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丈潭古诗的意思 唐诗解读——杜甫之《万丈潭》

本站作者 2023-06-28 11:23:00

万丈潭古诗的意思

青溪合冥莫,神物有显晦。

龙依积水蟠,窟压万丈内。

跼步凌垠堮,侧身下烟霭。

前临洪涛宽,却立苍石大。

山色一径尽,崖绝两壁对。

削成根虚无,倒影垂澹瀩。

黑如湾澴底,清见光炯碎。

孤云倒来深,飞鸟不在外。

高萝成帷幄,寒木累旌旆。

远川曲通流,嵌窦潜泄濑。

造幽无人境,发兴自我辈。

告归遗恨多,将老斯游最。

闭藏修鳞蛰,出入巨石碍。

何事暑天过,快意风雨会。

注:

万丈潭:在今甘肃成县东 南七里的飞龙峡内。此处崖壁陡悄,东河流到这里,飞流直下,形成瀑布 跌入石潭内,发出雷鸣般的巨响,即为万丈潭。俗传有龙自潭飞出,今称龙潭。

冥寞:幽深莫测。

显晦:时显时隐。

蟠:弯曲而伏。

窟压万丈内:潭底下还有深洞。

蹁步:弯曲而行。

凌:升、登。特指升到非常高的地方。

烟霭:云气。

根:崖脚。说“根虚无”,意思是两岸的峭壁倾斜,在顶上看不见崖脚,给人以无崖脚之感。

澹對:水迂回清澈的样子。

澴:流水弯曲涌起。

飞鸟不在外:是说万丈潭很大,鸟不管怎么飞,也可以从潭中望见它的倒影。

萝:植物名,又叫莪蒿。

帷幄:帷幕。

旌旆:泛指旌旗。

“远川”二句:意思是远方的河水蜿蜒而来,至峡谷,入断石间,形成瀑布,然后潜流而去。

濑:湍急的水。

造幽:天设地造的幽雅境地。

发兴:激发意兴。

告归:原指旧时官吏告假还多,这里是告别的意思。

斯游最:这次游览最为惬意称心。

闭藏:闭塞掩藏。

修鳞:长龙。鳞,泛指有鳞甲的动物,这里指龙。

何当:什么时候。

“快意”句:心意畅快地观看蛰龙飞腾风云际会。

解读:

这首诗是诗人在同谷县游览观赏万丈潭胜景的作品,是在同谷县留下的唯一写景抒情诗。诗人并不单为写景而写景,而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这种把国家前途、民众命运时刻挂在心怀,并且自然地糅和在写景状物诗中的手法,正是杜诗的思想特点,也是诗人艺术造诣的独到之处。

“青溪”四句领起全篇,总写万丈潭的概貌和传说。诗以“含冥寞”“有显晦”开头,同时通过水中蛟龙,潭底神窟这些神话传说的描绘,首先给万丈潭蒙上一层神秘奇异光彩。突出万丈潭的迷人景象同时,为下文的描写创造了浓郁的气氛。

“跼步”以下十六句,是对万丈潭的具体描绘。诗人登上山顶,下对烟霭,观“洪涛”,览“苍石”,从历尽高下前后的感觉,具体写出万丈潭周围的奇险高峻。“一径尽”极言山路直上云霄,“两壁对”写崖壁陡峭,互相对峙。“削成”四句,写诗人俯视万丈潭时所见。由于岸崖笔直,加之又是俯视,因此崖脚不可见,只有崖身的倒影在清澈的潭水中浮动。一个“削”字,一个“垂”字,用得形象逼真,生动传神。“黑知”句写潭底,由于深不可见,因此说“黑知”,“清见”句写水面波光。因为波光闪烁可睹,所以说“清见”。“孤云”八句写潭水四周。“孤云”句写潭深,“飞鸟”句状潭广。“高萝”两句写岸边草木,“成帷幄”,“垒旌旆”,都是状拟其多的。“远川”两句写注入万丈潭的河水,“曲通流”摹写河水蜿蜓曲折而来之状,是远眺,“潜泄濑”形容暗流到达潭边以后的情景,是近观。以上十六句诗对万丈潭作了多方面细致入微的描写。

“造幽”以下八句是作者的感慨。杜甫这一年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接着又弃官西行,因此常为抱负不得施展而伤感。即使万丈潭这样优美悦目的景象,也不能使他迷醉。所以诗中尽管说“斯游最”,但又有“遗恨多”之叹。因而在“闭藏”以下四句中作者又回到诗篇开头提到的“神物”上来。诗中以“巨石碍”照应中段十八句关于万丈潭的描绘,并以此作为潭龙不能腾跃的障碍--这实际上象征着国家不能兴旺,贤才不得施展等种种令人失望忧虑的现象。所以诗人渴望扫除障碍,期待“炎天”尽快过去,风云际会,好使困龙腾空,遨游九霄。

全诗通过对万丈潭幽美神奇景色的描绘,饱含着诗人急切报国的一片忠心和满腔热情,抒发了诗人热切盼望蛰龙飞腾,振兴国运的政治情怀。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