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的一眼看千年
“那天我在镇江旅游,坐在西津渡石凳休息的时候,突然来了三个男孩,他们走到空地处,大声地向过往游客讲解起历史,周边涌来了很多游客……”日前,一段初中学生在镇江西津渡满是情怀的演讲视频在网络爆火。视频中,背着书包的孩子们慷慨激昂、意气风发,引全网大赞。
“选择西津渡,是因为这里历史底蕴深厚,有太多值得讲述的典故。”三位初中男生的激情演讲,也唤醒了人们对于“江南第一渡”繁盛过往的记忆。
西津渡古街位于镇江城西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从商贾云集到渡口功能丧失后的衰败,再到古街复苏成为典范……《新华日报》见证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西津模式”,也记录了镇江登陆文化产业新蓝海的一大步。
万里长江第一渡 往昔“十分耀眼”
漫步在西津渡货运坡道的石板上,那些被独轮车压出的凹槽依稀可见……清代诗人査慎行的诗句“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写尽西津渡的繁华。
西津渡古街创建于六朝时期,距今已上千年历史,被誉为“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也是研究我国长江和运河交通史的重要文物佐证。
到了清代康乾盛世,直至晚清,北横长江的天然良港西津渡大放异彩,竟展“粮船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的盛况,成为镇江历史上极其耀眼的一页,见证了古城镇江得天独厚的金水道、银码头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相较于其他“小桥流水人家”式的江南古街,西津渡“大不一样”。1994年7月13日《新华日报》刊发镇江市原市委常委、副书记,市政协原副主席余耀中的《古街藏“金”》道出了西津渡的独特魅力:“古街,依云台山麓而筑,随着山麓的起伏而起伏,更增添了几分迷人的魅力”“平视,是一条临江的古街;举目,是很有特色的山镇。当人们漫步古街,地形的起伏,使你有上山下山之感,街道的弯曲又使你有曲径通幽之趣”。
为什么说在西津渡可以“唐宋元明清,一眼看千年”?1998年9月18日《新华日报》刊登《古街漫步》一文,同样是余耀中先生所作,他给出了答案:“古街忠实地记载了自己的历史”“如六朝古渡口、唐代小山楼、宋代观音洞、元代过街石塔、明代和清代的券门、近代民居群……一条古街给人以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历史观瞻”。难怪文物专家罗哲文、著名作家韩素音等人赞誉西津渡为“中国古渡博物馆”“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
成为典范
“西津模式”护“孤本”
沧海桑田,清末至民国初,随着长江的江流改道,泥沙急剧淤积,镇江江岸昔日繁忙兴旺的老渡口、老港口渐失功能,西津渡古街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千年古渡形成的千年老街”,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堪称“孤本”“善本”。从1998年起,镇江市政府以弘扬津渡文化为核心,开始了西津渡复苏工程。
据2001年2月2日《新华日报》题为《镇江三管齐下保护西津古渡:复建碑林 迁建码头 移建书院》的报道显示,2000年11月,镇江市建委等编制了《镇江市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和整治规划设计》,确定了古街保护分为古迹观赏区、商业文化古街观光区和传统民宅区三部分,“部分景点将争取在今年国庆节前建成开放”。
2002年1月26日《镇江西津渡街保护获联合国文保大奖 联合国官员专程前来颁奖》的消息见报:西津渡过街石塔、观音洞、救生会等三个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2001年度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西津渡保护收获了“项目既保护了古街,又使街区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的高度认可。
“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确定西津渡古街为全国首批重点保护建设的历史街区。”同年10月13日刊发《镇江西津渡古街项目获联合国亚太文化遗产奖》一文提到,西津渡成为全国首批重点保护历史街区,同时透露“近4年来,镇江市投放近500万元,并吸收社会资金200多万元,用于古街的保护建设”。
