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概论
第一章 民间音乐
民歌的体裁分类及艺术特征
根据汉族民歌的音乐形态和节奏特点,汉族民歌的体裁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二、山 歌
(一)概 况
山歌产生在野外劳动和生活之中,亦称“山野之歌”。是劳动人民用以自由抒发感情的民间歌曲。
山歌多在空旷的野外演唱,不受劳动动作的限制,演唱者可以无所拘束地抒发内心情绪。所以山歌的音乐节奏一般都比较自由,音调比较悠长,声音高亢、嘹亮,较多使用自由延长音。
许多山歌在曲首之前加上呼唤性衬词、衬句,它既能抒发感情,又具有山歌的特点,还常常给山歌音乐带来显著的地区和民族特色。
山歌的形成有两条途径:
1.在山野劳动生活中直接产生的。在空旷的山野或某些特定的功用时,为了表抒感情,为了特定的需要而产生的某些抒情性、实用性的曲调,经过一定时间传唱的磨练与加工,逐渐形成了山歌。
2.从小调转化而来。有些小调歌曲在山野劳动生活中唱用,使它逐步具备了山歌的某些特征,转化为山歌体裁。
山歌主要有抒发感情,倾诉、宣泄郁结在心头的愁闷,提神散闷、消除疲劳,以及在野外交际、联系和吆喝牲畜的功用。山歌的音乐坦率、直露、热情、奔放。山歌的内容广泛,歌词带有即兴性。山歌的曲调地方色彩鲜明,更接近于自然语言形态。
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山歌,有自己习用的民间称谓,即所谓的“歌种”。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牧歌”,青海、甘肃、宁夏的“花儿”,湖北的“赶五句”,四川的“晨歌”、“扬歌”,安徽的“慢赶牛”、“挣颈红”,云南的“调子”,苗族的“飞歌”等等。
(二)山歌的种类
山歌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
1.一般山歌
一般山歌是山歌中最基本、最典型的一类,集中并单纯地体现了山歌体裁的基本特征。一般山歌主要有西北地区的信天游、花儿、爬山调、山曲和南方的兴国山歌、柳州山歌、温州山歌等。
(1)信天游(亦称“顺天游”)。主要流行在陕西的北部和与其接壤的宁夏、甘肃的东部,山西的西部以及内蒙古的西南地区。信天游的音乐由上下两乐段构成,唱词并无严格的规定,但往往比较对称。其主要内容为爱情和诉苦两个方面。传统信天游的曲调有一百多种。
(2)山曲(亦称“酸曲儿”)。主要流行在山西的西北部、陕西北部榆林地区和内蒙古的西部一带。山曲的音乐结构由上下两乐段反复而构成,上下句的前半曲调常常相似,有时两句只是在尾部落音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结构功能。山曲的旋法起伏较大,音调有时受到蒙古族民歌的影响。
(3)花儿(亦称“少年”)。主要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这里是多民族杂居地区,花儿不但在汉族中流行,也在当地的回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东乡族、藏族和裕固族中十分流行。花儿的曲调多以“令”相称,如撒拉令、河州令、白牡丹令、呛啷啷令等一百多种。花儿的旋律起伏大、音域宽,连续的音程跳进较多,音乐进行常曲折而多层次。花儿节奏宽广自由,唱法大部分为真、假声结合使用。音乐结构为上下两句体或其扩展形式。
(4)爬山调。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山西的西北部以及陕西的北部(榆林地区)一带。其音乐结构是由上下句乐段的多次反复构成,上下句的前半曲调常常相同,有时两句仅因句尾落音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结构功能。爬山调的旋法比信天游起伏更大,常有八度以上的大跳音程,旋律音调有时受蒙古族民歌的影响,在两句的句间或下句的句尾加唱称谓性的衬腔。
(5)江浙山歌。是指流行于江浙一带山歌的统称,与北方山歌相比,江浙山歌没有集中的歌种。基本曲调数量较少,常常是一个地方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基本曲调。江浙山歌音乐形式自由,歌词多变化,即兴性强,句式结构变化幅度较大。以基本曲调的各种变化形式来适应不同的唱词和情绪,产生出了多种多样的南方山歌。江浙山歌的基本结构形态为四句体,旋法以级进为主,音域较窄,旋律婉转秀丽。
