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朦胧的诗人(如何评价朦胧诗 )

本站作者 2023-07-12 09:37:00

意境朦胧的诗人

谢邀。看过了其他答主的回答之后,决定还是有必要来答一个。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朦胧诗”的概念从何而来。

不管是现在人说当年李商隐写的就是“朦胧诗”还是如何,“朦胧诗”作为文学史上一个专属名词,这个概念是1980年章明在《诗刊》上发表的一片怼新诗潮的文章时提出的,文章名就叫《令人气闷的“朦胧”》,全文网上可以找到,就不转载了,大意就是说有些所谓的诗人啊,写的诗让他看不懂,没有直截了当让读者一目了然你要说什么,章老先生很生气,这种诗就叫“朦胧诗”。章老先生是带着否定的态度写的,这篇文章在当时得到了不少老一辈作家的认可,当然这是有一定的历史因素的。

现在我们当然知道,章老爷子的这篇文章是具有历史局限性的,作为1925年生人,看惯了从新民歌运动开始到文革口号写作,耳濡目染都是贺敬之郭小川之类靠嗓门的“诗歌”,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当然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尤其是还是北岛、顾城、舒婷、食指、江河、杨炼、梁小斌、芒克这些小年轻搞出来的东西,当然会不屑一顾。这里有一个题外话,当时这篇文章主要怼的还是主张现实主义和现代派的九叶派,而九叶派早在建国之后就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不为主流所认可,所以章明最初的用意其实也是很简单且可以理解的。

然而作为当时风头正劲的新诗潮,莫名其妙被怼了,当然会有所回应,而这些回应最权威的还不完全是《今天》阵营出来的,而是“三个崛起”的理论支撑,其中最著名的是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对陈腐的所谓主流文学界对于诗歌的陈旧认识进行了驳斥,提出了朦胧诗的理论,确定了地位。

具体而言,“三个崛起”提出了以下三个主张:

第一、朦胧诗代表了由非我向自我、非人向人的回归的趋势。

第二、朦胧诗代表了回归艺术本身的趋势。

第三、提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呼声,公开亮出了现代主义的旗帜。

其实结合之前来看,不管是苏区左翼文学,还是建国后的十七年文学、十年动乱和回归者文学来看,这些其实都可以视为一个整体、一个贯穿下来的大型的主张集合体。即文学的去人性化、文学为政治服务、功利目的。

而对照朦胧诗的主张,就会发现,朦胧诗的出现,并非是新旧文学潮流的冲击,而更是文学活动中的人文精神与政治效用之间的冲突,是人性化与去人性化的冲突,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冲突,是现实主义与所谓革命浪漫主义之间的冲突,是有棱有角的个体与毫无特性的群体之间的冲突。朦胧诗的出现,其实是发出了一个人文回归的信号,而纵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人文关怀只有在20世纪前、中叶发生了缺席,人不再是活生生、知冷热、有悲喜的人,而成为了集体机器上的一颗毫无自主的螺丝钉,而集体也需要个体如此。

所以说,任何思想的进步,或者说突破,都是先从文学上发生的。

因此,朦胧诗在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意义,恐怕就是担当了这个思想先驱的角色。

而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朦胧诗可以说是建国以来,第一个提出了回归艺术本身的主张的流派。众所周知,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所区分的地方,不仅在于它的格式体例不同,更在于它的美学特征、发生方式、艺术手法的不同。看看五十到七十年代的“诗歌”,没有这些,就都沦为了大嗓门的口号,简单粗暴毫无价值。而从同一时间的部分白洋淀诗歌中也可以看出来,诗歌技巧并没有被失去,它在地下生长,生机蓬勃。

因此,以白洋淀诗歌为主力的《今天》派,在80年代初,以朦胧诗的身份登上台面之后,迅速复活了诗歌的语言魅力和艺术魅力,引发狂热,收获了大量读者的热爱,并迅速成为一种现象级文学事件,一方面是在长期的思想压抑下乍逢思想解放的新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长期的艺术荒漠后,突然发现诗歌艺术这一文学桂冠上的明珠没有失落,反而在荒漠中熠熠生辉的狂喜。

然而朦胧诗作为一个流派,实际上的寿命是很短暂的,从1980年“三个崛起”提出,到1986年流派大展、诸多流派百花齐放,朦胧诗实际上只存在了6年,朦胧诗的干将们便各自发展出了各自的理论主张。客观的讲,朦胧诗只是举起了了人文主义复兴的大旗,提出了诗歌回归艺术的主张,而并非主张诗歌都要朦胧,这是现代诗歌的起点,也是基本功,更是许多人诗歌生涯必经的第一步,在那之后,中国现代诗歌离开了工具论、唯宣传至上政治至上的阶段,正式进入了成长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