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代表作短诗 自然之中现真淳——陶渊明诗歌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大诗人,陶渊明的最大贡献,是把田园生活题材带进诗中。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本赏析文章将浅析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的风格意境和熔铸其中的真淳性情,而两者的结合正是陶渊明的诗歌被千古传诵的原因。
(一)
陶渊明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他表现了田园风光的自然之美,这种自然的风格浑然天成,意味悠远。这种美,发自他内心对田园的热爱,来自他幼年时代的生活环境。陶渊明从小在临近长江、鄱阳湖、庐山的洵阳紫桑乡村长大,与美丽的山水田园朝夕相处。同时,他生活的时代又是自然美感走向人们心灵的时代。老庄崇尚自然之思想,各类书籍中对自然的描绘和蕴含其中的美妙诗思也给予他丰富的启迪。回归田园之后,“质性自然”的陶渊明,如羁鸟回旧林,似池鱼归故渊,他眼中的一切都成了审美对象,具有了诗意。
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田亩、草屋;榆柳、桃李;村里、炊烟;狗吠、鸡鸣;深巷、树巅等等,凡此种种寻常事物,在诗人笔下勾勒出幽美清新,安静祥和的图画,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闲静清淡的自然意境毫无矫饰。一切都是信手拈来,自然而然,语俗意不俗。陶渊明用朴素的语言表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这是他的过人之处。正如《庄子•天道》所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表述和概括自然风格意境时有“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之语。作者随手采来,才能辅就自然浑成的风格意境。所谓“园日涉以成趣”,陶渊明将自己的生命融入自然之中,同时自然田园也融入到了他的诗歌之中,因而他的诗歌达到了顺畅自然、浑然天成的造诣。在陶渊明之前,山水题材已经进入到一些诗人的作品中,但这些诗歌多是从观赏自然的角度写出的。这些诗作多为诗人登临游赏时的兴咏,或助兴己怀,或借以悟道,而不是生活其中,与被观赏的对象融为一体。陶渊明的诗则迥异于此。他诗中的田园风物,躬耕生活,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他已与它们完全融合为一。他不是田园生活的欣赏者和旁观者,他是其中的一员。所以,田园生活之于陶渊明可“俯拾即是”,且“此中有真意”,故能“著手成春”。这种浑然天成的境界使陶诗更显得平淡自然: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饮酒》其九)
可以说陶渊明的诗都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气韵,意味悠远,余音绕梁。下面这首诗,颇能体现其中真味: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否定了“矫厉”的官场,肯定了田园生活之陶冶性情。然后,诗人展现了田园生活兴味超然的一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情此景,宛如一幅图画:陶渊明不仅是画家而且是画中人;此情此景,物我泯一,此情此景,“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体验到一种天然旨趣,回味无穷,却无法授之于人。南山之谓似有还无,若隐若现,变化万千。正应了老子之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首诗含有深刻的哲理,却无玄言诗的抽象玄虚和飘渺寡味之嫌。令读者对理想境界欣然神往,唤起人们对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二)
陶渊明诗歌的这种浑然天成,意味隽永来自于他的真性情。元好问评论陶诗时可谓正中肯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真淳是陶渊明的质性使然,也是他的追求。
陶渊明的真淳性情首先体现在他安贫守贱的气节和返璞归真的志趣中。可以说归隐田园并不是陶渊明的初衷,虽然陶渊明自幼养成了一种热爱自然,向往自然的质性。陶渊明作为封建社会一名接受正统教育的知识分子,儒家出世思想对他是有影响的。自青少年时期,陶渊明就有“猛志逸四海”的志向,希望成就一番大事业。因此,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在前后十三年的仕途生涯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和尝试。但是,面对动荡的社会环境,东晋政权、政治的黑暗,陶渊明逐渐认识到,社会现实与自己通过入仕途建功立业的追求相去甚远。于是他选择了田园生活。他的田园生活不是贵族式的悠游山水,而是真真切切地做农民。因此,他常常为生计所困扰。陶渊明的选择虽然是出于质性,但其中有许多的无奈。正是“大济苍生”的理想与“性本爱丘山”的情趣之间的矛盾斗争更能够让人体味陶渊明在甘心安贫守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中体现的真性情,以及他自觉坚守自己的赤子之心,返璞归真的超然志趣。
陶渊明的真淳性情还表现在他的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的多样性上,既有前面所论歌颂田园生活的自然天成、浑然一体、意味隽永的诗歌,也有表现他忧时伤世、悲己悯农、壮志不移等情感的诗篇:
饮酒 其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杂诗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归园田居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上述三首诗歌,虽然是归隐田园是所作,却反映了陶渊明忧时爱民、怀才不遇的心境。诗中现实是黑暗的,百姓是悲惨的,诗人却无力改变,只能感伤。而在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写道:
归园田居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怅恨情绪在回家途中的羊肠小道中消失了,被清清的山涧涤荡无余。欢乐战胜了惆怅,欢乐因为惆怅而更加欢乐。诗人告诉我们,他从清新的自然中,从邻人的情谊中获得了欢乐。并且诗人壮志依旧:
读山海经 其九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这首诗中,陶渊明对夸父给予赞美和肯定。夸父的死是悲壮的,夸父虽死,邓林犹存,那是他的遗迹,他胜利的里程碑!明代黄文焕在其《陶诗析义》卷四里说:这首诗“寓意甚远大。天下忠臣义士,及身之时,事或有所不能济,而其志其功足留万古者,皆夸父之类,非俗人目论所能知也。”陶渊明亦有志之人,他虽朴归田园,却有一颗激情澎湃的心灵。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说自己“常著文以自娱,颇示己志。”“诗言志”,是中国古典诗学与文学批评的奠基之石;曹丕《典论•文论》对文学的价值做了前所未有的评价:“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胜事。”作为一位学识渊博的诗人,陶渊明对诗歌的功用是有深刻认识的,因此,他的诗作表现的绝不是小地主阶级的闲情逸致,而是他的理想、抱负与志趣。既然他不能在仕途上以自己的气节和品行改变社会,那他就希望以自己的诗歌来确立自己的价值,影响后人。
(三)
无论是悠然自得的快适,还是意境超然的旨趣,无论是悲己悯人的愁苦,还是壮志未泯的慷慨,无论表现哪种情感,陶渊明都以自然朴实的语言吟咏之,以真淳质实的性情孕育之。钟嵘称赞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庄子•渔父》中有一段话是讲做人的道理的,也经常被后世文学批评家用来论说文学。这段话无论对于陶渊明本人还是对于他的诗歌都是极好的注释:“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成,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也。”这些都是自然之中见真淳的陶诗流传千古的原因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