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壤歌古诗原版 :先秦诗歌之《击壤歌》——有文记载第一首,后人疑其是伪作

本站作者 2023-06-24 20:51:00

击壤歌古诗原版

今天介绍一下我国有文字可考的最早诗歌记载,那就是这首名为《击壤歌》的诗歌,它大概可以追溯到尧帝时期。清人沈德潜在他的《古诗源》中曾将《击壤歌》作为有文字可考的起始。

沈德潜·《古诗源》: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而关于这首诗歌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东汉时期的思想家王充在他的《论衡·艺增篇》中曾有提及。

东汉·王充《论衡·艺增篇》:传曰:有年五十击壤于路者,观者曰:“大哉,尧德乎!”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

我们注意一下,《击壤歌》在此处的记载中,其歌词最后一句为:尧何等力!

而据西晋皇甫谧创作的《帝王世纪》记载中,《击壤歌》最后一句则与前面的记载则有所不同:帝何力于我哉!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

我在这里补充说明一下,关于这首《击壤歌》最后一句的记载在《初学记》为“帝何力于我哉”,而《太平御览》的记载中则为“帝何德于我哉”。

咱们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其实关于这首《击壤歌》的记录在不同的古典记载中略有出入,有说法是五十岁的老人,也有说法是八九十岁的老人。

但是大概意思是差不多的。其基本意思是:太阳出来就劳作,太阳落山就休息,凿一口井来喝水,耕田种地来吃饭,帝王的权力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瞧瞧人家这厉害劲儿,要不说诗歌浪漫呢,我就想说这老头儿这么厉害咋不上天呢?不过话说回来,这老头儿也是挺闲的,我估摸着他要么是自己玩,不然就很有可能是带着孙子一起玩。

而诗中提到的这个“击壤”,据论是古代的一种投掷游戏,源于狩猎生产。这个其实一点都不意外,毕竟先人们在农业发展起来之前的主要食物来源就是狩猎。

击壤,对于“击”的含义自然是击打,那这个“壤”是什么呢?其实看到“壤”字,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土壤”。而根据《辞海》的解释:“壤,泥土的通称。”我们大概可以推断,“击壤”中的“壤”字应该是土块的意思。

其实可以理解,在远古时代的狩猎生产中,人类会用土块、石块等投击猎物。这个很好理解,毕竟先人也要吃饭嘛。

而在原始的部落战争中,这种投击也成为作战技能。

所以,远古的人类为了投击得更准确,平时便要反复练习,便于形成肌肉记忆。我琢磨,这个活跟现在的篮球运动员差不多,都是为了吃饭嘛。

当然,再到后来,狩猎作战的工具得到了发展和改进,人们制作了弓箭、弹弓之类的,自此以后便不再依靠土块、石块来狩猎,所以这种投击练习便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游戏。

而“壤”呢,也在时代前行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魏国文学家邯郸淳在《艺经》中记载的“壤”已经是用木头做成,更为耐用,其形状前宽后窄,长约一尺四,宽大概三寸,有点像鞋。游戏时,先把一个壤放在地上,然后在三四十步远处,以另一壤击之,击中者为胜。

《艺经》记载: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上。

另外击壤这事,在古代诗词歌赋中也确实有很多记载。

著名的南朝诗人谢灵运在《初去郡》中写下了“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情。”【一说为“获我击壤声”。】

晋人张协的《七命八首》诗中也有“玄龆[tiáo]巷歌,黄发击壤。”

唐代李峤在《晚秋喜雨》中有“野洽如坻[chí]咏,途喧击壤讴。”

宋代刘克庄在《贺新郎·谪下神清洞》中也写道“醉与老农同击壤,莫随人、投献嘉禾颂。”

元代王冕也在《村居其二》中有写“卧看归田录,行听击壤歌。”

