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的古语(如何理解“欲速则不达”)
“欲速则不达”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最早出自于《论语·子路》。
“欲速则不达”指违背规律、一味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欲:想要。达:达到)。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定语、分句,多含贬义。
也说“欲速不达”。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欲速则不达”即出自于此。
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有很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叫子夏。子夏是孔子七十二个得意弟子之一,他一生好学,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
子夏家境贫寒,但他并不愿意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去争取,因此养成了孤傲而坚强的性格。
他一生继承孔子的事业,以身作则,活到老学到老,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有一年,子夏因为才能出众被派到莒父这个地方做地方官。临行之前,他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告诉他:“欲速则不达。做事情不要那么着急,不要因为眼前一些微小的好处而忘了大局。一味地求快非但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反而容易误了大事。”子夏听了深受启发,就带着孔子的教诲前往莒父上任去了。
《韩非子》中也记载了一个欲速则不达的故事:春秋末期,有一次齐国的国君齐景公正在海边游玩,忽然接到侍者的报告:“相国晏婴病重,十分危险!”晏婴是长期帮助齐景公治理国家的功臣,威望非常高。
景公得到这个消息,非常着急,立刻下令火速返回都城。他挑选最好的驭手驾车,挑选最好的马拉车。在车上,他不住地催促,“快点跑!快点跑!”虽然马车跑得飞快,但景公仍然觉得太慢。于是他把驭手推到一边,自己拿起鞭子赶车。
这样跑了一阵,他还是觉得不够快。他心急如焚,干脆跳下车子奔跑起来,跑了一会,便累得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景公当然不比有四条腿的马跑得快,他一心想快,但这样做的结果反而更慢,根本达不到他的预期目的。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孔子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在劝人戒骄戒躁。《论语》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还有“小不忍,则乱大谋”、“三思而后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都是劝人稳中求胜。
现代社会,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心态和处世态度本应该继承古人所倡导的沉稳,然而,不少人似乎少了些耐心,多了些急躁;少了些冷静,多了些盲目;少了脚踏实地,多了急于求成。
为了追求财富的快速增长,本身没有真正实力和本事,却盲目加大杠杆,到处贷款、办理信用卡,负债买房买车,只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最后有多少资不抵债,入不敷出导致破产。目前全国各地的法拍房市场越发活跃,也见证了更多不务实的国人最终的命运走向。自己挖的坑最终还是要自己填。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到处挖坑最后全是坑,要深挖一口井才会有水喝,继续深挖会出石油,那就是油田了。
浮躁是一种消极情绪,一种并不可取的生活态度。人浮躁了,会终日处在又忙又烦的应急状态中,脾气会暴躁,神经会紧绷,长久下来,会被生活的急流所挟裹。凡成事者,要心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这个道理并不难懂。
生活中,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循序渐进,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后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一个人只有摆脱了速成心理,一步步地积极努力,步步为营,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人做事眼光要远一点,不仅要看到近期的得失,还要看到长远的影响。
俗话说“饭要一口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因此,像“一步登天”之类不科学的想法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取的,只有经过时间的累积,才能实现理想,叩开成功的大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