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的诗(详解《陌上桑》)

本站作者 2023-08-01 01:06:00

陌上桑的诗

今天偶然读到梁简文帝萧纲的一首诗《采桑》,三读不通,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或许我们从头到尾就误解了《陌上桑》,误解了当时的那一批作者。《陌上桑》中,既没有强抢民女的使君从而没有罗敷对使君的反抗,也没有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陌上桑》仅仅是在歌颂爱情和少女对爱情的向往。罗敷就是没看上使君罢了。

一切从“桑树林”说起。

一、

先秦时代,民风淳朴,男女享有充分的恋爱自由,比如《诗经 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眼瞎自己选了个渣男。既然是自由恋爱,那么他们在哪里谈恋爱约会呢?就是在城外的桑树林啊。如《诗经 桑中》所言:

桑中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在桑树林中等我啊,邀请我到上宫去啊,送我到淇水边上啊。”诗中美女是生活在大城市“沫”的贵族,去城市外边采桑。

中国很早以前就开始养蚕,养蚕必采桑叶,采桑叶者多为女子。就如同女生宿舍楼下总有男同学一样,桑树林中女子众多,当然也就是少不了男子围绕。这样一来,对于女性来说,桑树林不仅仅是工作的地方,同时也是展现个人魅力寻找如意郎君的合适场所。即使去工作,也要打扮得漂漂亮亮。

这样的风俗,到魏晋未衰。如《采桑度》所言:

采桑度七首(南北朝民歌)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

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

冶游采桑女,尽有芳春色。

姿容应春媚,粉黛不加饰。

系条采春桑,采叶何纷纷。

采桑不装钩,牵坏紫罗裙。

语欢稍养蚕,一头养百塸。

奈当黑瘦尽,桑叶常不周。

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

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

采桑盛阳月,绿叶何翩翩。

攀条上树表,牵坏紫罗裙。

伪蚕化作茧,烂熳不成丝。

徒劳无所获,养蚕持底为?

可以看到,在这几首中,既有采桑是工作的一面,如“奈当黑瘦尽,桑叶常不周”,也有采桑是冶游的一面,少女出门时仔细打扮,美美哒,如“姿容应春媚,粉黛不加饰”。如果多问一句,采桑到底是工作为主还是冶游为主呢?我觉得是冶游,因为“养蚕不满百,哪得罗绣襦”,没有养蚕赚来的钱,哪能有漂亮衣服穿啊。

《采桑度》还只是说少女采桑要认真妆扮,但还是没有说透,是为了什么妆扮呢?我们来看下面这首诗。

洛阳道(南北朝·岑之敬)

喧喧洛水滨,郁郁小平津。

路傍桃李节,陌上采桑春。

聚车看卫玠,连手望安仁。

复有能留客,莫愁娇态新。

诗中说得明白,这是采桑时节。在当时的一线大城市洛阳城的郊区(这里可能以洛阳代指当时首都建邺),有桃花李花有桑树林和采桑的女子。这些女子在干什么呢?在看美男子啊。而且想着,如果能留下娇客,采桑女子(莫愁也是古代美女的通用称呼,“洛阳女儿名莫愁”)更会有一番娇态。

解释一下第三联,卫玠和安仁。

看杀卫玠:

《世说新语》: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掷果盈车:

《世说新语》: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邀,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南朝梁·刘孝标注引《语林》曰:「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张孟阳至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投之,亦满车。」

(注,潘岳字安仁,即常说的那个美男子潘安)

当时的女人就是那么开放大胆,路上看到美男子,能“连手共萦之”,围成一圈把美男子围到正中。今日女子与之相比,矜持多了。而且,读到“掷果盈车”,不由想起了诗经中的《木瓜》。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向美男子扔水果,这都是有传统的。

我想当时的美男子应该非常享受这种万众瞩目人人喜爱的生活环境(丑男子自觉地闭嘴)。有人写诗道:

洛阳道(南北朝·沈约)

洛阳大道中,佳丽实无比。

燕裙傍日开,赵带随风靡。

领上蒲萄绣,腰中合欢绮。

佳人殊未来,薄暮空徙倚。

中间二联是写佳人妆扮,不细读。只看首末二联。还是在洛阳大道上,作者看到“佳人殊未来”,就直到傍晚都在徘徊,留恋不去。薄暮即傍晚,徙倚即徘徊。佳人殊未来,傍晚空徘徊。女人看美男,男人也看美女啊。

以“洛阳道”为题的诗,很多都是在写类似内容。摘几首如下。

和湘东王横吹曲三首 洛阳道(南北朝·萧纲)

其二

洛阳佳丽所,大道满春光。

游童初挟弹,蚕妾始提筐。

金鞍照龙马,罗袂拂春桑。

玉车争晚入,潘果溢高箱。

洛阳道(南北朝车〈喿攵〉)

洛阳道八达,洛阳城九重。

重关如隐起,双阙似芙蓉。

王孙重行乐,公子好游从。

别有倾人处,佳丽夜相逢。

洛阳道二首 (南北朝·徐陵)

其一

绿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

东门向金马,南陌接铜驼。

华轩翼葆吹,飞盖响鸣珂。

潘郎车欲满,无奈掷花何。

其二

洛阳驰道上,春日起尘埃。

濯龙望如雾,河桥渡似雷。

闻珂知马蹀,傍幰见甍开。

相看不得语,密意眼中来。

二、

花了那么多的篇幅,终于把《陌上桑》的时代背景介绍完了。读到这里,我们就能回答几个常被提出来而往往得不到完美解答的问题。在此之前,我们再把《陌上桑》读一遍。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问题一:诗中的罗敷是什么身份?