古人讲四书五经六艺,其中六艺有一种说法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可见射击之术,从古延续至今,而我们今天所做的很多游戏,比如弹弹珠等,大概也是和击壤有关吧,就像我们男孩儿小时候在农村的田野间划好区域,把土块当成弹药扔来扔去模拟打仗,没准就是因为我们的血液中有这样的基因留传下来。

但是,将“击壤”作为射击之术类的游戏,也有今人不以为然,对于乡下参加过田间劳动的小伙伴来说,农田需要翻地,在翻地的过程中,需要将大的土块击碎,以方便作物生长,所以,对于“击壤”一词的含义,也有人将其作为对田间劳作时翻地的描述。

所以,具体哪个说法有道理就看众位看官的个人选择了。

不过,对于这首《击壤歌》,虽然沈德潜将其作为诗歌起始,也尽管这首诗在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但是按照现代文学界的观点,从其文字描述和思想内容等方面来分析,一般疑是后人伪托。

而与之相似的谣传为尧舜时期的古诗歌如《卿云歌》、《康衢谣》、《南风歌》等,都疑似为后人伪托。

比如《卿云歌》,据说,“复旦大学”的校名就取自《卿云歌》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一句。

卿云歌

卿云烂兮,糺[jiū]缦[màn]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明明上天,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时从经,万姓允诚。

与予论乐,配天之灵。

迁于圣贤,莫不咸听。

鼚[chāng]乎鼓之,轩乎舞之。

菁华已竭,褰[qiān]裳去之。

虽然这首诗在《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有所记载,然而梁启超先生和鲁迅先生都曾表达过《卿云歌》疑似后人伪托的观点。

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以文学史的眼光仔细观察,这诗的字法、句法、音节不独非三代前所有,也还不是春秋战国时所有,显然是汉人作品。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辞仅达意,颇有古风,而汉魏始传,殆亦后人拟作。

再有《康衢[qú]谣》:

立我臣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关于《康衢谣》的出处,我翻阅手头资料,目前查到的最早出处记载于《列子·仲尼篇》中。

《列子·仲尼篇》: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欤,不治欤?不知亿兆之愿戴己欤?不愿戴己欤?顾问左右,左右不知。问外朝,外朝不知。问在野,在野不知。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不则。”

虽然列子中有记载,但是同《击壤歌》一样,从这些诗歌的其思想内容和所用词语来看,现代学者亦多认为这是后人伪托。

至于《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yùn]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这是一首相传为舜帝所作的诗歌,它的前两句最早记载于战国时期尸佼[jiǎo]的《尸子·绰子篇》。

《尸子》: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是舜歌也。

而《南风歌》全诗最早记载于三国时期魏国经学家王肃收集编撰的《孔子家语·辩乐解》,这里我多一句嘴,大家对于王肃不是很熟悉,但是他的爸爸却是家喻户晓的王朗王司徒。

但是《孔子家语》是王肃借鉴《礼记》、《左传》、《国语》等编纂而成的伪托之作,所以也有一部分今人怀疑《南风歌》也是王肃伪作。

然而据考证,《南风歌》自战国后已广为人知,所以今人对于这首诗是王肃伪托的观点也一直在商榷,比如学者逯钦立先生在他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就曾指出“《史记》已言歌《南风》之诗。冯衍《显志赋》又云咏《南风》之高声。步骘《上疏》亦言弹五弦之琴,咏《南风》之诗。俱证《尸子》以后,此诗传行已久。谓为王肃伪作,非是。”

再有学者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诗律学》中从音韵学的角度出发,他指出《南风歌》“以‘时’‘财’为韵,这种古韵也决不是汉以后的人所能伪造的。”

当然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南风歌》大概率也不是舜帝时代的原作,很有可能在代代人的口耳相传中经过了加工润色。

但是不论如何,这些歌曲都在那些典籍中记录并流传了下来,或真或假都寄托着前人的思想,且先不管这个前人是不是上古先民吧,总之,它们穿越了千年的历史长河,与我们见面了。

本来打算只说说《击壤歌》,但是与之类似的几首诗歌,我挑了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拿出来供大家一赏,下回我们再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