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对自己的自述诗句(对杜甫的认识)

本站作者 2023-07-05 13:35:00

杜甫对自己的自述诗句

对杜甫的认识

年少的意气风发,到晚年的颠沛流离,命运的起伏,时间磨平了棱角,然终不能磨灭一个人的意志。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他,就是他,时代巨轮里沉淀的伟大的诗人,杜甫。

关键字:

饱经忧患,忧国忧民,民族精神,爱国情怀,现实主义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影响深远。他被世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青少无忧,生活快意。杜甫少年时期家庭环境优越,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自小好学,七岁便能作诗,百受夸赞。因此,他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看过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听过李龟年的歌声,赏过画圣吴道子的画作等。世间的美好似乎与他环环相扣,惬意的生活让人心生向往。

年少壮游,历览四方。杜甫于开元十九年开始漫游各地,赏遍各地的山川美景。此后,并于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了进士考试,虽落第,却对他无丝毫影响。生活的美满让他无忧无虑,无拘无束,不为世俗所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见杜甫于年少时代不平凡的报负。

中年失意,奔波流浪。然而,中年时期的杜甫,生活显然没有那么惬意。天宝六年,杜甫参加了第二次科举考试。不幸的是,当年参考的考生全部落第。仕途失意,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决意离开长安,四处辗转奔波。“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是杜甫困守长安,心情落寞的呻吟。

老年凄惨,穷困潦倒。相比中年,杜甫的晚年生活显得格外凄惨。“安史之乱”,杜甫亲眼所见百姓在乱世深渊,酷吏压迫下水深火热的生活。“三吏”“三别”皆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杜甫对百姓们深表同情,却又无可奈何。当时的杜甫又何尝不处于这万丈深渊呢?此时的杜甫也是靠友人的接济才勉强有一个栖身之所。“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出,雨脚如麻未断绝”,不言而喻,杜甫一家的生活甚是凄苦。

杜甫的一生饱经忧患,颠沛流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杜甫在“安史之乱”结束四年之后所作。杜甫沦落他乡,病魔缠身,于高楼上感慨身世的无奈,略显悲凉。从有到无,这整个过程显得戏剧化,今夕对比,又显得无奈心酸。

杜甫虽才华横溢,却无处施展,这无疑是时代的损失。然而杜甫的身上绝不乏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不乏对事业满腔的壮志豪情,更不乏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沉重的责任感。他嫉恶如仇,敢于对腐败的朝廷和黑暗的社会予以批评;忧国忧民,即便身处逆境,也时刻不忘关怀身处困境的百姓,担忧国家的前途命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逆境中,他向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对自身不幸遭遇的哀叹,更是其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而这恰恰让人动容,直击灵魂。此外,杜甫的诗歌也不仅折射出了对当代时社会黑暗深刻的批判认识,更彰显了时代赋予我们的民族精神。

杜甫,是时代巨轮里沉淀下来的诗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其特有的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使命感当为世人所推崇。人人生而不凡,当不甘沉沦,向阳生长,肩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为国家,更为自己!

纵使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参考文献

(1) 唐·杜甫《望岳》

(2)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唐·杜甫《登高》

(5) 诗圣杜甫.中国网

(6) 杜甫.《全唐诗·壮游》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