如果只从《陌上桑》这首诗来看,我们只能说罗敷是一个城市中的少女,年龄十五到二十之间,需要出城或在城市里采桑。如果结合上面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描述罗敷:

罗敷是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女孩子,可能罗敷就是洛阳人。罗敷年轻漂亮,家境不错,爱梳妆打扮,春天的时候,去郊外采桑游玩,顺便看看美男子给自己找夫婿。罗敷并不以采桑为生,采桑只是习俗或者游玩的借口。

问题二:罗敷为什么能有那么多好衣服?为什么采桑还打扮得那么漂亮?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罗敷就是一线大城市的女孩子,出身富裕,不缺少衣服妆饰。罗敷采桑,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冶游,是看美男子,当然要打扮得漂亮。

问题三:使君是什么人?使君在强抢民女吗?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当时的洛阳城,女子出门采桑看男子,男子看采桑女子,是风气,是习俗,双方都不以为怪。使君只是出门看美女的其中一人。如果双方看对眼了,可能就互定终身择期嫁娶了。在《陌上桑》中,使君看上了罗敷,并去求爱,是正常流程,并不涉及强迫。当然罗敷没看上使君。

结客少年场行(南北朝·庾信)

结客少年场,春风满路香。

歌撩李都尉,果掷潘河阳。

隔花遥劝酒,就水更移床。

今年喜夫婿,新拜羽林郎。

定知刘碧玉,偷嫁汝南王。

上面这首诗中,双方有意,最终女子“偷嫁”。可谓是郎情妾意了。

问题四:罗敷的丈夫真实存在吗?为什么罗敷和丈夫年龄差那么多?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面的一系列诗中,所描写的都是未婚女子,都是准备找夫婿的女子。推知罗敷应该也是未婚,其所描绘的丈夫形象,应该是罗敷的理想型,而使君不符合这个理想型。罗敷所描绘的,其实是丈夫的仕途发展路线,是对丈夫的期待。

问题五:为什么诗中人的身份都是使君专城这种大官僚呢?

这个问题呢……其实从古代诗歌传统上讲,几乎不会描写底层人民。《陌上桑》也是如此。罗敷是住楼房的城市女子,可能自身就是贵族或者小贵族。向罗敷求爱的、以及会被罗敷求爱的,都是当时的上层阶级。所以出现使君专城等等并不奇怪。

换句话说,罗敷、使君和罗敷口中的丈夫,都处于同一个阶级。无论罗敷选择谁,都不存在“拜金”因素,而只是门当户对前提下的自由恋爱。

问题六:女主人公为什么叫秦罗敷?

这个吧,当时就是爱这么写,一个罗敷一个莫愁,诗歌中常见这俩名字。谁知道为什么都叫这个。也许是偷懒+方便吧。

三、

《陌上桑》相关的内容,已经基本说完了。现在要说的,是陌上桑的时代问题,以及,当时《陌上桑》是诗歌写作中的热门题材,作品很多,我们可以看看其他人是如何写这个题材的,并通过其他人的同题作品,反过来印证我对上面几个问题的回答。

艳歌行(魏晋:傅玄)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字为罗敷。

首戴金翠饰,耳缀明月珠。白素为下裾,丹霞为上襦。

一顾倾朝市,再顾国为虚。问女居安在,堂在城南居。

青楼临大巷,幽门结重枢。使君自南来,驷马立踟蹰。

遣吏谢贤女,岂可同行车。斯女长跪对,使君言何殊。

使君自有妇,贱妾有鄙夫。天地正厥位,愿君改其图。

这首《艳歌行》和《陌上桑》全同,只是《陌上桑》写得更细致,是《艳歌行》的扩展。但不同的是,《艳歌行》中没有采桑情节。这是重大区别。根据“层累说”原则,一个故事总是越到后期越是细节丰富情节曲折,因此可以认为《陌上桑》在《艳歌行》之后。

注意一个细节,《艳歌行》中说“驷马立踟蹰”,《陌上桑》中说“五马立踟蹰”,根据徐洪火先生的《谈“五马”》《再谈“五马”》两文,可以认为五马是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的说法,也可侧面证明《陌上桑》的写作时代。另外,我稍微检索了一下,“五马”一词南北朝以后才出现,“驷马”则先秦即有。

通过以上论证,可以证明《陌上桑》为南北朝时期作品。各种资料上说这是东汉作品应该有误。并且通过我上面的时代背景分析,甚至可以认为《陌上桑》是在《艳歌行》的基础上扩写而来,写的是南朝风俗,甚至可能就是建邺地方的风俗。罗敷是个南方人啊。

