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诗词名句(晏殊的千古名句“人生何处不相逢”)

本站作者 2023-08-10 18:38:00

晏殊诗词名句

佛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擦肩而过。”有因必有果,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许多人不相信所谓的缘分,坚定不移地认为,只要努力付出,终究会得到想要的结果,对于爱情也是如此,真是如此吗?古人用“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给出回答。

提到古诗词,不得不佩服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文笔,把内心的情感融入作品。“一日看尽长安花”是开心,“潦倒新停浊酒杯”是惆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激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牵挂。毫不夸张地说,不管你是悲是喜,古诗词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语句进行表达。

唐诗宋词的经典文化,值得用心品读和领悟,但我们容易“好读书,不求甚解”,有时只记得最有名的一句诗,从而忽略诗中其他诗句。当多年未见的朋友,因机缘巧合再次相遇,不禁发出“人生何处不相逢”的感慨。殊不知,这句话并非现代人创作,而是晏殊和杜牧的原创。

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文人大多才华横溢却仕途失意,擅长诗文不懂如何为官,但晏殊却与众不同,既是当时文坛领袖级人物,同时官职显赫,历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集贤殿学士,后来更是成为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相当于宰相)。

晏殊自少好学,能诗善词,晚年仍孜孜学习,不知疲倦,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的文章内容丰富,词藻华丽;其诗则有闲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绪;书法皆工。而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

晏殊的词作,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其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及其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据说晏殊是一位高产的词人,一生写下一万多首词,遗憾的是,绝大部分都没有流传下来,留存至今的不过几百首,《浣溪沙》是他的代表作,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

北宋时期,晏殊老家临川(今江西抚州)的衙门后面,有一个花园,名字就要“金柅园”,“金柅”二字大有来头,《易经》:“姤之卦,巽来而乾止之。巽为木,乾为金,故有金柅之象。”

据传有一年,晏殊带着晏几道,回到故乡临川省亲。正巧,抚州知府和晏殊曾同在京城任职并相好。知府听说晏殊来了,热情地邀他父子去家里做客。当时,抚州知府衙门设在城西北,今抚州一中校址上,衙后有一座大花园,名叫“金柅园”。

园内有古木修竹,异草奇花,莲池鱼塘,假山怪石,并建有“金柅亭”“怀谢亭”、“观音阁”、“金柅亭”等亭台楼榭,风景十分优美。园南便是知府家眷住宅――因为有一绣花楼而闻名远近。

知府在金柅亭上设家宴招待晏殊父子。那时晏几道才十四五岁,长得面如满月,眉清目秀,且又温文尔雅,应对敏捷,知府十分喜欢,便也把自己十四五岁的女儿小苹从绣花楼上叫下来拜见晏殊,然后和晏几道想见,让两人兄妹相称。

小苹容貌姣好,知书识礼,琴棋书无所不通。她应父之命,当场弹了一曲琵琶,曲名《燕双飞》。箫声穿云,琶琵滚珠,晏殊和知府心照不宣,各自抚掌大笑。弹毕,晏殊豪兴未尽,挥毫作诗《金柅园·临川楼上柅园中》:

金柅园·临川楼上柅园中

作者:晏殊

临川楼上柅园中,十五年前此会同。

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

“临川楼上柅园中,十五年前此会同。”临川郡柅园中的楼上,十五年前在此与君相聚饮酒的情形与今日是相同的。回忆起往日的团聚的情形,十五年后能够一样,说明朋友之间的友情没有随着时间而冲淡,正如杜甫所写“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今日听一曲清歌满饮此杯开怀痛饮,只要是有缘分,哪里不重逢呢?这一句既是千古名句,也是劝慰朋友的话语,今天虽然离别在即,也不必挂怀,有缘分的话,一定会再相见。

从晏殊的诸多作品里,不难看出他的豁达,即使偶尔回忆往事,也不会太过于感慨,一直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感觉。三四两句“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直接体现他的乐观心态,听完一首歌,喝完慢慢一杯酒,把思绪拉回来,不沉溺于回忆,然后仰天长啸“人生何处不相逢”。

一千多年过去了,晏殊的“人生何处不相逢”成了千古名言,经常被世人挂在嘴边。但笔者认为,上一句“一曲清歌满樽酒”也称得上经典,不是谁都能写出来的。其实,杜牧曾写下“此生何处不相逢”之诗句,据说晏殊读后产生灵感,把“此”改为“人”,从而有了“人生何处不相逢”。

“人生何处不相逢”这句诗最早出自杜牧的《送人》:“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那鸳鸯帐里的缱绻,难舍难分。想到爱人这一去,山长路远,万里迢遥,潸然泪下。将半边明镜、一股钗子交付给爱人,只要人生还在,在哪里都会再度相逢。

杜牧这首《送人》,开局两句“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比较低沉而悲哀,但后两句“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却有效提升了整体亮色,特别是第四句“此生何处不相逢”,字词简单平直,意味却深远,有成为名句的基础。

宋朝文学家晏殊借用杜牧的“此生何处不相逢”这句,搭配整诗题材,进行了一字修改,变成“人生何处不相逢”,仅仅是将“此”换成了“人”,却让意境立刻开阔大气,从闺阁的誓言变成人世间通用的离情别意,适用性也从情人的小离别提升到了沧海桑田的时空吟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