言古诗,劝勉男儿们要珍惜少壮年华,读书时应该勤奋,有所作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否则,到老一事无成,白头后悔已晚。

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

读书的时候最好不要太匆忙,切戒一目十行,

读书越下功夫琢磨,书的滋味就越深厚绵长。

阅读中有一时不解的地方,暂时放下也无妨,

读完结合自身写心得体会,一定要仔细思量。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是南宋大臣、哲学家,陆九渊是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就是他的名言。

陆九渊自幼聪颖好学,喜欢究问根底,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初读《论语》,即对有子的话感到怀疑。到十三岁时,他已经得出"孔夫子的话简洁明了,有子的话凌乱而不成文"的读书心解。

1187年,陆九渊在贵溪创办象山书院,每天早晨鸣鼓"揖升讲座",从容授学。每开讲席,学者群集,他在学宫内设讲席,贵贱老少都赶来听讲,"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讲授五年,求学者超过数千人,人称"象山先生、"陆象山"。

读书要怎么个读法呢?陆九渊给了我们明确答案,“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读书要静,不能慌里慌张,“切戒在慌忙”,因为理解书中精义决不是一蹴而就,要讲涵咏,要沉浸其中,细嚼慢咽,慢慢消化,细细体会,读后才能饶有兴味。遇到不懂的,暂时无需穷根问底,可以不求甚解,不妨一跃而过,留待日后再求理解。对于读完要“切身”,形成自身的思考,思考体会书中的道理,因为这正是自己调动已知获取新知的最好时机。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读书就担心书读的不多,读完就担心思考道理不明白。

自认足够就担心不再学,学了又担心以后不继续运用。

如今你四美都具备了,实在是做的好并且该感到荣耀。

读书要注意什么呢?韩愈是唐代文学大家,他告诉我们,读书有“四患”,有“四美”,他创作的五言古诗组诗《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因其主旨是劝青年人努力向学,因此被人称为《劝学诗》,这里选取了最有名的三句。

读书怕不广博,故应“多读”;思考问题怕不明晰,故应“深思”;怕自己满足了不再学习,故应“虚心”;学习之后怕不付诸实践,故应“躬行”。这四点古代学者称之为“四患”、“四美”。

韩愈告诫我们,读书要避免四患,要有四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地去探索其中蕴含的哲理。要重视实践,要学以致用。我们只有在不断地探究、思索和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

碧山学士焚银鱼,

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已用三冬足,

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

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

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

他隐居在险峻的碧山里搭建的茅屋中。

但他仍像汉代东方朔那样的刻苦攻读,

他虽然青春年少,但却已读破万卷书。

户外满天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

秋水如决渠一样地顺着道路湍急流去。

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

有志的男儿应当奋发有为去博览群书。

柏学士是何许人也,史料上并无确切记载,应该是官居五品以上的朝廷官员,因为唐朝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才可以佩戴的银质鱼章。安史之乱爆发后,许多地区被安禄山叛军所占,唐朝的许多官员都失去了职位,这位柏学士没能幸免,为避战乱,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深山之中。

杜甫的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时年56岁的杜甫,拖家带口一路辗转流落到了四川夔州,并暂时寄居于此。他写了二首诗给柏学士,这是其中的一首。

富贵从哪里来?书要读多少?杜甫在这首诗里告诉我们,即便是生逢乱世,身居茅屋,也要眼光长远,不要被眼前的暂时的局势所困,不能忘记读书学习的重要,这世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荣华富贵亦是如此,都是从勤苦中得来的。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好男儿都要学富五车,做一个饱学之士。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来日可期,总有云开雾散的那一天,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

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

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

勤向窗前读六经。

宋真宗赵恒爱好文学,善于书法,也是一名诗人。在他治理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工商业最发达的时期,是人民生活水准最高、官吏俸禄最高的时期,也是市民阶层最强大、最富裕的时期。

赵恒为了劝勉人们读书学习,特意作了这首《劝学诗》,告诉人们读书的好处,尽管有人批评这首诗有过分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之嫌,我却认为这首诗说的都是大实话,读书的好处还没有都说出来呢。

大学者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热切地期盼:“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三国魏武帝曹操在《步出夏门行》自豪地表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国人们,无论老幼,不分男女,多读书吧!多学习吧!一起奋进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