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江伦的诗句是什么(如果《赠汪伦》不是李白写的,而是一个不知名的书生写的,还能这么出名吗)
以前写过的文章......的一部分,直接拿来用。
李白写出《赠汪伦》,就如同乔峰打出太祖长拳,外行看是平平无奇,内行看却是惊心动魄、波澜壮阔,功力深不可测!
以下具体说说。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第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写人物动作,是视觉;
第二句“忽闻岸上踏歌声”,却一转,传达出的是听觉;
第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没有紧跟第二句描写歌声来源,而是放空前一句,回到视觉,描写与歌声无关的景物;
最后第四句“不及汪伦送我情”,没有延续写景,却转到抒情,读者才知道第三句“桃花潭水”是声东击西,同时对第二句的歌声来源进行了间接交待。
短短四句诗,三次转折,层层递进,最后落到汪伦的友谊。所谓尺水兴波、“螺蛳壳里做道场”,不过如此。
如果你觉得这种转折变化结构分析太抽象,不妨调动电影化视听想象,再体会一下:
电影镜头,第一个:李白,乘坐小船即将离开。忽然,岸上响起了歌声。
这时候,如果是一般庸手,会怎么接下来展现?大概他会让李白一转身,然后画面出现汪伦,汪伦眼喊热泪,远眺正在离去的李白。
如果是庸手中的庸手,可能还会让汪伦七情上脸高呼:“李白大哥,我们什么时候再见面啊?”
李白导演这时一定会喊“Cut”,他说:“别、别,镜头太煽情,而且小船与岸边隔着十几丈,汪伦啥表情我也看不清......还有你这么瞎嚷嚷,让不让我走啊?”
于是,李白的处理是:歌声响起后,镜头一切,转到碧波荡漾的“桃花潭水”(BGM必须响起)。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唐朝诗人中,王维被称作“诗中有画”;我认为李白是“诗中有电影”。他的《月下独酌》从节奏到画面都是电影式的,还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完全是意蕴深长的电影空镜头。
如果用视听想象去阅读,《赠汪伦》也是电影式的。
可能有人跳出来:“慢着,你不觉得这种用水深形容感情深厚的表达,有点烂俗吗?”
现在的确有点烂俗了。但是在唐朝,在李白的年代,这个就很新鲜。
我们一定很熟悉这样的说法: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
李白就是个天才。
你回忆一下:在李白之前,你读过哪首诗,明确将水深和情感的深厚进行类比的?
没有吧?我也没有。
当然,可能我们的阅读量十分有限,也许在李白之前还是有的。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李白应该是用这个类比写出最有名、最有影响诗句的诗人。
伟大诗人是语言的创造大师,他们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然后这种方式被广为接受,反哺和丰富语言,以致形成语言的定式。我们的汉语就是这样不断发展的。
远在盛唐,李白用潭水之深去形容汪伦的友情。影响到我们后世,继续用水深形容爱情、基情、党的恩情、两国人民的浓情,比水深、比海深、比太平洋还深,出现在各种诗歌、散文、歌曲、口号、讲话,以及你向老婆老公男朋友女朋友的花式表白中。
“情深似海“,百度百科说这个词起源于明代崔时佩的《西厢记》。这已经比李白用水深形容感情晚了七八百年。
李白的《赠汪伦》,有着转折变化的语言结构,有堪比电影视听的表现技巧,还顺带贡献一句众所周知并被后世不断延续、发展的修辞语言。
李白真牛X!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