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双重否定句的古诗(现代汉语里对双重否定句的定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让我很纠结。纠结的地方在于我要作出它们不是双重否定的判断,凭感觉似乎很简单,但解释起来很麻烦,而且完全有可能因为某个标准而出现异议。所以看着看着,连我自己都怀疑自己理解的对不对……
关于“双重否定”最早的论述,来自《马氏文通》。马氏称“叠用两‘不’字,业已互相对销,无异正说”,还有“连用弗辞相消,同乎正意”。这好像和我们印象中的“双重否定”挺接近的:你看,两个(叠用)否定词(弗辞)嘛,表肯定意义(正意)嘛,语气更强或委婉嘛……
但实际上,现代汉语的“双重否定句式(格式)”,一直是众说纷纭的,不少教材根本就没给出明确定义;甚至他们给的定义,根本没办法覆盖千奇百怪的语言实例,故此有困惑非常正常。教材里通常讲的比较简略,比如描述一下语言现象,给出几个例句,再说说语气强弱之类的,甚至只提上一嘴有这种现象就没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有不少学者都在探讨双重否定句式的问题,争议极多,但教材里是没有反映出这种复杂情况的。
我们看看之前说的印象,讲到了语形(句法),语义和语用、修辞好几个层面;不仅如此,肯定、否定这种分类,还是为了研究句子对逻辑判断的表达,但是逻辑判断和逻辑判断的语言不能混为一谈,换而言之,所谓句式的“双重否定”不等同于逻辑中的双重否定,这就导致了众说纷纭。
目前双重否定不存在这么一个定义,能把语形、语义、语用以及逻辑判断完整清晰地统合起来——不要说统合,光讲语形(或者说从形式上来判断),大家都各说各理,各有各的看法和侧重;要是不说明白语形,以语义、语用来定义更控制不住形式了;至于逻辑学,用来考察研究句式可以,但拿来定义句式就跑偏了,要我语言学何用啊?所以要说统一的定义,没有的。我们只能综合各家的观点来看。
1.各家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第十七章“否定”中第五节专门讲“双重否定”:一句话先后用两个否定词,如“不能不去”“没有人不去”“非去不可”之类,都是双重否定。双重否定意思是肯定的,不过跟单纯肯定不全一样。丁举的例子有“不X不”、“没有”和“不”(“无”和“不”)连用、“非……不……”等;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第十四章“反正·虚实”则定义:一句之中,上下两次用否定词,就含有肯定的意思,正如代数里的负乘负得正一样。吕的例子包括文言和白话,所以看起来比较驳杂,如“莫”(“无”)字否定其下另一否定词,“无不”(“莫不”),“无”(“莫”)否定“非”字,“无”字否定“无”字(极少,通常改用反诘句式),“非”字否定“不”(“无”)字,“非”字否定“非”字(极少),“未尝不”(未尝无、未尝非),“未有不”,“不为不”(“不X不”),“不无”等;
黄、廖版《现代汉语(增订六版)》第四章“语法”说:有时候肯定的口气可以用“双重否定”来表示。双重否定的陈述句常在一句话内用两个互相呼应(抵消)的否定词,如"不……不……""没有……不……""非……不……"等;第五章“修辞”说:双重否定句最常见的是前后连用两次否定,有两个否定词,也可以用一个否定词再加上否定意义的动词或反问语气。双重否定表示的是肯定的意思,它比一般的肯定句语气更强,更加坚定有力。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第四章“语法”第七节“句类系统”讲陈述句时,说双重否定格式是陈述句的一种特殊格式,用来表示肯定的意思,但是实际上语气和单纯肯定有差别——这描述就比较简略了;
等到北大中文系现汉教研室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第六章“修辞”第四节“句式的调整和修饰”讲肯定与否定,只说了这么一句话:至于双重否定句,它的意义虽然跟肯定句相似,但语气有时却更加强烈。
所以从上面的这些表述来看,是很难得出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的。有的是从语法讲,有的是从修辞讲,莫衷一是。要是光看所谓“先后用两个否定词”“互相抵消”这种描述,一定会对各种语言现象产生迷惑。比如,“不吃不喝”是不是双重否定?“这样做不是无可无不可的”是不是双重否定?再深入点,“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是不是双重否定——你要说它是双重否定,那就涉及到双重否定是不是存在于复句或者紧缩复句中的问题……这就搞复杂了。
2.问题
上面那么多描述,很容易让人看得云里雾里。实际上,要给双重否定定义,那就得先把几个关键问题理清楚了,或者说把一些东西的界限先划定好了再来说,不能一锅端。范振强,肖治野(2010)概括了关于“双重否定”研究的三个问题就很精当:
首先,如果按照黄廖版现汉的说法,一些表达否定意义的词语(比如“禁止”)和格式(如“反问”)算不算否定成分?如果认为能表达否定含义就都算作否定形式,那就偏向于从语义、语用角度来定义,而前面我们说过,它没法控制住形式。比如“否认”被认为是否定词语,那“劝阻”“讨厌”算不算否定意义的词语?这就因人而异;另外,说反问句,反问很多时候是靠语境判定的。一些反问句如果脱离了语境,光从句法层面上是没法操作的。范、肖是不同意采用广义的否定观的,所以关于反问句的形式他们就不认为是双重否定。但现在,我们一般还是把“一个否定词加上反问语气”这种看成是比较特殊的双重否定句;