日出东南隅行(南北朝·徐伯阳)  

朱城璧日启朱扉,青楼含照本晖晖。

远映陌上春桑叶,斜入秦家缃绮衣。

罗敷妆粉能佳丽,镜前新梳倭堕髻。

圆笼袅袅挂青丝,铁钩冉冉胜丹桂。

蚕饥日晚暂生愁,忽逢使君南陌头。

五马停珂遣借问,双脸含娇特好羞。

妾婿府中轻小吏,即今来往专城里。

欲识东方千骑归,蔼蔼日暮红尘起。

这首歌和《陌上桑》内容完全一样。注意“双脸含娇特好羞”一句,可以看出罗敷并没有生气,或许反而因为有人追求而暗自高兴。另外这位罗敷的丈夫,不再是“专居”,而只是个小吏,年龄上应该也和罗敷相配。千骑归来时,罗敷丈夫是千骑之一。

茱萸女(南北朝·萧纲)

茱萸生狭斜,结子复衔花。

遇逢纤手摘,滥得映铅华。

杂与鬟簪插,偶逐鬓钿斜。

东西争赠玉,纵横来问家。

不无夫婿马,空驻使君车。

这首中的女主人公虽然不再“采桑”,但依然美丽,引得众人追求,“东西争赠玉,纵横来问家”,都准备定亲下聘呢。但可惜啊,还是因为有丈夫所以“空驻使君车”。

采桑(南北朝·张正见)

春楼曙鸟惊,蚕妾候初晴。

迎风金珥落,向日玉钗明。

徙顾移笼影,攀钩动钏声。

叶高知手弱,枝软觉身轻。

人多羞借问,年少怯逢迎。

恐疑夫婿远,聊复答专城。

这首最后一联是说,别人都喜欢我,我怕别人怀疑我家丈夫太远了(怕我寂寞空虚冷?),我就暂且说我家丈夫是专城那样的大官吧。这首诗,我怀疑是作者读过《陌上桑》之后所作,因为最后一联,如果没有《陌上桑》为前提,是很难理解的。

万山见采桑人诗(南北朝·刘邈)

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

逐伴西蚕路,相携南陌头。

叶尽时移树,枝高乍易钩。

丝绳挂且脱,金笼写复收。

蚕饥日已暮,讵为使君留。

这一首拒绝使君的理由是什么呢?因为我采桑结束该回去了,蚕都饿了。理由够实在。

不再举同类的诗,举两首立意相反的,罗敷爱上使君。

采桑(南北朝·陈叔宝)

春楼髻梳罢,南陌竞相随。

去后花丛散,风来香处移。

广袖承朝日,长鬟碍聚枝。

柯新攀易断,叶嫩摘前萎。

采蘩钩手弱,微汗杂妆垂。

不应归独早,堪为使君知。

采桑(唐·刘希夷)  

题注:一作相和歌辞 采桑

杨柳送行人,青青西入秦。

谁家采桑女,楼上不胜春。

盈盈灞水曲,步步春芳绿。

红脸耀明珠,绛唇含白玉。

回首渭桥东,遥怜树色同。

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

携笼长叹息,逶迤恋春色。

看花若有情,倚树疑无力。

薄暮思悠悠,使君南陌头。

相逢不相识,归去梦青楼。

最后把引起我这个答案的那首诗放出来吧。

采桑(南北朝萧纲)

春色映空来,先发院边梅。细萍重叠长,新花历乱开。连珂往淇上,接幰至丛台。

丛台可怜妾,当窗望飞蝶。忌趺行衫领,熨斗成裙摄。下床着珠佩,捉镜安花镊。

薄晚畏蚕饥,竞采春桑叶。寄语采桑伴,讶今春日短。枝高攀不及,叶细笼难满。

年年将使君,历乱遣相闻。欲知琴里意,还赠锦中文。何当照梁日,还作入山云。

重门皆已闭,方知留客袂。可怜黄金络,复以青丝系。必也为人时,谁令畏夫婿。

“薄晚畏蚕饥,竞采春桑叶。寄语采桑伴,讶今春日短。”这四句写得有趣。全诗主旨是为使君感到可惜,谁让你当时畏惧夫婿呢?不畏惧夫婿就把罗敷抢到手了。

四、

如果说一定要给《陌上桑》定一个高大上的主题的话,我觉得就是“古代女子忠诚于丈夫”这个主题了。这也符合先秦以后贞洁观越来越深入人心的趋势。这一主题下,比较早的一首诗是《羽林郎》,最好的一首诗是《节妇吟》。

羽林郎(汉·辛延年)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馀。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爚,翠盖空踟蹰。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鲙鲤鱼。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内容和《艳歌行》《陌上桑》相似,但主旨更为明确,直接点明“女子重前夫”。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唐代 ·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除了没有“采桑”之外,这首和《陌上桑》在立意和人物设置上相差不大,但描写详略极为不同,更为精炼。“恨不相逢未嫁时”一句千古称道。这首可见张籍的炉锤之功。

全文结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