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诗有哪些(中国观鸟起步晚 古诗词中的鸟告诉你答案)

本站作者 2023-08-25 10:24:00

观鸟诗有哪些

林禹彤 文

冰茶 曹宇仁 摄

虽说观鸟是近现代才从欧洲传入中国的一项活动,但我国古代并不缺少一些“观鸟高手”。

最早的古诗集《诗经》就有很多描写鸟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我们最为耳熟能详的一句。其中“雎鸠”可能指的是鱼鹰。他们没有仔细观察鸟类的条件,所以他们就把大自然中莺歌燕舞的美好意境融入到清丽的诗歌中,或是以此抒情言志,或是以此给予后人共同欣赏美景的机会。

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分享几份古代诗人的“观鸟日记”吧。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徐俯《春游湖》

生机勃勃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湖边游春,见到了翻飞的燕子,便惊喜地问道:“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何时归来的?”自顾地放眼望去,果然春天是到了。水边桃花丝丝缕缕,鲜红似锦,仿佛是挨着水面,点蘸着清透的湿意开放,一片春意,惹得游人们似乎平白沾上一缕醉意。

可见,自古以来,燕便是与烂漫的春光为伴的——古人看到了轻盈扑飞的燕子,便知道是春天要来了。跟着春天回到南方的燕生性活泼好动,在空中飞行似乎更像是在空中“滑动”,轻得像一片羽毛,飘逸而洒脱,让看着的人忘却了烦恼,心情似乎也跟着变得轻松起来。因此古人之所以会把燕看作是春天的象征,不仅是因为燕是候鸟,也是因为燕有着如此快乐的灵魂吧。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开元二十五年。这一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问战胜了土蕃的河西副大使。不过王维明白,唐玄宗这是找了一个理由要将自己排挤出朝廷。因此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的心情自然就是低落的了。在古诗词中,“雁”似乎总是和“离别”“大漠”联系在一起——比如“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千古名句中,雁也是以这样的形象作为气氛的一种渲染而出现。

说到雁,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它的迁徙。每当秋冬季节,它们便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从老家西伯利亚飞到我国南方来过冬。如此漫长的旅途,雁群需要顶着风冒着雨飞上一两个月。雁在古人眼里似乎是一种典型的候鸟,它们身上好像生来就有着穿越大漠后的风尘仆仆,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他们都不知疲倦地向远方飞去。古代的诗人们到了边塞时,心中似乎都会生出一股悲寂的情愫,再看见匆忙赶路的雁群,挥毫落笔间的雁也就自然而然地蒙上了一层大漠里的风尘了吧。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

——李白《白鹭鸶》

和“雁”、“燕”一样,白鹭在古代各个大家的诗歌里也是经常出现的。但是在某些方面,白鹭在诗歌里的身份似乎比其他鸟更高一等,因为在一部分诗歌中,白鹭已经不是被当作风景的一部分来写了,相反,白鹭就是诗歌细节描绘的对象——比如这首李白的《白鹭鸶》。

李白不愧有“诗仙”称号,把白鹭的姿态写得活灵活现:黄昏明净的夕阳下,一只白鹭低低掠过水面,不时碰到潭中秋水,孤单洁白的身影,就好像飘落的孤霜一样。沙洲之上,一只白鹭独自站立,秋意浓浓,形单影只,显得格外孤独。事实上这正是诗人借白鹭比拟自己——也许诗人是在思乡怀亲,也许诗人在想这世上他的知音少之又少,又或许诗人享受的正是这样的寂静悠闲......诗人笔下这只白鹭身上包含的情绪,还是很值得揣摩的啊。

寒花隐乱草,宿鸟择深枝。

——杜甫《薄暮》

杜甫是“古代观鸟第一人”,他的诗作不仅处处有鸟的身影——比如《绝句》中“两只黄鹂”“白鹭”;还有对鸟的观察——比如这首《薄暮》。人人都知道树林里的鸟把家安在树枝上,而杜甫却观察到,它们在冬季会选择树林深处茂密的树枝作为“落脚点”。这不禁让我想到在冬天观鸟的时候,常常是“只闻其声”却很难找到鸟在哪里,这是不是因为“宿鸟”都去“择深枝”了呢?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白朴《天净沙·秋》

鸦在中国人眼里自古就是不吉利的征兆。从这首诗可见,鸦就是“悲伤”“萧瑟”的代名词。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里也是这样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总之是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象,令人不胜悲凉。乌鸦身上的这种气质被诗人们恰到好处地运用起来,置于夕阳和孤烟之下别有一番意境,也是个不错的渲染。

这么看来古人也会观鸟,因为鸟在诗词中,且更多的是意象,诗人 们用不同鸟的特征形态来为己所用, 表达情感。如果我们也能这样观鸟,那么,鸟就不仅在古人的诗词中,它已悄然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探索大自然的野趣和神奇之美,激发爱惜和保护之心

投稿邮箱:ziranguancha@

如果发现有人盲目放生,请联系我们

放生信息:照片或者视频,文字描述,组织者的联系方式(如果能有最好)

放生地点:越详细越好

放生动物:有哪些?有照片或者文字记录

放生组织:是哪座寺庙或者哪个宗教团体?

征集重点集体放生,参加的人多,被放生物种多、数量多,对当地生态影响大

联系邮箱ziranshizhe@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