其次,双重否定所包含的两个否定成分是否可以各自独立 ?换而言之,就是否定词的辖域问题。双重否定句在形式上有两个否定成分,在意义上表达肯定的意思,但并不是拥有两个否定成分并表达肯定意义的句子都是双重否定,比如“不用的书捐给没钱的孩子”,虽然包含两个否定成分且句子是肯定句,但句子的肯定含义与两个否定成分的使用并无任何联系,因而不能认为是双重否定;
第三,除了单句,具有类似形式和意义的短语和复句能否说是双重否定格式?既然把双重否定定义为一种句法格式,那么这个格式就是一个独立的句法成分,它可以单独成句,也可以和其他句法成分一起构成更大的句法单位 。当然,在表述上,单独成句的双重否定可以称为“双重否定句 ”,其他的只能说是包含有双重否定结构的句子 ,如 “他知道自己不可能不回家乡去”。现在有不少研究认为复句中也存在双重否定格式,并不仅仅局限于单句中。
通过对上面几个问题的回答,范和肖坚持把双重否定看成一种特定的句法格式而不是修辞手段,从形式和意义上对其进行界定。双重否定在形式上包含两个否定成分,而且一个否定成分受到另一个否定成分的管辖;在意义上,通过对否定成分的否定 ,整个结构表达肯定的意义。他们的定义排除了语用因素的干扰,反映了“否定之否定”的逻辑定理。依照这样的看法,“不吃早饭是不合理的”不是双重否定,“不吃早饭不是合理的”也不是双重否定(它是一个单纯否定),因为它们都不存在对否定成分的否定。
在汉语中,“否定词+否定词+X=X”这样理想化的双重否定形式并不多,而且,由于语言成分的线性排列和语言组织的层次性,即便是两个并列的否定词也不可能同时否定同一个对象。比如“没有不喝水”中,是“没有”否定“不喝水 ”,而不是“没有不”否定“喝水”。就如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里说:“中国并没有两个否定成分否定同一词的,只有把某一个否定词去否定一个否定性仂语的,但其结果亦成为肯定 ”。
3.余见
至于其他的定义和别的视角的研究看法,也有不少。
像符达维(1986)《对双重否定的几点探讨——兼与林文金同志商榷》,就说,双重否定是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意思的连续否定 (两次否定); 它的形式的规定性是:有两个 ( 或理论上是偶数的) 否定词(语法特征) ;它的内容的规定性是:相当于一个肯定判断 ( 修辞特征) ;它的数理的 ( 因而也是逻辑的) 根源是:负负得正( 逻辑特征) 。把上述定义和三个特征统一起来, 我们还不难看出:所谓双重否定句实际是一 种以逻辑为根据、以语法为手段、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为目的的语言现象 ——这就很像我们前面说的“统合”,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符的这篇文章,一定需要和林文金(1984)《关于双重否定的几个问题》一文对照着看,他们的论证思路很有趣,但不要被绕进去;
郭昭穆(1980)《语句中的双重否定》里说:一个句子用上了否定词,它所表达的就是否定的意思。如果在“否定的意思”上再加上否定词,原先的“否定”又被否定了;结果,否定的否定,就成了肯定。这样的句子就是我们常说的“双重否定句”——郭的说话就口语化了很多,比较简单直白,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否定之否定”的思路相通。但一般来说,我不太推荐再去完全地照搬七、八十年代的学者的观点,因为前面那三个关于“双重否定”的问题并不是解决得太好,很多东西都混杂在一起;
此外,还有崔显军(2001)《双重否定句和一般肯定句的分工》、张焕香(2013)《汉语双重否定范畴的逻辑语义分析》等文章。前者是借助语料库,通过双重否定句与变换后的一般肯定句在语义-语用和句法上比较,考察其分工;后者是结合自然语言逻辑描写,对双重否定的逻辑特征进行分析,都是值得一读的。只是对这个问题来讲,有点深。
主要参考文献
[1]丁声树 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00-202
[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40-344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增订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01,188-189
[4]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14
[5]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61-462
[6]范振强,肖治野.双重否定:否定之否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7-82
[7]芜崧.重新认识“双重否定”[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2):107-11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