(6)西南山歌。是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山歌。我国西南地区不同省份的文化形态、民族分布以及风俗传统上的差异,这里的山歌在基本风格大体一致的情况下,又具有气质和性格上的不同特色。四川省的山歌刚劲、幽默,体现出深厚的汉民族文化传统。云南省的汉族山歌比四川和贵州的山歌要更丰富多彩一些,常常带有山野的泥土气息和清新韵味。云南的汉族山歌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有的曲调起伏度很大,大音程跳进多,旋律起伏的过程往往很急促,非常开朗、豪爽;有的曲调级进多于跳进,旋律的进行曲折婉转,非常细腻,并富有装饰性。贵州的汉族山歌则显得非常古朴、深沉,更带有原始的自然魅力。
(7)湖南山歌。广为流传于湖南省的各地区。当地人把湖南山歌归纳为“高腔”、“平腔”和“低腔”三种。高腔山歌流传于湘中、湖北,节奏自由,音调高亢,拖腔长,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假声歌唱;平腔山歌悠远绵长,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真声歌唱;低腔山歌优美柔和,节奏性强,音量小,由妇女在室内歌唱。
2.田秧山歌
田秧山歌在民间一般称作:“田秧歌”,有的地方又叫:“田歌”、“秧歌”、“秧号子”、“薅草歌”、“薅秧歌”、“薅草锣鼓”、“打闹”、“调子”或“号子”等等。
田秧山歌主要是在插秧、除草、车水等劳动中传唱。田秧山歌产生于劳动,并应用于劳动。具有驱除疲劳、振奋劳动者情绪的实际功用。但因田秧山歌所伴随的劳动协作不强,不要求其音乐必须符合劳动的节奏。它以山歌体裁为主,又常综合有号子和小调的因素。有些田秧山歌因曲调优美动人,传唱范围逐渐扩大,甚至唱进了庙会、茶馆。有些田秧歌还具有相当高的歌唱技巧。喜庆节日时还有山歌班竞技赛歌的热闹场面。
3.放牧山歌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在田野劳动时为吆喝牧畜或相互间问答逗趣所唱,演唱者大多是农村的牧童们,此类山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歌曲中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
(三)山歌的艺术特征
1.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自由、奔放的音乐性格
山歌的音乐表现是以坦率、直露、真切的表现方法,去展露出歌词中所蕴含的感情。不论山歌的歌词是否含蓄和曲折,有时,甚至将歌词的未尽之意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即便歌唱的是悲哀的内容,山歌的音乐也并不细腻、压抑。而是尽情地、强烈地表达出内心的激情。
2.节奏、节拍的自由、悠长
山歌一般无规整节拍,节奏悠长、自由,这主要是在陈述唱词的部分,山歌音乐的节奏接近自然语言的节奏,其目的是直接而清晰地说出心中的话;在唱词的词组或句逗的后面,也就是旋律的乐节或乐句的尾部,山歌常常出现自由延长音,为的是尽情抒发心中的慨叹。唱词陈述部分有规律的密集的节奏,与感情咏叹时的自由延长音形成了密集与宽放、规律与自由的鲜明对比,强化了音乐的表现力。
3.曲调的高亢
山歌一般具有跳进多、起伏大、音域广、音区较高的特点。在北部、西部的山歌中尤其是这样。山歌全曲的最高音往往出现在曲首部分,不但富于激情,还具有呼唤和引人注意的作用。
4.曲式结构
在山歌中,最常见的曲式结构是二句体和四句体乐段。北方山歌大多为对应式的上下二句体结构,例如信天游、山曲、花儿等。南方山歌较常见的四句体结构。这些四句体结构多为二句体结构的发展变化形式,构成了起、承、转、合式的四句结构。
在湘、鄂、川、陕南一带流行的“五句子”山歌,仍以上下句为基础,后两句是前两句的反复,中间一句可能是第一句的变尾,或是一、二句的综合,也可能是新的音乐材料。
在陕南、四川、云南一带,流行一种民间称为“联八句”的山歌,即在两个反复或变化反复的上下句乐段之间,插入速度较快,数板性质的四个乐句乐段,总共有八句,故名“联八句”。这种结构具有三部性,属于单三部曲式。有时中间插入更多的乐句,但仍以“联八句”相称。在有些地区和民族当中,还有一些变体结构如“二句半”、“五句半”等结构形式。
5.乐句变化形式
山歌的乐句变化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自由延长音,由于音乐抒咏而引起的乐句结构变化。
(2)夹垛,由于唱词陈述而引起的乐句结构变化。
(3)前后加腔,乐段结构之外的扩展。
未完待续......
书名:《中国民族音乐概论(修订版)》
编著:程天健
直接购买此书
购
书
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