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创作一首现代诗 现代诗是如何押韵的

本站作者 2023-06-26 15:12:00

自行创作一首现代诗

以冯志的十四行诗为例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作者丨冯至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在一间生疏的房里,它白昼时

是什么模样,我们都无从认识,

更不必说它的过去未来。原野——

一望无边地在我们窗外展开,

我们只依稀地记得在黄昏时

来的道路,便算是对它的认识,

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

闭上眼吧!让那些亲密的夜

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

我们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

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

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

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未来。

十四行的自由

十四行,也就是商籁体(sonnet),源于意大利的彼得拉克,后来又传入其他欧洲国家。莎士比亚写作一种经过变化了的十四行诗,成为这一诗体的代表诗人。

其实,在冯至写十四行之前,就有不少中国现代诗人尝试过这一体式,比如朱湘、闻一多、徐訏、卞之琳等等。不过,最成功的试验者应该还要数后来居上的冯至。冯至的十四行诗,将汉语的材质和西方的形式完美结合在一起,虽然数量不多,但颇有分量,带有典范的意味。

直接启发了冯至的,是里尔克的《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里尔克写十四行诗的独特之处是,他为原本固定、静止的格式注入了前人所没有的呼吸感。通过“变化、提高”的方法,里尔克令十四行诗容纳了更为自由的思想和精神。

同样是学习和模仿,冯至之所以“学”得比别人更好,是因为他最在意的并非谨严的音步、韵脚,而是成功把握了十四行的内在神韵,特别是经过里尔克消化、重构的神韵——讲究起承转合,有意义上的跌宕,并不平铺直叙或粘滞不前;在内容上,主要不是描写尘世的具体经验,而是从经验中抽离出带有哲理,并且避免了过于感性的抒情。

冯至曾在纪念里尔克的文章中写过,里尔克“使音乐的变为雕刻的,流动的变为结晶的,从浩无涯涘的海洋转向凝重的山岳”。这样的评价,也适用于冯至自己。

冯至在另一首十四行诗里写道:“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取水人取来椭圆的一瓶,/这点水就得到一个定形”;他希望这些诗像一面风旗,从而“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原本空虚缥缈的风、光线和“奔向远方的心意”都可以在“风旗”上留下痕迹、获得形式,变成可见可感之物。

在《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这首诗里,前两节使用“ABBA”的抱韵。抱韵,也就是第一句和第四句押韵,中间两句押另一个韵。于是声音和意义,便从两端合抱起来,整齐中亦有错落,恰如一个瓶子。这显示了十四行的某种意义:思绪本来是“泛滥无形的水”,只有装入瓶中,才可以获得稳定的形象。

(文章节选自《“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冯至的十四行诗》,作者李 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