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月夜这首诗 《月夜》唐 杜甫
月夜
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格式】五言律诗
【名句】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基调】思念亲人
【年龄】杜甫45岁,公元756年(天宝十五载)
今夜鄜(fū)州月,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
鄜(fū)州:今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只独看(kān)。
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闺中:内室。
看(kān):遥看(月亮)。
遥怜小儿女,
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
怜:想。
儿女:孩子们。
未解忆长安。
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
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云鬟(huán):指高耸的环形发髻。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清辉玉臂寒。
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清辉:清冷的月光。
何时倚虚幌(huǎng),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
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双照泪痕干。
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杜甫45岁)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今陕西省延安市富县)。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现在的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考点1:这首诗中诗人写“月”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答案:一般诗人可以赋予大自然任何事物与感情,然后借这些事物的悲喜来表达自己的悲喜,月亮是诗人最喜欢写的一个景物,通常诗人写月就代表着“思乡怀人”,,例如李白曾经写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写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借月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所以这首诗中杜甫借写月亮来表达是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对妻子儿女的思念。
考点2:这首诗运用了那种常用的写作手法?答案:对写法(就是借他人来写自己)!“闺中只独看”就是杜甫想象自己的老婆在鄜州遥望月亮思念自己,来表达自己对亲人们的思念!
(知识点:对写法!对写法是诗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例如出自于先秦的《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zhì)彼周行(寘 通:置)。陟(zhì)彼崔嵬(wéi),我马虺隤(huī tuí)。我姑酌彼金罍(léi),维以不永怀。陟(zhì)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sì gōng),维以不永伤。陟(zhì)彼砠(jū)矣,我马瘏(tú)矣。我仆痡(pū)矣,云何吁(xū)矣。”这里思妇就是先说自己想丈夫了,接着想象丈夫也在想自己,这种写法就是“对写法”。王维写过“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高适写过“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都是用了对写法。2010年江苏高考题 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三四两句明人陆时庸在《诗境总论》中云“代为思之,其情更远”,请做具体分析?答案:“代为思之,其情更远”说的不就是对写法嘛!“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就是诗人想象魏二离别后的心情苦闷,从而写出主客二人的惜别不舍之情。)
考点3:“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答案: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
考点4:“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表达式人盼望安史之乱结束,可以夫妻团圆,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的情感!
《月夜》是杜甫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安史之乱时国家动荡、百姓流离的现实状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将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诗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想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
总结一下,《月夜》这首诗是杜甫“句句写“思”不见“思”的范本”!
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
因为此时的杜甫与妻儿天各一方,杜甫此时正被叛军关押,生死未卜,而妻子儿女又远在他乡,故此时的杜甫是想象着妻子在他乡望月思念丈夫,也表达出了杜甫对亲人的思念。
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想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没有人陪着老婆一起看月亮思念杜甫),又进一层。 “怜”和“忆”则可以呼应“今夜”、“独看”:月亮天天可见,但诗中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如何理解这个“同看”的意义?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前四句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杜甫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长安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安史之乱长安沦陷时,一家人逃难到了鄜州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共忆长安的往事,已经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深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和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妻子为自己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他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
颈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
颈联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