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使人灵秀读诗使人雅致读诗可以使人内外兼修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本文一共 3 个部分:
诗的大意:这首诗写了什么
我的赏析:体会这首诗的好
关于读诗:留一分钟给那个小孩
诗的大意
战争即将打响。
阴云压城,城似被压垮。日光照在列阵的战甲上,金光闪烁连绵起伏,像鱼鳞片片张开。
号角吹起,响彻天空,伴着萧瑟的秋风,呜咽。
战争开始了。
拼杀了多少时间?谁都顾及不上吧。只知当硝烟散尽,天色已沉。塞上胭脂般的泥土洒满了鲜血,在暗夜里凝结成紫色一片。
燕脂,即胭脂。形容塞上的泥土呈现暗红色。
是前来救援的队伍?还是守城的将士们趁夜突袭?只见兵士卷起旗帜,悄声行进至易水旁。
可惜。霜寒露重,连战鼓都难以敲响。
士气已竭了。
但那又如何?就算手中只剩一把剑,也要赴汤蹈火。为一份知遇之恩。
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地方,在这里指代知遇之恩,或者国恩。
黄金台出自《战国策》,说燕昭王为郭隗建了宫殿,拜他为师,以明自己不惜一切招纳贤士、振兴燕国的志向。众人见燕昭王如此重待有才之人,于是纷纷前往燕国。(“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所以黄金台其实是个宫殿。
但后来也有另一个说法,“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这种说法更为普遍,在诗里也出现得比较多。
赏析
李贺的奇、险、怪、浓,在这首诗里尽可体现了。
用词惊心动魄。
第一联的两句就不用说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战争开始前的阴郁气氛——
乌云密布的天空忽露缝隙,一线金光直射下来,盔甲鳞鳞闪烁,似乎严整待命的士兵在发出抖动。是紧张,还是亢奋?
黑、压、摧、金鳞开这几个字,尤其是一暗一亮、一静一动的对比,让战争的紧张感喷薄欲发。
据说李贺当时拿着自己的诗集去见韩愈。韩愈刚送走前一拨客人,非常疲惫,解开衣带想休息,就随手拿起李贺的诗看两眼,可能心里并不太想见。结果韩大人一看到这两句,立马跳起来整理衣冠去见客了。可见这两句诗给人的震撼。
当然也有人说不好的。王安石曾经说“方黑云如此,安待向日之甲光乎?”,意思是前面刚说黑云密布,后面哪来的日光照耀铠甲呢?结果被人讥笑“儒者不知兵”。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阵前实事,千古妙语。王荆公訾之,岂疑其黑云、甲光不相属耶?儒者不知兵,乃一大患。
——薛雪《一瓢诗话》
接着,角声满天,霜重鼓寒,易水(战争未必真在易水边发生,此处借“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典故写悲壮气氛),都渲染了战争的凄凉和悲剧感。
凝夜紫三个字的用法妙绝,是诗的语言。你说是夜色倒映着鲜血现出紫色,还是,泥土混着鲜血在夜色中凝成了紫色?诗把所有的意象混合在一起,任人感受。
我依稀还记得很久以前看到过一个说法,说燕脂指人的脂血,这样的表达实在很赤裸裸。后来到处搜索了一下,没能找到相关信息。就姑且提一笔吧。
还有最后的死字,用在句子末尾很是险劲,一般没什么人敢这么用。
除了用词惊险之外,这首诗的押韵也很有味道,应该也是苦苦琢磨出来的。
整首诗的韵脚,紫、起、死,有三个特点:
音调都是上声(第三声)
韵母为闭口音 i
三个声母 z,q,s,发音方式接近,气息都是通过舌尖和牙齿之间发出
这样组合出来的效果就是,读起来非常压抑,有一种咬紧了牙关,从牙缝中挤出来的悲凉和决绝。和诗的主题很相符。
另外这首诗的写作角度也很妙。完全不正面写战争场面,而代之以战前的阴郁,战后的惨烈,以及最后的视死如归。
以浓色描摹场景,以气氛暗示事件,实在巧妙。
李贺若生在当代做了导演,想必不输张艺谋。
关于读诗:留一分钟给那个小孩
1
我之前写读词系列文章的时候,每天一篇,从未感觉局促,总有许多话可以写。而自从开始读唐诗,却常常苦恼写不出什么。
这让我很困惑。想啊想,直到今天忽然有所感悟。
我发现,读词的时候,首先有心灵上的触动,继而这触动变成动力,督促我以理性去思考这首词为什么写得好。而在了解一首词和其作者的生平经历之后,常常能在心灵上产生更进一步的感动(所谓“知人论世”)。
这让我想起了叶嘉莹先生在《灵谿词说正续编》中说过的一个理论,由德国美学家姚斯提出,关于“阅读视野之改变”。大致意思是说,阅读之视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感官上的享受。没什么道理,或许完全发自天性。
第二层是偏理性的思考,大致能说出一个作品好在哪里。
第三层是把这个作品放到历史的陈列柜上,和过去的、同期的、甚至将来的作品进行比较,以评判这个作品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我觉得这三个层次其实是我们欣赏艺术作品都会经历的三个阶段,挺有参考意义的。
2
话说回来。
我这才发现自己在读诗的时候,常常缺少第一层的直观感受,好像直接跳到第二层,由理性告诉我,这首诗写得好。而我的专业知识又没那么强,于这第二层思考也只是模模糊糊的,所以写不出内容来就再正常不过了。
但我不想这么下去。这样读诗,只能模模糊糊地把好的摘录下来,放在一旁蒙尘。笔头也日益荒芜,渐渐就不想读了。
所以我决定换一个方式来读诗写文,于是有了今天的改版。
主要目的有两个。
其一,我希望自己认真地将一首诗读完。对于我觉得好的诗,搞明白它的意思,至少把第二个层次的欣赏做好。不用勉强自己非得有什么情绪感受。
其二,过去的这一年多里,我的一些朋友和同事,在朋友圈看到了我的文章,于是好奇找来诗词看看,这让我感到雀跃。如果有一个人,从此喜欢上诗词,因而生活中多了一件美好的、可以做一辈子的事,那我真的会感到很幸福。
也不知算不算一份责任感。这些在你我血液中流淌了数千年的美,我庆幸自己身为它的传人,我也担忧它被看淡。因此,即便人微言轻如我,也想为传承尽一份绵力。
3
此前一位朋友调侃我,说我整天在家里练书法、读诗、画画,“这不是15岁的人干的事嘛”。
我当时就笑了。如果一个30多岁的人,还能肆无忌惮干“15岁的人干的事”,可真要感恩命运。
而我更天真地希望,我们在支持成年人的辛苦奔波之余,能留出一点时间,给心底里那个15岁的、简单浪漫的小孩。
读诗是一件美好的事,我愿更多人能体会到它给人的美妙与心动。
何时载酒寻诗去,醉弄扁舟倚树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