2005年,西津古街已开始展现出“历史的原貌”,保护成果初显。2005年6月8日《镇江投资百亿 提升城市品位》一文提到,新修复的英国领事馆、观音洞等景点“五一”期间已对游人开放。
除了复原文化遗产的“历史的原貌”,西津渡片区原住民的生活环境出新也迫在眉睫。2005年8月19日,一篇名为《镇江修缮百年商业古街》的稿件报道,“这次修缮出新项目主要包括铺设污水、天然气和网络通信等管线,改造自来水、电力、路灯、有线电视等老管线……各类管线全部铺设下地,出新工程完成后,该片老城区近11万平方米数千居民的生活条件将得到改善。”
2006年12月8日《建设部专家热情肯定西津渡工程》显示:“专家组决定,建议将其文化遗产保护经验面向全国总结推广。”据报道,时任建设部规划司孙安军副司长指出,这一工程由国内著名专家全程参与、指导,并通过政府投入和房屋置换,既降低了原住民人口密度,又改善了街区面貌和功能,保证了足够人气。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中,西津渡无疑蹚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路子,被相关部门赞誉为历史文化街区的“西津模式”。
古街藏“金”
变身消费文化新型休闲区
“古街的独特风韵,却使它成了观光的好去处,一俟这宝贵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古街将为人们献上难以计数的真金!”心系镇江发展的余耀中先生敏锐捕捉到了古街蕴藏的文旅价值,他在《古街藏“金”》的文尾写下了这样的预判。
2004年,构建旅游“四大板块”被列为镇江城市建设一项扛鼎之作。据同年7月30日《镇江构建旅游“四大板块”》报道,西津渡古街区与镇江城在建的三山“4A”级国家重点风景区等四大板块被列为“镇江旅游业的龙头和重点”。
2008年4月29日,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终于开街,镇江市政府在西津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街仪式。次日,《新华日报》刊发了《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开街》的消息,“上世纪90年代末起,镇江对街区实施保护更新,历时10年完成一期工程,累计投资15亿元。”
“不来西津渡,不算到镇江。”从清冷古街变身历史文化街区,西津渡成为镇江文旅融合的响亮名片,也是镇江登陆文化产业新蓝海的“第一渡口”。
“3年前,西津渡还是一条无人光顾的破旧古街。可如今,这儿成了镇江主要文化旅游景点之一。本地人常来,外地人必到,每年游客达80万人。”2010年4月9日《在本土历史文化中开掘新泉 镇江发展文化产业做足特色文章》一文中提到,“古街不仅吸引了民间手工艺、地方土特产、旅游品等40多家文化企业入驻,还以‘西津渡影视产业’为龙头,形成了场景出租、演艺培训、后期制作、服装陈列展示等创意产业链,先后拍摄出《西津渡》《天堑·1949》等作品。”
与其他城市相比,镇江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如何后发先至?据该文报道,从2007年开始,镇江市组织专门班子进行了3个月的调研,在全市开展讨论,最后形成三原则共识,并由此制订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确定文化产业“626”工程,形成镇江文化产业大发展格局。
城市老街巷因为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等产业的绝佳载体,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资源。据2010年5月7日《老街深巷,城市发展的丰厚底蕴》一文报道,西津渡入选“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初选名单。
“来碗锅盖面吗?”把思绪从历史中拉回的,是街上商铺蒸腾出的烟火气。如今西津渡古街内,两边皆是整齐的清水砖房,有老字号商铺,有文艺咖啡馆,有新锐工作室,还有惬意民居,游客们拍拍停停、络绎不绝……
“今年‘五一’假期、端午假期,我们共迎来25万人次的客流。”西津渡文化旅游公司副总经理仲纯介绍。近年来,西津渡围绕“一核三线六圈”夜经济发展思路,发展西津渡特色夜游,提升街区活力和品牌。如今的西津渡,正全力打造国家级城市中央休闲区,为“西津模式”注入新的内涵。
历史文化的厚重,文旅消费的活力,生活的烟火气……让古街焕发空前的魅力,更值得停留。确如余耀中先生所言,西津古街藏“金”!
江南时报记者 毛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